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永江
(1.农业部第九批扶贫联络组,北京 10002 6,2.湖北省恩施州农业局,恩施 445000)
山区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加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供了借鉴。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腹地,具有典型山地地貌特征,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湖北省唯一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2011年末恩施州人口401万人,城镇化率32.53%。2011年末耕地总资源为31.4万hm2,可供开发后备耕地近2万hm2,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4%,中药材品质独特,有世界上唯一的独立硒矿床,素有 “鄂西林海”、 “华中药库”、 “世界硒都”的美称。
自1983年成立自治州以来,历届恩施州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和重点,发挥区域特色,努力推动恩施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过渡。根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的评价方法对恩施州14个指标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恩施州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总体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初始阶段。
从湖北省和全国30自治州的对比看,2011年,恩施州农业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3%,高于全国18.2个百分点,高于湖北全省15.2个百分点,从总体上是一个农业大州,当还不是农业强州,如耕地产出率不高,每667m2平均耕地农业总产值只有2 334元,只是湖北全省平均水平的70%;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 939元,是全省57%,是全国6 977元的56%,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排第18位。
在地形上,恩施州与临近的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重庆市黔江区和贵州省铜仁地区相近,资源、气候、物种等情况相似,具有比较性。2011年恩施州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但增速较快。
2001~2011年,恩施州农业生产总值从53.3574亿元增加到118.2526亿元,增长了122%。粮食始终稳定在150万t以上,油料总产稳定在9万t左右。粮油生产不仅解决了全州400万人的温饱及畜牧业的饲料问题,而且一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恩施州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实施 “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为抓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板块基地规模,初步形成了烟叶、茶叶、蔬菜 (含魔芋)、药材、干鲜果、畜牧六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2001年全州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和产值分别达到27.67万hm2、63.5亿元,比2001年增长74%和222%。
近年来,恩施州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作物生产,使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占到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40.2%。在特色作物中,恩施州茶叶因富硒闻名 (恩施茶含硒均值在0.26~25.50mg/kg,高硒区含硒均值达6.42mg/kg,不论最大值还是平均值均为世界之最),过去10年恩施州茶叶产量增长了2.5倍;山野菜特色鲜明,来凤 “凤头姜”、鹤峰 “长友”薇菜、利川天上坪高山甘蓝、莼菜等蔬菜品质优良,据统计,全州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2001年的 6.47万 hm2、94.8万 t增加到 2011年的 11.67万hm2、198万t,增长80%、108.8%。魔芋种植规模大,常年种植规模2万hm2,2011年全州产量32万t,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4左右,被称为 “全国魔芋第一州”。水果布局渐具雏形,海拔650m以下低山河谷地带,以常绿果树为主;650m以上二高山至高山地带,以落叶果树为主,2011年水果面积和产量分别由2001年的1.54万hm2、7.7万 t增加到 3.63万 hm2、23万 t,分别增长135.9%、198.5%。中药产业稳步发展,全州已查明的药用植物资源有2 258种,还有动物类药材86种,矿物类药材22种。2011年,全州实现药业总产值30亿元,重点乡镇农民人均药材收入近1 000元。养殖业方面,恩施大力发展黑猪、山地黄牛、白山羊、景阳鸡、恩施麻鸭、“阿塔霞”乌骨鸡、中华蜜蜂等地方优良品种。与2001年相比,2011年畜牧业产值由29.4亿元发展到73亿元,增长148%。同期全州渔业产值由1 764万元发展到1.3亿元,4 000余户1.2万多人通过水产养殖实现了增收致富。
围绕市场需求,恩施州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创新流通方式,培育壮大知名品牌,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形成了规模逐步扩大、领域不断延伸、竞争力明显增强、带动力大幅提高的良好格局。全州规模以上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372家,比2001年增长8倍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40亿元,增长5.4倍。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的农户由20万户增长到60万户,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户均增收由450元增长到1 500元。目前,全州已形成基地批发、个体运销、集市贸易、直销配送、网上交易等多层次的农产品交易流通体系。为提升竞争力,恩施州大力加快品牌化步伐,农产品中湖北名牌产品达到37个、湖北省著名商标达到26件,“恩施玉露”茶被评为全国100个 “2012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全州有1 000多个农产品进入沃尔玛、家乐福、中百、中商、武商等大中型商贸集团的销售网络。
恩施州把强化农业支撑条件建设作为重要举措,大力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化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山区农业发展动力。一是因地制宜改善耕地地力。启动实施 “土壤酸化治理”工程,建立66.7hm2以上土壤酸化治理技术样板,完成土壤酸化技术推广面积1.12万hm2。同时,在良种繁育、制种基地、标准粮田等基建项目中着力建设标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001年的4.96万hm2扩大到2011年的5.39万hm2。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适应山区需要,大力发展微耕机等实用机械,2011年恩施州农机总动力达到193.76万kW,是2001年52.12万kW的2.7倍。烟叶、茶叶、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恩施州农科院建起了武陵山区一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分析检测中心。目前,恩施州已成为全国地 (市、州)级保留农作物品种区域和初审机构的地区之一。同时,恩施州启动组建了茶叶、蔬菜、水果、药材、魔芋、畜禽等特色产业专家团队,并采取技术培训等形式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使全州每年推广 “两杂”优质良种270万kg。四是农业组织化进程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具规模,全州开展了示范社、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加强合作社的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生产标准化、成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 243家,社员总数达到14.09万个,带动农户41.95万户,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十二五”时期,恩施州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三期”并存,使新时期定点扶贫工作既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同时也有许多有利条件。
恩施州森林覆盖率67%,山清水秀、靓丽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恩施州发展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为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基础。恩施气候资源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目前,全州“三品”认证达到464个,居全省第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1万hm2、112万hm2、1.47万hm2,分别占特色主导产业的39.7%、43.3%和5.3%。
近几来年,中央先后出台了粮食收购保护价、水稻保险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启动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补贴项目,加大粮油生产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各自的实际,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营造了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和稳定粮食生产的良好政策环境。“十二五”期间,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建设,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支持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启动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使恩施州进入了千载难逢的政策叠加机遇期。
