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益阳市生态农业开发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8-31

孙新华,曹志平,杨 琳,蒋上志,孙 果,杨 涛

(1.益阳市农业局,湖南益阳 413000;2.赫山区团委,湖南益阳 413002;3.赫山区农业局,湖南益阳 413002)

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经济生态学原理,选用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形成科学的生产体系,并使这个体系建立在能量转换效率高,物质循环良性和多级利用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产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近几年,湖南省益阳市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市通过治理工业 “三废”和落实 “节能减排”措施,大幅度降低了工业污染;城建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农村通过以建 “沼气池”为纽带的“三改” (改栏、改厨、改厕)工作,减轻了生活污染;在农业生产技术上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无害化防治病虫等措施,减轻了化肥、农药等农艺措施的污染。但是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1 生态农业开发面临的问题

1.1 化肥、农药使用过多

据2009年调查,全市化肥施用量为17.01万t(折纯),每公顷施用量为575kg,是全省平均施肥水的1.17倍,全国平均施肥水平的1.53倍,国际施肥安全上限的2.56倍。其中氮肥每公顷294kg,磷肥每公顷114kg,而有机肥施用量不到总施用量的10%。2008年调查该市农药使用商品总量约7 389.4t,每公顷用药27kg,高于全省平均用药水平。

1.2 养殖业快速发展带来畜禽粪便污染

益阳年出栏牲猪400万头、存栏250万头,年产生粪便量约100万t、尿液约200万 t、冲栏水400万t。全市建有沼气池11万口,通过沼气池处理的粪尿废物不到10%,通过简便堆、沤及无害化处理的不到30%,6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对周边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破坏严重,特别对居住在周边的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损害,社会纠纷时有发生。益阳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益阳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应该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和高度关注。

1.3 秸秆资源浪费依然严重

益阳市秸秆年总产量244万t(风干物),近几年来,通过加强秸秆直接还田、氨化养畜过腹还田等技术措施的推广,有76.3%的秸秆资源得到了利用,但仍有23.7%左右秸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

1.4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态恶化

益阳市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6 500万t,年产生可降解有机垃圾108万t、不可降解玻璃、塑料等垃圾86万t。这些生活垃圾大都乱丢乱弃,缺乏统一管理措施;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随意排放。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益阳市农业环境的恶化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下降,给农村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状态造成了很大危害,更成为了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因素。

影响益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等。自然灾害主要有水旱灾害,季节性灾害和突发性灾害等。山区坡地开垦,造成水土流失,湖区过度围垦造成湖泊面积锐减,调蓄能力降低,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主要是过度施用化肥使土地中有机质不断下降,而大量焚烧秸秆则又烧掉了氮、磷、钾等宝贵的土地营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超标,已给农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亮起了红灯。因此,要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发展避灾农业、增强抗灾能力和防护能力的同时开发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满足日益增长地绿色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生态农业开发的措施

2.1 治理农业自身污染

农业自身污染包括: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土壤氮、磷、钾的缺失,大量畜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新兴温室农业产生塑料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等。这类污染虽然常常被人们视而不见,但由于它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又疏于治理,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但茶叶出口受阻,就是因为我们在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过高。国际市场上对农产品首要要求是安全清洁,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我们的农产品就会被拒之 “绿色壁垒”之外。目前,绿色已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工业污染治理逐步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农业污染治理问题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过度施用化肥会使土壤中有机质不断下降,而大量焚烧秸秆则又烧掉了氮、磷、钾等宝贵的土地营养。多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农产品中重金属、硝酸盐、农药残留、灌溉水、大气污染等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因此,必须加强农业自身污染的治理。大力推广绿色肥料与绿色农药,进一步开发和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气化技术,大力研制和开发降解塑料等新一代的农资产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对向水体排放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的要严厉处罚。加强土壤环保,减少 “白色污染”,通过发展农村沼气、农村厕所改造、家肥发酵处理等措施,减少土壤中有害残留,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2.2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调整生产布局

目前,饮保健茶,食 “生态”米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因此必须加强农业自身污染的治理。大力推广绿色肥料与绿色农药,进一步开发和推广秸秆还田及秸秆气化技术;大力研制和开发降解塑料等新一代的农资产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对任何水体排放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的要严厉处罚。水稻区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习惯,采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选择优质品种,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用鸭来防除虫草害,少有化学农药,即使用农药也只用高效低毒少残留农药。益阳市各地应用了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和养殖有机地联系起来,创立了水陆空立体经营的庭院生态模式,即用配合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产沼气—沼气用来煮饭、照明、孵鸡,沼气渣用来种葡萄、蔬菜、水稻与养鱼。农业生态技术与生态模式应积极推广。

