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卓
(农业部市场经济与信息司,北京 100026)
自2011年6月份开始,我国小麦价格开始持续低于玉米价格,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对未来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产生深刻影响?文章尝试从我国粮食供给角度,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从2003~2004年国家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来,我国小麦价格总体上高于玉米价格。据农业部160个物价网点县调查,2003~2011年小麦、玉米集贸市场月度均价分别为81.6元/50kg、77.2元/50kg,小麦比玉米贵了5.7%。这也是为什么当市场上小麦价格低于玉米时,被称之为价格“倒挂”。
近10年间,小麦价格曾3次低于玉米价格:第1次是2003年4月到当年10月,持续7个月,期间小麦均价比玉米低3.2%;第2次是2008年2月到当年9月,8个月中有7个月倒挂,期间小麦均价比玉米低2.1%;第3次也即最近一次,从2011年6月开始,截至2012年6月份,已连续13个月倒挂,期间小麦均价比玉米低3.5%。可以说,这次小麦玉米价格“倒挂”持续时间之长、价差之大均创近10年来之最。且从价格走势看,短期内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价差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如图 1所示)。
价格由供需决定,小麦、玉米比价变化也是由各自元/50kg
图1 2003年以来小麦玉米价格变化情况
供需基本面的变化所决定,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从供给面看: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小麦、玉米分别增产1.93%、8.77%,此前的2010年,小麦、玉米分别增产0.06%、8.09%。近两年玉米产量增幅明显大于小麦,且玉米的进口量也高于小麦,说明小麦、玉米价格“倒挂”根本原因不在供给,而在需求。
从需求面看:小麦主要作为口粮,近年来食用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都在70%以上,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尽管逐年增长,但增幅都不大,加之在小麦总消费中所占比重较低,小麦消费需求相对稳定。而玉米虽然近年来种子、口粮消费每年大致稳定在120亿~125亿kg,但饲料消费、工业消费拉动玉米需求快速增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变化,肉蛋奶消费会显著增加,必然大幅推动玉米的饲料需求。据业内专家估计,近年来我国玉米的饲料消费每年增长25亿~35亿kg,2011年达到了1225亿kg左右,占玉米消费总量的60%。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产能迅速扩张,玉米工业消费已由2000年前的不足100亿kg,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550亿kg以上,占玉米总消费比例超过30%。消费的快速增长,是“近两年一方面玉米增产、一方面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韩长赋,2012),也是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的主要驱动因素。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玉米消费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一方面,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将持续带来每年约3%~5%的饲料需求增速;另一方面,一旦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调控稍有放松,或者乙醇、淀粉等下游产品市场复苏,巨大的玉米深加工潜在产能将带来玉米消费的大幅增长。专家预计,“十二五”末我国玉米消费总需求量将在2200亿kg左右。虽然我国玉米提高单产、扩大面积都有潜力,但玉米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有可能被打破。在我国粮食供给基本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战略框架下,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在供求规律作用下,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价格由供需决定,价格反过来也能成为调节供需的信号。2011年由于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小麦替代玉米饲料用量大幅增加,业内估计约有1800万t,比2010年增加600万t左右,2012年可能会超过2000万t。这其实就是市场根据价格信号出现的自发调节。从市场规律看,小麦对玉米的替代效应会缩小二者的价差,或者使价差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对小麦、玉米价格“倒挂”,不必惊慌,但要足够警惕。从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以及粮食市场稳定角度看,要高度关注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可能导致的两个结果。
虽然从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种植习惯看,小麦、玉米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争地问题,但可能会因种小麦不赚钱而出现撂荒或投入减少、管理粗放,乃至种植习惯改变的现象,即所谓的“变相”争地,为小麦增产埋下隐患。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成本收益调查数据,从2008年开始,全国小麦种植净利润逐年下降,2010年为132元/667m2,比2009年降12.2%,成本利润率为21.4%,连续两年下降;而同期玉米净利润逐年上涨,2010年为240元/667m2,比2009年涨36.7%,成本利润率为37.9%,连续两年上涨。2011年以来,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加剧了小麦比较效益低的情况,导致个别地区出现小麦撂荒现象。据《人民日报》报道,2011年河北石家庄、邯郸、衡水等地一些农民因为种小麦不挣钱,加之小麦、玉米价格出现“倒挂”,打算玉米收割完后不种冬小麦,第二年只种一季春玉米(张涛等,2011)。2012年我国小麦继续增产,但由于开秤以来收购价持续低迷,加之部分地区受赤霉病影响品质下降,小麦种植收益进一步下滑,农民种麦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农民根据小麦种植效益情况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从个体看是一种理性的市场行为,但是从全局看,会对我国小麦增产和口粮安全构成巨大风险。
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导致小麦饲料用量大幅增加,2012年小麦饲料用粮有可能达到总产量的20%。随着饲料等加工技术的逐步成熟,如果小麦价格持续低于玉米,小麦饲料用量将继续增加,甚至深加工消费量也会明显上升,将导致小麦消费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小麦产业链的拉长,使得小麦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如猪肉价格的持续低迷大幅减少饲料小麦的用量),终端需求的变化会加大小麦价格的波动幅度,改变近年来价格稳中有涨的运行态势,增加稳定口粮市场的难度。
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头等大事,而小麦、稻谷两个主要口粮品种的生产发展和稳定供应更是不容丝毫忽视。近年来,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尤其受最低收购价水平不断提高的支撑,我国小麦连年增产,2012年冬小麦更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九连增”,小麦市场供应充裕。但未来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的趋势、成因及其对小麦生产的潜在影响,理应让我们居安思危,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口粮安全。
一是密切跟踪小麦、玉米相对价格变化情况,做好粮食平衡分析,加强对二者价格走势的研判;二是要及时调研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对农民种粮意向、种植习惯、田间管理投入的影响,科学评估价格“倒挂”对我国小麦生产的风险;三是全面掌握小麦、玉米比价关系变化对饲料加工、粮食深加工行业的影响情况,摸清小麦替代玉米的饲料和深加工用量,探索建立粮食消费量与粮食相对价格的关系模型,提高市场调控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从释放市场信号、提升农民种粮收益和种粮积极性来看,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生产支持政策。虽然近年来小麦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且2012年提价幅度是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但也要看到小麦种植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连年下滑的实际,看到小麦、玉米比较效益变化的实际,应进一步较大幅度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从短期看,大幅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会加大稳定物价总水平的难度,但从中长期看,小麦生产的发展和口粮市场的稳定,是稳物价、惠民生的基础。尤其在小麦、玉米价格“倒挂”的情况下,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提价幅度不能仅看小麦自身情况,也要考虑和玉米的比价关系及潜在影响。同时,要在小麦播种前尽早发布提价信息,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并且不折不扣做好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的执行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小麦、玉米价格“倒挂”,关键是玉米需求快速增长,因此,消除“倒挂”的潜在不利影响,落脚点还在于发展玉米生产,缓解国内玉米供给压力。大力发展玉米生产,要充分挖掘提高单产、扩大面积的潜力,大规模开展玉米高产创建,在逐年增加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对玉米高产创建的支持,在东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和西南玉米区等四大优势产区实施整乡整建制推进,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牢牢把把玉米基本自给作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总方针,持续加强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调控,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防止深加工业过快发展放大玉米总需求,挤占饲料、养殖业用粮,造成玉米供求失衡;并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视国际市场价格情况,择机安排适量进口,补充国内库存,掌握市场调控主动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