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均已全线贯通,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正在开工建设,恩施州作为武陵山区的交通枢纽地位正在逐渐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空前,实施了通达、通畅工程,对全州省际出口路、经济 “断头路”、渡口、桥梁、乡镇客运站等进行了改造或新建,农村公路通达率为100%,农村公路通畅率为41.8%。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必将有利于恩施更宽领域、更大空间、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推进资源开发,拉动商贸物流,为推进特色农业向纵深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探索出了 “特色开发、绿色繁荣”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通过全州上下合力攻坚,大力实施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底,累计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0万人,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4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1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耕地资源受地形破碎影响,平地少、坡土多、分布散,给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带来困难。土壤酸化严重,耕地土壤中pH值小于5.5的酸性土壤占总耕地面积的76.3%。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3.5%,石漠化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连阴雨、暴雨、低温冻害、伏秋干旱、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常有发生。
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山区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进一步加速,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紧缺明显。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种油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持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由于地块分散、零碎,山区农民机收、整地分别需要120元/667m2,而在平原地区分别在60~80元/667m2,仅此两项就比平原地区成本增加100元左右。
全州农田水利普遍存在设施老化、 配套不够,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仅为18.8%,农村人均基本农田面积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域内石灰岩地质分布广、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夏季暴雨成灾,冬季干旱少雨,加之地方财力有限,农民尚未脱贫,无力投入资金兴建水利设施,造成有水难蓄、有水难引、望水兴叹。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耕作制度等因素制约,山区农机化水平低。2011年,恩施州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3%,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57.5%、全国平均水平54.8%,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
产业化经营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增加较快,但绝大多数组织松散,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凝聚力和带动力,小组织带不动大群体。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发展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浪费大,小链条拉不动大产业。品牌 “多、杂、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全州大小茶叶加工企业有1 600余家,其中大型茶叶企业不到2%,绝大多数厂家基本处于原始作坊式生产方式,加工能力有限,质量难以稳定,标准化加工推进难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销大户、种养大户、加工运输户等迅速增多,对资金的需求快速增长,但能用于抵押和担保的资源不多,导致贷款难,即使能够贷到一部分资金,金额偏小、期限偏短,很难满足规模经营需求,农村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
“十二五”时期,恩施州确立了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5%和建设 “六百双五”产业的发展目标,既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也有不少挑战,总的看是机遇大于挑战。
推进恩施州从农业大州向农业强州转变,坚持以“四化”协调发展为统筹,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根本目标,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群发展、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紧紧抓住发挥恩施州生态环境优良、适应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拥有世界上最大且富集程度最高的硒矿床、农产品富含硒元素的优势特点,继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专业乡、专业村。加强基地连接,形成产业带、产业板块,壮大特色基地规模。其中,特色种植业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的基础上,扩大茶叶、蔬菜、药材、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健康养殖业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草食动物养殖业,巩固提升“猪、牛、羊”三业并举发展格局,稳定发展大鲵等特色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重点建设一批高效茶园、设施菜园、地道药园、精品果园、规模化养殖小区,促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扶持新的业态,发展农家乐和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立足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推进农田水利化,完善沟渠排灌设施,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坡改梯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组织实施土壤酸化治理,研究土壤酸化治理的技术途径,宣传普及酸化治理知识,扩大酸化治理面积。加快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根据水田平坝地区、二高山地区和高山地区不同类型,大力推广适宜山区作业的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把设施水平、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于一体,集成组装配套,建成一批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防灾避灾能力。
从提升恩施州特色农产品附加值的角度出发,加快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信息化步伐。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园艺蔬菜园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的加工园区。做大恩施玉露”茶、“思乐”冷鲜肉、 “大山鼎”高山蔬菜等品牌。加强农产品 “三品”认证工作,大幅增加 “湖北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湖北著名商标”。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做好农超对接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健全符合山区特点的农业市场与信息体系,为农民对象提供及时完善的市场信息。
按照 “1个主导产业、1名首席专家、1支专家队伍、1笔专项经费、1套考核办法”的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团队,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强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屠宰、经营、运输、储藏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强化动物免疫,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精准施药、生物防治和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提升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大力推广适宜武陵山区地形、气候特点的新品种,促进良种良法配套,不断提升科技对山区农业的支撑能力。
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县级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设土地流转服务站,村级设土地流转信息员,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建立和完善县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严格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程序,切实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壮大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研究把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引入到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