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张永臣教授针刺从肝脾论治白浊经验浅析

时间:2024-08-31

张铸奇,郭 森,李昳薇,张永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014)

白浊指在排尿后或排尿时从尿道口滴出白色浊物的症状,部分患者排尿时伴有疼痛,多发于青年男性[1]。西医学认为,此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之一,也可因尿道局部病变出现。白浊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焦虑,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慢性前列腺导致的白浊则常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腰骶部坠胀不适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能影响患者正常性功能,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困扰。现代医学对于白浊的治疗方案与治疗慢性前列腺相似,主要以抗生素为主,配合α-受体阻滞剂、植物制剂和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会造成恶劣不利影响[2],局部微波、前列腺按摩、射频、热疗等物理手段治疗效果不明显。张永臣教授根据多面临床经验,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节奏,明确病因,准确辨证,提出针刺从肝脾论治白浊,疗效显著,现将导师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中医对白浊的认识

在祖国传统医学中,白浊属于“白淫”“精浊”的范畴。《黄帝内经》中最早出现了关于本病的记载,如《素问·痿论》[3]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乃为白淫。”而白浊一词最早的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4]:“胞冷肾损,则小便白而浊也。”历代医家对于白浊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各不相同,《太平圣惠方》曰:“夫虚劳小便白浊者,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认为白浊的主要原因责之于肾,肾阳虚气化无力,水道失于宣通,故小便白浊。《严氏济生方》[5]云:“心受病者令人遗精白浊,肾受病者亦令人遗精白浊。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所致也。”认为白浊是由于心火上炎,肾水散漫,心肾不交所致。刘河间云:“赤白浊与夫白淫,皆是热也。”认为是脾热下移于肾所致。《喻选古方试验》[6]中提到:“脾虚白浊,过虑伤脾,脾不能摄精。”认为脾气亏虚不能运化精气,故而精气流注于下。又有《验方新编》云:“白浊者,浊随小便而来,浑浊如米泔水,此胃中浊气渗入膀胱也。”认为白浊病因为胃中浊气下注膀胱。又有“少年思欲不遂,相火郁结,兼受湿热,致有此症。”认为肾中相火郁结以及感受湿热之邪或是内生湿热所致。而《医学刍言》则提出了白浊的治疗要分期辨证施治,“浊者,小溲不清也,属湿热。初宜治脾渗湿热;久宜补肾固精”。总而言之,历代医家认为白浊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一为主肾气蓄冷,气不摄精;二是心肾不交相火妄动,浊精下行;三为脾虚,湿热下注。

2 导师对白浊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导师对白浊的认识宗《医学源流犀烛》[7]所言:“凡人肾有二窍,一出溺,一出精。淋病则由溺窍,浊病则由精窍,二者绝不可以相蒙。”认为白浊是精窍之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其主要病理因素以湿、虚、瘀。主因是湿热痰湿下注。脾为中宫,主运化水谷及水液,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水液在人体内方能正常运转。若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无力,湿浊内生,酿湿生痰。《素问·太阴阳明论》[3]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重浊,易伤及人体下部,湿气下注精窍,则成白浊。湿性重着黏腻,故白浊之病缠绵难愈。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影响水液输布。若肝木横逆犯脾,则会进一步影响脾气对于水液的输布,水湿停滞则痰湿内生。若是肝经湿热下注精室,久居不泄,湿热熏蒸致使败精瘀阻,尿前或尿后时有白色浊物摆出,形成白浊病症;湿热之邪流注于精道,精室之精流而不畅,浊清混杂,也致白浊之证。肾藏精主生殖,且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前阴为小便之通路,亦为精窍。若肾气虚冷,膀胱虚寒,则精液下注与尿相混,亦为白浊之症。

