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房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时间:2024-08-31

钟 一,刘 林,丁 波

(湖北省房县农业局,房县 442100)

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中医药认识的提高,中药材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数十个国家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量每年递增。伴随效益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药材市场前景广阔。房县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药用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为山区农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根据目前中药材的资源现状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开展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中药材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 自然概况

房县位于鄂西北、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北与十堰、武当山接壤,南邻神农架林区,东界保康、谷城,西连竹山。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最高海拔2485.6m,最低海拔180m,立体气侯明显,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为中草药植物生长、繁衍、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房县地处 “中华药库”腹地,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全县药材蕴藏量丰富,20世纪70年代房县就被列为全国 “黄连之乡”、“党参之乡”,地道中药材北柴胡、独活、苍术等品种畅销国内各大中药材市场。

2 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1 2010年发展情况

2010年全县共种植中药材9133万hm2,当年新发展5713hm2,创建示范面积 7466hm2,培植重点村42个、专业户527户。2010年全县共有111个村发展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有黄姜、桔梗、杜仲、木瓜、川乌、丹参、连翘、玄参、柴胡、冬花、板蓝根、绞股蓝等。全年实现订单面积1720hm2,全县药材实现总产量4万t,生产产值达1.8亿元。根据 《房县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方案》,紧扣 “围绕产业建园区,建设园区带产业”的工作目标,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为依托,在军店镇下茅坪村已初步建成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其中核心区33hm2,辐射区33hm2。核心区设有5个区域即地道中药材品种GAP高产栽培区、中药材新品种试验示范栽培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发区、栽培模式展示区、地道药材良种繁育区。目前,县内已建成 “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武当动物药业”等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

2.2 产业发展现状

2.2.1 栽培历史悠久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房县上龛、九道等地的农民就有普遍种植中药材的习惯,一度成为高山地区农村经济主要收入来源,曾经拥有 “黄连之乡”的称号。许多人祖祖辈辈以栽培药材作为致富的手段。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并总结了许多地道中药材的种植方法,杜仲、党参、天麻、银耳等均以质量优、药效好在全国享有盛名,并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2.2.2 中药材资源丰富

根据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分布在房县境内的药材品种达178科628种,在全国和省定的药材普查品种365个中,房县有221种分布各地,占全国和省定品种的60%,全县药材蕴藏量十分丰富,主要品种有:当归、天麻、杜仲、独活、生地、桔梗、贡术、草决明、木瓜、川芎、猪苓、当参、黄芪、银耳、板蓝根、北柴胡、黄姜、川乌、玄参、丹参、冬花、辛夷、黄柏、川贝母、黄连、绞股蓝等大宗地道药材。

2.2.3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药材产业

2003年县委、政府就把药材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并成立房县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并由分管农业的县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下设了办公室,负责全县中药材的组织协调、督导和服务,切实抓好产业发展。县中药材协会也于2003年同时成立,一度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发挥引导作用。县领导对做大做强药材产业寄予殷切希望,经常深入到龙头企业及各乡镇、村、组实地检查、指导中药材生产,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确保该产业稳步发展。县委、政府在产业发展初期就制定了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年度规划,使全县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的放矢。并于2006年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 “品种地道,效益优先,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县医药产业领导小组于2009年拟定了 《房县2009~2020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为未来药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2.2.4 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

湖北省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房县晓阳工业园区,占地2.7986万m2,中药饮片加工车间1976.6m2,2007年已通过GMP认证,并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药品经营许可证。还有武当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武当金鼎制药有限公司的加入,必将为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5 示范引导带动产业发展

2010年在各级领导亲切关怀下,在县直有关局及军店镇大力支持下,由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牵头,实行 “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高标准规划建立千亩中药材示范园,并在军店下茅坪村落户。目前,生产销售形势良好,并努力把示范园建成中药材栽培模式探索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特色产业培训基地、地道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科技含量,创新运行模式,扩大示范效应,为全县中药材产业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房县中药材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房县大部分中药材的生产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状态,药材生产多为个体或分散自发经营,市场处于无序状态,盲目的发展种植中药材,市场行情捉摸不透,导致劳民伤财,新技术新方法难以推广等。

3.1 药农缺乏分析市场的能力

很多药农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又不善于分析市场行情,了解发展趋势,而是看别人发展,看别人种植某种药材效益好,就盲目跟风上,不管懂不懂种植技术,有没有销路,市场是否需求,先种上再说,等到产品销售时才发现由于市场饱和,种出的产品缺乏销路,卖不出好价,甚至还亏本,更谈不上经济效益,就放弃发展念头,严重阻碍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中成药发展滞后,产业规模需要扩展

由于受资金、技术的限制,再加上中草药药价变幻莫测,目前,房县传统中成药的生产至今仍停留在初始阶段,所种品种没很好发挥地道药材的优势。

3.3 没有规范化的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

目前,房县的中药材销售是个问题。“药疯子”就是最显著的例子。因缺乏规范的市场,中药材收购、销售大部分都是由小商小贩掌控,这样一来,势必就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某种药材紧俏时就疯狂收购,甚至掺杂使假,而当疲软时,无人问津。这样药农也跟着遭殃,致使丰产不丰收,甚至种的越多亏得越大,严重挫伤了农户发展的积极性,阻碍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3.4 中药材科技含量太低,产品档次低

目前,房县传统中成药的生产至今仍停留在小范围内发展,局限于传统的经营理念,中药材研究开发应用不足,生产科研力量薄弱,种植成本高,对地道药材的研究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开发的产品种类有限,没有抓住现代人对养生理念的需求,以地道中药材为依托,重手开发保健药品和产品,既满足顾客需要,又为企业长足发展寻找出路。

