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樊晓艳
(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太原 030024)
核桃红枣酸乳的研制
樊晓艳
(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太原 030024)
尝试以核桃和红枣为主要原料,对核桃红枣发酵乳工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桃红枣发酵乳的最好配方为:核桃汁添加量20%,红栆汁添加量10%,接种量6%,加糖量3%。42℃发酵6 h,最终测得制品的乳酸菌数达到3.83×108cfu/ml,蛋白质含量2.5 g/100 g,高于普通酸奶的含量。
核桃 红枣 发酵 乳酸菌
核桃又名胡桃、长寿果,其果肉营养丰富,有强身补脑,驻颜益寿的功效。红枣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糖类和矿物质,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被誉为“天然的维生素丸”,其中VC含量极为丰富,每l00 g鲜枣中含VC 380~600 mg。实验将核桃、红枣两种食材应用于酸奶中,制成发酵乳,使酸奶具有双重营养和保健功能,提高了消化吸收率,增加了酸奶的风味及营养。
核桃:纸皮核桃,由太原美特好超市购得,干燥处保存。
红枣:新疆和田玉枣,常温25℃以下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伊利纯牛奶、优级白砂糖,市售。
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1∶1)。
MRS培养基:蛋白胨 1%、牛肉膏 1%、葡萄糖3%、乙酸钠 0.15%、酵母膏 0.15%、柠檬酸二铵 0.12%、K2HPO40.12%、MgSO40.102%、吐温80 0.11%、琼脂1.5%~2%(pH6.15、121℃、30 min灭菌)。
NaOH、CuSO4·5H2O、K2SO4、H2SO4、 对 硝 基苯 酚(C6H5NO3)、 乙 酸 钠(CH3COONa·3H2O)、CH3COONa、CH3COOH、37% 甲醛、乙酰丙酮(C5H8O2)。
a. 核桃汁的制作
核桃仁→挑选→碱液去皮→冲洗→浸泡→磨浆→胶体磨→过滤→备用。
b. 红枣汁的制作
红枣→挑选→清洗→切块→煮制→浸提→磨浆→胶体磨→过滤→备用。
c. 发酵剂制备
(1)接种乳酸混合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1∶1)3 ml于100 ml的牛乳中,在39℃发酵6 h,进行活化。
(2)取(1)菌种3 ml接入40%的核桃乳中,42℃下发酵6 h。
(3)取(2)菌种3 ml接入80%的核桃乳中,42℃下发酵6 h。
(4)取(3)菌种3 ml接入100%的核桃乳中,42℃发酵6 h,备用。
d. 酸奶的制作
从预实验中得的到预配方:核桃汁添加量为20%,糖的添加量5%,接种量为6%,发酵时间为5 h。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实验,以感官评定作为判断依据,记录和观察各因素对酸度的影响,确定出最佳配方。
组织10位评定员参照酸奶,以口感、色泽、风味、组织状态等4项作为评定指标,采用百分制对产品各项感官质量进行评定,最后求出平均值作为感官评分的结果。
以pH值评定为标准,影响核桃红枣发酵乳品质的主要因素顺次为:A接种量>B发酵时间>C加糖量>D核桃汁添加量;以pH值评定为标准的核桃红枣发酵乳的最佳配方为A3B3C3D1。即发酵时间为6 h,接种量为6%,加糖量为7%,核桃汁添加量15%。以感官评定为标准,影响核桃红枣发酵乳品质的主要因素顺次为:接种量B>核桃汁添加量D>发酵时间A>加糖量C;以感官评定为标准的核桃红枣发酵乳的最佳配方为A3B3C3D2。即发酵时间为6 h,接种量为6%,加糖量为7%,核桃汁添加量20%,酸奶生产中终点判断酸度只需达到国家标准70ºT即可,并不是越高越好,酸度只作为参考,故最佳工艺参数采用A3B3C3D2,感官评定值为87。
酸度评定与感官评定得出核桃红枣发酵乳最佳配方的发酵时间、接种量和加糖量(6 h、6%接种量、7%加糖量)相同,核桃汁添加量不同。这是由于发酵时间、接种量和加糖量是酸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酸度指标不受嗜好性影响;核桃汁添加量是感官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感官指标受嗜好性影响较大,每个感官测评员的标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准确度较模糊。
通过实验得出发酵时间、加糖量、接种量、核桃汁添加量均会影响核桃红枣发酵乳的品质,其中发酵时间、接种量为主要因素,优化结果表明:加糖量7%、核桃汁添加量20%、接种量6%,发酵6 h可以得到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的核桃红枣发酵乳。
发酵过程中的酸度变化和终点乳酸菌菌落数证明了核桃汁能提高成品中乳酸菌含量。核桃红枣发酵乳乳酸菌数可达到 3.83×108cfu/ml,蛋白质含量2.5 g/100 g。
核桃红枣发酵乳作为一种新型营养保健型酸奶,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大规模生产市场前景远大。
[1] 方剑文.核桃汁的试制.食品工业科技,1996,(4):57~59
[2] 汤丽华,刘敦华.红枣保健乳的稳定性研究.食品科技,2009,(12):147~150
[3] 任石涛,闫师杰.核桃蛋白质发酵酸奶的研制.食品工业技术,2004,(01):8~9
[4] 杨文泰,邓世明,冯姚明,等.乳剂乳制品检验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83~8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