调整渍水低地农业生产结构,建设耐渍高效农业。地势过低的田可退田还鱼、还莲、莲鱼共生,还可以改种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菱白、菱角、荸荠等。加快耕作制度改革,改变常规种植习惯,尽可能地避开灾害季节,干旱山区改水稻为旱作,改种杂交玉米、良种红薯、马铃薯等节水型作物。大力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塑料软盘抛秧、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耐渍或抗旱优良品种,提高作物抗灾能力。

2.3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目前,大众化的绿色消费与绿色食品生产已经起步,但仍处于初始阶段,人们对生态绿色食品的认识还很肤浅,因此,要广泛开展生态意识、生态技术、绿色标志、绿色消费等行为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要广泛开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定和基地认定为主的质量安全行动,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评审,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5个环节的管理,实现 “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监控。要加强对生态绿色食品工作的领导、引导和扶持。要政府牵头,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重点解决工业 “三废”、城市 “三废”和化肥、农药、兽药、鱼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农民是绿色食品开发的主体,要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生产者明白开发绿色食品的意义与效益,发挥生产者在开发绿色食品中的作用,使绿色食品开发日益壮大。

2.4 抓好生态技术的推广与培训

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环保和生态知识是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要素,绿色技术创新是环保和生态知识的应用。绿色产品在使用中履行着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功能,是绿色技术活动最终结果。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环境技术。由于绿色食品生产不仅要求产品安全、无污染、优质、营养,而且要求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因此,要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综合技术,不能用一般的生产技术生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要求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土壤未受污染、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域。同时,要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实施。首先是生产地的灌溉水和大气必须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土壤必须符合生产绿色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还要设法截断污染源。其次选用的品种不仅要具有抗病虫和抗逆境能力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产量高等特性,而且还必须具有与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相适应的优良特性。培育无病虫壮苗。再次,以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为基础,减少矿质氮肥的施用;在搞好栽培场地清理、清毒和改善保护土地的温湿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采用以菌防治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涉农部门,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肩负起推广绿色技术的重任,要先办生态农业技术示范点,然后推而广之。同时对农民要进行有效的绿色技术培训,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方法,提高农民应用绿色技术的水平。

2.5 强化社会化服务

生态农业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一方面要有市、县 (区)、乡 (镇)、村各级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形成合理的职能结合关系;另一方面,在一个层次内,要建立技术、信息、供应、销售、运输等服务项目的协作联系关系,以形成综合服务体系,如技术服务、推广与咨询服务、检验服务、营销服务、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要围绕绿色食品开发的产、供、销主要环节,做好信息传递、技术推广、资金融通、物资供应、市场预测和产品收购,销售等系列化服务。特别要强化信息服务,要建立高标准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利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农业等领域前沿的发展动态,开发信息资源,注重预测预警分析研究,实行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准确判断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科教兴市、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决策参与服务,以有助于我们有预见地,全方位地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脉搏,向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形势,市场供求与价格变化等信息。

2.6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积极扶持驱动开发

要坚持以生态农业开发加龙头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通过开展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原料入股和设备入股等形式,增加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投入比重,尽快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流动,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要坚持以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入的重点,切实加大对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种养大户、流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团体、机关和海外的单位、个人来益阳投资、合资联营、租赁、承包和兴办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扩大外资利用。

3 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吃“放心菜”、食 “环保米”、饮 “生态茶”,已成为消费者共同的追求。目前,益阳市各地已生产和发现了一批绿色食品。如沅江湖洲上的野藜蒿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保健蔬菜;该市地处洞庭湖区,连藕是湖区的特产,莲藕上藕根作为一种无公害的特种蔬菜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还有湖洲、荒地的野菜;湖区的菱角,芦笋等;山丘区的蘑芋、蕨菜、食用菌、薯类等,都是很好的绿色食品。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开发。要按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要求基地的大气、土壤质量、农田灌溉水质量均达到无公害标准,防止 “三废”侵染,产中施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消除污染源。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本地资源条件和生产习惯,突出地方特色,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 “拳头”产品,把绿色食品开发同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建立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3.1 建立优质生态稻生产基地