3.5 缺乏中药材科技人员

由于订单生产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被药农接受,这样就出现一旦药价上涨,小商小贩就挖空心思从农户手中直接收购,然后高价出售给外地客商,导致本县加工企业缺乏原材料,如2010年由于受市场大气候的影响,大部分药材都上涨了很大比例,药农的产品还没出来就被药贩子抢购,致使企业缺乏货源。而一旦药价下跌,种出的产品如同 “臭狗屎”,小商小贩不愿理会,而药农又没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导致药贱伤农,前几年的黄姜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由于中药材产业对市场变化反应敏感,政府和推广部门都是采取自觉自愿种植,合理引导,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导致技术总结、探索、推广受到限制,科技主体仍然是农民,而农民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3.6 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处于初始阶段

目前,县中药材协会,因受资金和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发挥的不很理想。乡镇仅有神农绞股蓝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绞股蓝专业合作社,仅负责种植户的产品收购,没有注重产前、产中的跟踪服务,而且对整个产品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统一的价格而是各自为政,乱兵上阵。虽然有自己的包装,并注册有商标,因农户认识有限,大多不愿采用,而是以散装的形式向外销售。绞股蓝价格好时,就以次充好,不注重产品质量,导致不能长期在外占领市场。

3.7 县委政府制定的奖励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

2003年,房县就以两办文件下发了 “关于印发 《中药材产业发展奖励办法》的通知”。但受地方财力限制,一直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致使乡镇领导发展信心不足,组织生产积极性低,农户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也低,再加上前两年中药材市场低迷,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4 发展中药材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4.1 国际环境

当前出现 “回归大自然,采用天然药物”的潮流。据统计,目前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70亿美元,已占国际医疗市场的30%,并且以15%~2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目前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公司、40多个团体在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出口中药,而用中药治病的人数占世界总人口近40%。这一切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4.2 国内环境

我国是中药最大的生产、使用国。随着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劳保、福利待遇改善,用以防病治病及保健用药亦须增加;随着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中药材还将被广泛用于保健食品、饮料、化妆品等领域。国务院已将中药列为支柱产业,提出中药产值达到3%GDP的要求。国家药监督管理局颁布了 《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已被列入 “九五”、 “十五”重中之重科研项目,科技部、农业部等9部 (委)安排巨资支持中药现代化研究。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 “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打造中药材名牌产品,并出台了 《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指导中药材事业的发展。

4.3 房县发展中药材的主要优势

房县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悠久的发展历史,拥有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并且具有产业发展组织,领导机构和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房县部分乡镇农民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农民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加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和竹房城镇带规划建设,为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5 房县山区发展中药材的对策

在当前国际、国内中药材需求旺盛的大好形势下,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中药产业化发展步伐,恢复和发展地道中药材的生产,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品种地道,效益优先,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方针,着力构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格局,促进中药材向支柱产业迈进,实现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房县中药材的生产现状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中药材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5.1 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开展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研究,建立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等,有计划地引种国内外优良药材品种,精选质优和国内国际市场畅销的中药材品种,大力推广种植。做好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加强对房县地道药材的研究。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质量,使其发挥最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合理安排采挖与家种药材,开展野生资源家种化研究。开展中药在非医药领域的开发应用研究,如保健饮料、中药杀虫剂等研究。

5.2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下大力向药农宣传订单生产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药农与县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拟定购销合同,规划好种植品种,制定保护价,双方严肃履行合同,让药农种得开心,卖得舒心,收入丰厚。这样做既有效降低药农的种植风险,又确保了企业有充足的生产原材料供应,双方互惠互利,达到共赢。

5.3 建设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规范化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合理规划布局、增强区域优势。各个乡镇 (场)要结合本地实际,围绕地道品种,因地制宜地搞好布局和品种定位。形成高山以柴胡、党参、川乌、黄连、冬花为主,二高山以玄参、菊花、夏枯草、草决明等为主,中部平坝以板蓝根、丹参、柴胡、草决明为主的3个中药材分布带。要以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高标准、高质量地创办基地,严格按照GAP要求实行规范化种植,形成优质高效的地道中药材产品。规范中药材市场,以市场带动种植业。

5.4 制订中药材生产产业政策,培育龙头企业

政府部门应当为中药材种植户提供优扶政策,如给予农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新技术,按照GAP规范要求进行种植,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质量,培养种植示范户。扶助中药材示范园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使之成为货源基地。培育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使地产中草药材得以就地加工,以增加收益。

5.5 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

要合理引导,政策拉动,充分发挥中药材协会的作用,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种、研、加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充分发挥协会连接市场和带动农户的作用,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着手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服务,为振兴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重要作用。

5.6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结合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两个文件出台有利时机,抢抓机遇,发挥政策优势,充分利用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中药资源普查、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相关品种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等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支持,集中使用、连片发展,整体推进化龙、军店万亩中药材GAP认证和上龛九道万亩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力争早日立项并付诸实施。

5.7 充分发挥药材办的指导作用,加强技术培训

县药材办以培训办班、现场会、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户的中药材技术培训及咨询指导,提高药农素质,使其系统地掌握高产、优质、高效中药材栽培技术,提高中药材产量、品质与效益。

5.8 建立中药材网络信息,真诚为药农着想与服务

建立中药材网络信息,以连接国内的信息网络,面向药农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种植户后顾之忧。县药材办要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及时向种植大户发布最新的药材种植、收购信息,指导药农的生产、销售,做药农的贴心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