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连云港市农业品牌创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8-31

谢修庆

(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委员会,连云港 222003)

品牌农业通常是指经营者通过取得相关质量认证,取得相应的商标权,通过提高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口碑的农业类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1]。品牌农业是具有质量和安全健康保证的品质农业;是按照量化标准产生和加工的、产品始终如一的标准化农业;是通过恰当的筛选、包装和加工进行原料升值的价值农业[2]。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可以推动我国高效、优质农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3]。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要求绿色安全、营养丰富、品种多样,因此,以 “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标志的由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为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 [4]。本文以 “三品一标”为切入点,采用走访调查、查阅文件资料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连云港市品牌农业创建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探寻解决对策。

1 连云港市农业品牌创建成效及要素分析

1.1 发展成效

连云港市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农业资源,按照 “认定一个产地,带动一片标准化生产,认证一个产品,形成一个品牌。”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 “三品一标”在过程控制、减量化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生产经营者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打造以“三品一标”为标志的品牌农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优质蔬菜、粮油、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等五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赣榆县谢湖大樱桃,东海石梁河葡萄、黄川草莓、淮猪肉、大米,灌云县芦蒿、花果山风鹅,灌南食用菌,海州湾梭子蟹等省内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至2013年,拥有无公害品牌1 569个,绿色食品品牌64个,获批绿色生资食品添加剂产品5个,全市 “三品”总量1 657个,占全省10%以上,实现 “三品”产量占可食用农产品总量的39.5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新认定产地面积14.6万hm2,首次获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两家,面积达4.57万hm2,实现 “三品”面积占耕地面积达94.1%。

1.2 要素分析

1.2.1 政策的支撑作用

省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补农业品牌的创建,去年连云港市获得 “三品”奖补资金353.27万元。为解决企业和基地反映 “三品”认证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市农检中心减免新申报企业环境检测费200多万元,并积极帮助企业协调省检测机构争取尽可能的降低产品检测成本。

1.2.2 环境的基础作用

连云港市位于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处,境内以平原为主,兼有山地、丘陵、湖泊、滩涂等,气候条件适宜和地貌类型多样,使连云港成拥有兼具南北特性的良好生态环境。此外,该市坚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生态友好型循环农业的发展,为以 “三品一标”为代表的品牌农业创建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从历年来环境监察数据看,其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1.2.3 队伍的关键作用

连云港市的品牌创建工作由是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各县区也分别成立了 “三品”工作机构,形成了市、县(区)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全市平均每县区拥有专职检查员、监管员5人,所有 “三品一标”企业均有至少一名持证内检员。

1.2.4 品牌的经济效应

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连云港市的农业品牌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赣榆县 “谢湖大樱桃”通过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后,市场价格比以前高出50%;东海县 “老淮猪肉”先后获得 “地理标志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后,市场价翻了一番,企业年增收8 000多万元;灌南县的食用菌产业致力于打造 “菌蕈文化”,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50个、绿色食品品牌12个、有机食品6个,成为了全国有影响力的重要食用菌基地,年产值30亿元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2014.6.30)。

2 制约连云港市农业品牌创建的主要问题

2.1 “三品”认证规则变化大,增加产品申报及复证难度

第一,政策变化过快增加了认证难度。近年来,“三品”产品申报的检测标准、检测范围及申请范本多有变化,给农业品牌的创建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第二,规则变化过快增加了品牌流失的危险。近年来,基于完成考核目标任务的原因,推动各类事业法人以及自然人等发一大批 “三品”品牌。按照2015年的政策要求这部分产品将不能换证,仅此一项该市将损失13.7% “三品”品牌。第三,涉及深加工类农产品,如粉丝、面粉等今后将不再予以复证,此项连云港市将损失2.47%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2.2 服务体系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

连云港市虽然指定了负责品牌创建工作的机构,但这一机构既没有人员编制也没有固定办公场所,人员变动频繁,不利于该市农业品牌创建设工作的开展;在县一级 “三品”工作一般挂靠在农检中心、农产品监管科等部门,他们任务重人手少、业务人员频繁调岗,不利于 “三品”产业的发展;新建市级区,如开发区、徐圩新区等,往往是一个人负责整个大农业的相关业务,极大地迟滞了农业品牌的发展。

2.3 目标考核数量虚高,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大

目前,连云港市已有 “三品”1 657个,生产主体561个,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每年必须新认证品牌农产品150个。根据 “三品一标”申报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品”工作机构需要对新申报及复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绿色食品获证企业进行年检。以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现场检查为例:检查一个企业,要经过首次会议、查阅文件、查看记录档案,检查现场、末次会议等程序,整个流程最少需要1天的时间。2014年全市申请主体227个,获证无公害农产品592个,材料审查与现场检查责任重大、工作面广、工作量大,完成工作难度较大。

2.4 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品牌产品用标率低

目前,连云港市还没有一家农产品批发 (销售)市场设有品牌农产品专区,品牌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混放在一起,没有实现优质优价。此外,该市虽然有数量众多的优质农产品资源, “三品”超过1 600个,除了部分绿色食品企业用标外,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贴标产品。据统计,市面上无公害农产品贴标率不足5%。

3 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发挥政府在品牌农业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

在推动品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必须明确其职能和定位。应立足连云港优势,以提升壮大传统品牌,积极培育新品牌为主线,由农委牵头制定全市品牌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品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支撑项目、投入来源、政策扶持等,引导各方按照政府规划有序推进。

3.2 把握重点继续加大农业品牌创建工作力度

一是着力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稳步扩大认证规模。二是深入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与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突出抓好新产品的认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发挥本系统的资源、政策、体系优势,因地制宜推动有机食品事业健康发展。四是保持 “三品一标”的续报率,确保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率达到100%。

3.3 改进工作方式力争品牌创建事业取得新进展

3.3.1 从指导申报认证向指导生产控制和规范管理转变

切实加强对获证单位的生产指导和监管,以强化获证单位质量意识为核心,重点推进企业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落实企业责任,督促 “三品”获证单位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操作规程和生产档案记录,落实标准化生产管理措施,做到 “有规程、有记录、有追溯平台、有承诺、有内检员”。

3.3.2 获证后监管从定期专项检查向长效监管转变

按照 “产品质量可靠、使用标志规范”的目标,加强 “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引导获证单位开展经常性的自查活动,加强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促进自我提高,重点强化内检员管理责任,加大内检员培训和督查力度;二是市、区、镇街三级监管部门加强对获证单位的实地检查,重点检查获证单位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操作、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包装标识、标志使用和质量追溯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情况;三是加大产品质量抽检力度,建立 “三品一标”监督抽查制度,将 “三品一标”农产品全部纳入市、区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范围,加大抽检比例和频次,并实施检打联动,依法查处禁限用农药、兽药和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

3.3.3 质量品牌建设从追求获证向品牌运营转变

在加强连云港市 “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的同时,积极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品牌。加强消费引导,利用网站等平台和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 “三品一标”知识、优秀企业及产品,增强社会公众消费信心。力争年内建成泰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为 “三品一标”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提供服务。

[1]吴桂林,陶善才.怎样做大做强品牌农业.农村工作通讯,2005,(1):32

[2]娄向鹏.品牌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品牌革命.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18

[3]白光,马国忠.中国要走农业品牌化之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6

[4]吴愉萍,吴降星,连瑛.宁波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18~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