2.2 重视肝脾

《灵枢·经脉》[8]云:“肝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灵枢·经筋》[8]云:“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阴器不用。”明确指出肝之经脉循行过阴器,肝之经筋结于阴器,并与诸筋在本部位相连,因此肝经与本病关系十分密切。当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男性的压力不断增大,肝气郁滞的情况屡见不鲜。肝气失于疏泄之职,气机受阻,败精瘀滞,浊精下行,本病始成。若肝气横逆烦脾,影响脾对于水湿的运化,造成湿浊内停,湿气下注精窍亦成本病。而且易生湿热,湿热之邪循肝经下注精室,也可导致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3]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确指出一切湿浊为患的根本原因在于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与古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糖、高油脂的食品越来越多,食品加工方式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长期过食“辛甘厚味”,影响脾脏的运化以及输布功能,造成湿浊内停。而湿邪这一病理产物停滞于中焦,不仅影响水液的输布,还会郁而化热,湿热相合,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导师认为,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师古但不可泥古。现今的生活节奏、饮食作息与古代有很大的变化,情志与饮食在疾病的发生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湿、虚、瘀三大主要病理因素中湿与瘀的比重不断增大,湿邪为患是产生本病的关键,肝气郁结会进一步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致使湿热内生,循经下注。因此,本病的诊疗应更多地从肝脾两脏入手。

3 分经取穴

湿邪为患是本病产生的关键,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首当治脾。取足太阴脾经经穴阴陵泉、地机以燥湿健脾。阴陵泉为脾经原穴,五脏之气输注于十二原,原穴作为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是十二脏腑的代表穴位,与各自的脏腑存在着较本经其他腧穴更为独特的密切相关性[9],因此原穴可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灵枢·卫气》[8]中提到“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于背腧……”,说明俞募穴与脏腑之气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根据俞募配穴法取脾俞、章门。冲任二脉循行经过少腹以及会阴区,因此导师治疗本病时多取公孙。公孙穴不仅为八脉交会穴,且连脾经通冲脉,因此在治疗白浊时效果显著。关元、中极为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取之即可治疗脾经本经之病症,又能调理冲任。肝气郁滞,则肝主疏泄之职失常,且湿邪为患进一步影响气机。而本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影响患者情绪,郁而伤肝,进一步加重了气机的郁滞,使病情不断延续。因此疏肝解郁对于白浊的治疗也十分关键。取肝之募穴期门泻其实,再取其原穴太冲配以合谷,合谷属阳明经偏于行气,太冲属厥阴经偏于活血,合谷调气,太冲调血,两穴合用调畅气血运行。且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可疏肝理气,调畅全身气机。背部取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为近部取穴,可治疗下焦疾患。

4 典型病例

王×,男,27岁,2017年4月9日初诊。主诉:尿滴白3个月。伴有尿痛、小腹坠胀不适,偶有排尿时放射至会阴部。自述:半年来由于岗位调动工作压力较大,饮食不规律,饮酒较多,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差,自3个月前出现尿后排出白色黏液。现症见:患者腰骶部酸痛,情绪焦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导师认为,患者由于精神紧张,肝气失于疏泄,且伤于饮食,致使湿热下注,败精阻滞,乃成白浊之症。治宜疏肝健脾,清利湿热,穴取合谷、太冲、章门、期门、关元、气海、足三里、阴陵泉、地机、脾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太冲施以泻法,足三里、阴陵泉、地机、脾俞、肾俞施以补发,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疗程,每2个疗程之间间隔3 d。嘱患者禁酒、放松心态,调畅情志。2个疗程后诸症消失,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5 体 会

导师从生活节奏、饮食、情志方面分析白浊的病因病机,认为当下白浊的产生已经与古代有所不同,情志与饮食对于本病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湿与瘀成为了致病的关键。因此,治疗本病应从肝脾两经入手,疏肝健脾。使气机调畅,湿去瘀除。取穴以本经取穴为主,注重原穴对于脏腑疾病的治疗作用,并且使用腧募配穴法治疗本脏疾病。同时注重冲任二脉对于本病的治疗作用,善用交会穴。导师从肝脾论治法治疗白浊在临床治疗上效果显著,笔者对导师对于本病的认识以及治疗的经验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能为本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