“十二五”期间,在赫山、资阳、南县、沅江、桃江、大通湖建立6.67万hm2优质稻绿色食品基地,1.3万hm2有机优质稻米基地。近几年,益阳市各地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和养殖有机地联系起来,创立了水陆空立体经营的庭院生态模式,即用配合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产沼气—沼气用来煮饭、照明、孵鸡,沼气渣用来种葡萄、蔬菜。赫山区白石塘乡水稻生产生态模式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充分肯定。赫山区已列入全省重点优质稻基地县 (市),资阳区已列入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核心试验示范区。要充分利用资金、技术开发优质稻绿色食品。水稻区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习惯,采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选择优质品种,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用养鸭来防除虫草害,少用化学农药,既使用农药也只用高效低毒少残留农药。

3.2 建立生态绿色食品茶基地

“十二五”期间,在高山云雾自然条件的安化山区和桃江、资阳、赫山适宜发展优质茶的小气候区域建立绿色食品茶基地1.33万hm2以上,有机茶基地2 000hm2。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等污染。资阳区 “三益”牌有机茶已获欧盟认证,已实现年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要扩大规模,保持和提升品质,完善机制,加大外销力度。

3.3 建立红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十二五”期间,在安化、桃江等地建立红薯绿色食品基地1万hm2,同时通过精加工创名牌。桃江县于1999年开始创办薯类食品高新技术公司,引进技术深加工,开发了 “乡里红”红薯粉丝品牌产品,在 “99年长沙全国农博会”与 “99年广州世界农博会”打开市场后,国内外客商要求进货订货。近几年, “乡里红”品牌红薯丝远销新加坡、香港、广州等地。红薯又是保健食品,红薯加工后的精品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3.4 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十二五”期间,在城镇郊区与交通方便的区域建立3.33万hm2以上 “放心菜”基地。同时,要抓好0.33万hm2生态蔬菜示范基地,0.67万hm2无公害示范基地。还可以把 “放心菜”加工成坛子菜绿色食品。如红薯叶、芋头叶等加工制品的坛子菜是很好的绿色食品,既卫生、味道又好,一年四季可享用。赫山区兰溪镇尹家坝村农民陈世林,从1998年起在自家土地上种蔬菜销往兰溪镇和益阳市区,由于他勤奋好学,钻研各种蔬菜腌制技术,善于捕捉市场信息,蔬菜年年种得好,加工制作的坛子菜食品色、香、味俱全,深受众口青睐,在当地很有名气。早在2001年他把自己生产加工制作的坛菜腊味食品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 “林结巴”牌商标,同时组建了林结巴坛子菜腊味食品厂。目前,该厂拥有生产场地、加工车间、腌制设备、冷藏仓库、真空包装、车辆运输等固定资产600余万元。每年加工辣椒、豆角、萝卜、扁豆、茄子、黄瓜等各种蔬菜近6 000t,销售坛子菜和腊味食品500t,并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设有6处销售窗口。 “林结巴”牌食品走俏市场后,不但陈世林本人每年获利丰厚,而且带动了周围村组的无公害蔬菜生产,还能常年解决30余名农村富余劳力就业。

3.5 建立莲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十二五”期间,在湖区结合发展避灾农业,发展莲藕生产。在南县、沅江、资阳、赫山、大通湖建立莲藕绿色食品基地0.67万hm2。如前几年沅江市茶盘洲镇种植莲藕666.7hm2,南大镇种植667hm2湘莲,均获得了很好的效益。

3.6 建立水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十二五”期间,在安化柘溪库区及资江沿岸和沅江洞庭环湖丘岗地带建立柑橘绿色食品基地1万hm2以上,时鲜水果绿色食品基地0.13万hm2。

3.7 建立食用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食用菌是高营养保健食品,在无污染条件下生产的食用菌是人们喜爱的绿色食品。 “十二五”期间,要在安化、桃江、赫山、沅江、南县等地建立食用菌绿色食品基地200hm2。赫山区沧水铺镇百洋村每年生产香菇8 000t以上,其产品销往长沙马王堆市场等地,且供不应求,效益十分可观。沅江市泗湖山镇星台村农民陈友喜,1994年开始种食用菌,当年产食用菌5t,获纯利6 000余元。近几年,食用菌产量增加,成效成倍增长。如今陈友喜年生产食用菌30t,年获纯利5万元以上。

同时还要保护和建立藜蒿,蕨菜、蘑芋、芦笋等生态食品基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