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漯河市中低产田现状及改良措施*

时间:2024-08-31

沈新磊,王 锐,杨世杰

(1.漯河市土壤肥料站,河南漯河 462300;2.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学院,焦作 454000)

漯河市中低产田现状及改良措施*

沈新磊1,王 锐2,杨世杰1

(1.漯河市土壤肥料站,河南漯河 462300;2.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学院,焦作 454000)

文章通过对漯河市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深度分析,弄清了漯河市中低产田的分布、特征和障碍因素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漯河市生产实际指出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增加土壤有机质、避免常年连作等改良措施,为今后漯河市中低产田的改良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中低产田 现状 改良 利用

漯河市地处平原,全市大部分耕地土层深厚,土地平整,灌溉排涝等基础生产相对条件优越。2012年漯河市的耕地地力评价时共将漯河市耕地地力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三、四等地被划归入中低产田,总面积3.085 8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81%。与高产田(一、二等地)相比,中低产田由于受到不同生产限制因子的影响,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产量相对较低。

1 中低产田现状

1.1 分布情况

漯河市的中低产田共有4个改良类型,分别为瘠薄培肥型、干旱灌溉型、渍涝排水型和障碍层次型,不同类型在各县区分布情况不同。其中、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面积为1 516 hm2,仅在召陵区分布。干旱灌溉型中低产田面积为1.254 3万hm2,主要分布在舞阳县、郾城区、临颍县和源汇区,舞阳县分布面积最大(7 365 hm2)。渍涝排水型中低产田面积为2 965hm2,仅分布在临颍县。障碍层次型中低产田面积为1.383 5万hm2,主要分布在临颍县、舞阳县和郾城区,临颍县分布面积最大(1.098 9万hm2)。

1.2 基本特征

在中低产田中,有些耕地虽然土壤养分并不低,但耕地管理条件差,质地及质地构型较差,农田基本建设落后,受抗旱、排涝能力等因素制约,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漯河市中低产田耕地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瘠薄培肥型地区的耕地养分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在小麦+大豆、小麦+花生这两种种植模式下,因秸秆还田量少和施肥量不足等原因,进一步造成土壤养分偏低。二是在干旱灌溉型地区的耕地处在高平地和平原区,灌溉保证率在55%~75%之间,灌溉困难是制约这类地产量的关键因子。三是渍涝排水型地区的耕地处在局部低洼地区,水利设施滞后,排水沟渠不畅,秋季易形成内涝,轻者造成减产,重者造成绝收。四是障碍层次型地区的耕地土壤过砂导致漏水漏肥,土壤肥力后劲差,粮食作物的穗粒少,千粒重不高,常常造成农作物的严重减产。

1.3 主导障碍因素

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不尽相同,集体表现如下。

(1)沙澧河流域两侧的中低产田主要是瘠薄培肥型、障碍层次型,土壤肥力偏低,土壤大部分属潮土类的沙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偏低,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一般,加之保水保肥能力弱,作物苗期生长很旺盛,后期易脱水脱肥,造成籽粒饱满度差,产量水平不高。

(2)在渍涝排水型中低产区,土壤肥力较高,土壤类型属砂姜黑土类的黑老土,怕旱怕涝不易耕作。农作物播种后保全苗困难,苗期长势偏弱,成株率低,后期营养不足,应变管理受限,籽粒千粒重偏低,产量也不高。

(3)在干旱灌溉型中低产田明显存在有灌水机械配套不完善,田间持水量不足等障碍因素,虽然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但常因旱情影响制约粮食丰产,只能浇保命水,不能浇丰产水,实现高产困难。

(4)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偏低。这些地区除土壤养分、灌水条件比较差外,交通条件、农田防护林条件、机电配套条件均比较差,并且均没有实施过中低产开发和改造项目,粮食产量水平较全市平均产量水平相差较大。

(5)瓜菜类作物不耐连作,特别是秸秆、根茬均要求清除干净,因此作物秸秆还田量不足,使该区土壤的养分含量较高产区偏低,有机质含量还达不到改善其理化性质的程度。

(6)潮土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土层深厚,区域水位深,出水量不足,浇地周期长,浇地质量不高,浇与不浇产量差异不大。

2 改良措施

中低产田是漯河市今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区域,改造中低产田也是该市农业生产的重点工作。针对该市中低产田的特点,只有通过不断培肥地力,消除生产限制因子,才能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1]。具体改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在沙澧河两侧易旱中低产田,首先要做好农田机井通电工作,提升农民抗旱积极性;其次要适当增加深水井数量,把干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中、东部洼地的渍涝排水型中低产田,应以疏浚渠道、排除洪涝灾害为突破口,搞好农田桥涵沟渠建设。另外,还要增加大机械作业频次,通过深翻深耕改良土壤结构。平整改造现有机耕道路,改观农作物运输现状,进而提升区域耕地生产能力。

2.2 增加土壤有机质

在沙澧河流域中低产田,要加大秸秆直接还田力度,将不能直接还田的作物秸秆提高高温积肥、过腹还田等无害化处理后间接还田,进而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养分,促进粮食增产[2]。针对该市复种指数高,作物秸秆还田量少的间作套种区,要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在生产实际中通过肥料补贴等方法加大高含有机质肥料品种的推广使用。

2.3 尽量避免常年连作

作物连作会产生连作障碍,致使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病虫害滋生、生育状况变差等[3]。通过区域化种植,不仅可以解决作物连作,还能促进规模化种植。通过合理轮作,可以避免某种作物对特定养分的奢侈吸收,进而保护耕地地力。根据农民的种植习惯,可以考虑在一块地种植1年小麦+小尖椒+西瓜后,再种植小麦+玉米2年或2年以上,通过循环种植降低连作障碍损失。

[1] 黄勤,马中文,方黎,等.阜南县耕地地力评价与中低产田改良.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91~96

[2] 曾希柏,张佳宝,魏朝富,等.中国低产田状况及改良策略.土壤学报,2014,51(4):675~682

[3] 李天来,杨丽娟.作物连作障碍的克服—难解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2016,49(5):916~918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项目编号:15A2100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