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山州发展高原特色蔗糖产业的思考

时间:2024-08-31

卢春玲,周洪友,刘海燕,王志万,杨 柳

(云南省文山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文山 663000)

文山州发展高原特色蔗糖产业的思考

卢春玲,周洪友,刘海燕,王志万,杨 柳

(云南省文山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文山 663000)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确立的一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蔗糖产业是文山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三七、烤烟、辣椒、甘蔗、木本油料、畜牧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文章通过研究分析文山州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提出该州加快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蔗糖产业 高原特色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1 生产与发展现状

1.1 发展现状

甘蔗作为文山州传统的经济作物,栽培种植历史悠久。1825年成书的《广南府志》就有甘蔗的记载。建国后,蔗糖产业几起几落。20世纪50~60年代,加工为土法熬制的红糖;70年代中期开始,文山、麻栗坡、马关等县先后建起了红糖厂;80年代初,蔗糖产业受挫,1980年全州甘蔗种植面积仅剩下0.17万hm2;1985年以后,全州甘蔗产业又得以恢复发展;1990年,全州甘蔗种植面积为2 739.6 hm2,总产量1亿kg;1995年,全州甘蔗种植面积为4 684.3 hm2,总产量1.81亿kg;到2006年,全州甘蔗种植面积为0.77万hm2,产量4.08亿kg,平均单产3.5 t。“十一五”以来,文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蔗糖产业的发展,将甘蔗列为了九大优势农产品之一进行规划发展,把蔗糖产业列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

1.2 生产现状

“十二五”期间,文山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甘蔗产业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引进加工企业,引导农户发展甘蔗种植,使蔗糖原料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14年,种植面积达5.37万hm2,总产达26.54亿kg,分别比2010年增加种植面积3.4万hm2,产量16.18亿kg,综合产值达到23亿元,全州农民人均种蔗收入达366元。2015年,种植面积达6.67万hm2,产量400万t。

甘蔗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也进一步加快,先后引进粤糖00236、粤糖58号、云蔗99-91、云蔗03-258、云蔗03-103、云蔗03-332、云蔗02-2332、云蔗03-422、云蔗04-241、桂糖30、柳城03-1137、桂糖97-596、云农大01-58、01-39、02-7、01-104等多个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为全州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技支撑。随着全州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目前已改造中低产田19.73万hm2,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1.6万hm2的38.2%,蔗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规划布局不够科学合理

蔗糖产业规划布局重发展规模,轻结构优化。具体表现在甘蔗种植适宜区与次适宜区虽有分区、分类,但发展上没有分侧重,欠科学合理,部分次适宜产区除造成单产低和农户种植效益低外,还受霜冻灾害频发的影响,造成企业加工损失。部分蔗糖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布局不够合理,基地零星分散,蔗区道路配套不足,运输半径大,运距远,给原料的运输带来一定的难度,使运输和加工成本高。

2.2 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十一五”以来,文山州委、州政府将蔗糖产业列入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三农”大规划重点加以发展,并提出《加快甘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高原特色优势农产品、州级产业化项目资金扶持等政策与措施推动产业发展。由于财力问题,全州虽然加大了蔗区道路、沟渠等建设力度,但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产业总体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2.3 品种结构不够优化

文山州的甘蔗生产中长期存在主栽品种推广应用年限较长,品种结构早、中、晚搭配不合理,甘蔗工艺成熟较集中,榨季后期的甘蔗超过成熟期砍收,导致糖分损失。甘蔗生产种植立地条件较差,机械化生产难度大,旱地甘蔗所占比例大,低产蔗园比例过大,栽培种植管理水平不高,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农户种蔗生产投入不足,种植成本高,单产水平低,效益不明显,且加工能力与原料生产规模缺口较大,原料供应不足。部分蔗糖企业基地建设存在未经严格引种试验示范程序,大面积盲目推广,造成病害发生和品质退化严重,品种更替难度大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全州蔗糖产业化的发展。

2.4 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弱

蔗糖产业由于长期科技投入不足,虽具备州、县、乡3级科技推广体系,但甘蔗新品种引进和良种扩繁及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较慢,蔗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接受能力不强,科技培训效果不理想。近年来,虽开展了一定层次的院校合作,并获得科技的支持,也具有甘蔗种植面积居全省前列的富宁县这样的主产大县,但全州至今没有1个县列入甘蔗国家产业推广技术体系和体系示范县建设。蔗糖加工企业与科研推广机构的科技合作也不够紧密,产业科技支撑总体不强。

3 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实现高位推动

应成立全州蔗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州农业局。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工作有人做,形成齐抓共管,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积极支持蔗糖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对蔗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并制定出县(市)的实施意见,负责做好宣传发动、政策制定、资金筹措、组织实施等工作。

3.2 加大扶持力度

州政府每年应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蔗糖产业发展。各县(市)政府也应安排一定的专项扶持资金,促进蔗糖产业发展。要创新投融资渠道,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广泛吸引社会和国内外资金投入蔗糖产业。金融机构要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审批手续,扩大授信额度,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要支持鼓励蔗糖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兼并、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个体资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对全州蔗糖产业发展的支持。

3.3 创新发展模式

要提高蔗糖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节约化经营,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在甘蔗种植重点区域建立甘蔗专业合作社,且合作社应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无害化生产要求,重点围绕提高单产,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改善田间基础设施等,提高生产能力。要动员甘蔗种植合作社社员做好示范样板,带动广大蔗农种好甘蔗,提高蔗农甘蔗种植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做好甘蔗良种的引进和繁育、机耕、土地流转、农资和产品运输服务等工作。

3.4 狠抓基地建设

要安排专项资金和整合相关部门的资金,切实加强蔗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蔗区规模和运输要求,规划蔗区配套道路建设,提高路面等级,满足蔗区运输要求。要按照有固定水源和无固定水源分别规划沟渠和小水窖及小水坝,改善蔗区生产条件,增强蔗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蔗区水利化程度。

3.5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种蔗效益

(1)坚持科技创新。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甘蔗生产发展需求。(2)加强蔗区技术更新培训。要在全州范围内,实施甘蔗良种、良法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训,大力推广甘蔗无公害综合配套技术,特别在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上,确保质量安全。(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大先进实用的甘蔗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

3.6 稳定甘蔗收购价格,保基地保原料

每年应由州发改委参照全省的标准,制定全州甘蔗最低保护收购价格,并建立合理的甘蔗价格市场联动机制,根据每年市场行情变化,在保护价基础上,根据市场价格行情,适时调整甘蔗收购价格,确保蔗农和制糖企业利益不受损害。

3.7 严格考核奖惩,促进产业发展

(1)州、县(市)政府每年应对甘蔗生产任务完成较好的地区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2)对种植大户给予一定补助。(3)对甘蔗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带动能力强、产量达到一定数量的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

3.8 加强生态保护,促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甘蔗种植上,要规划合理的利用耕地,严禁毁林种蔗。在资源综合利用上,要采取招商引资或鼓励糖厂建设配套的有机肥、酒精、高密度纤维板(造纸)及发电等项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糖蜜、糖泥、蔗渣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集中加工,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