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究

时间:2024-08-31

曹 辉 陈秋华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州 350002)



“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究

曹辉陈秋华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州350002)

摘要:在精品课程“旅游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定位分析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将“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概论性知识、结构性知识、运行性知识3大模块和旅游经济的运行与性质、旅游产品形态与开发、旅游需求与供给关系、旅游消费及效果评价、旅游经济结构及优化途径5大教学重点。构建了涵盖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要素和学习环境的“旅游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同时论述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手段。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当今大学发展的重要原则[1-2]。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它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据中国知网(CNKI)2014年12月的检索结果,我国学者已发表了2 300余篇以研究性教学为主题的相关论文,不仅涵盖了理、工、医、哲、人文等多个学科,而且涉及了中学、大学、研究生等多个教学层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是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宗旨之一。“旅游经济学”课程通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环节的课程体系建设,达到了“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既培养了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创新和实践能力[3-4]。因此,笔者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既符合当今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又是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定位

研究性教学模式始于20世纪初期,是在综合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等主要特点[1-2]。同时,它将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主动选择并确定学习内容,自我调整学习方法,将单纯的接收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式、研究式学习,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学生在获取经验后,再拓展知识,进一步应用知识获得更多的经验,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旅游经济学”课程是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中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共50个学时,计3个学分。2004年开始,福建农林大学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8年它被评为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对“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其目的是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知识跟踪、研究中国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学现象和产业经济学问题,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旅游经济学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

精品课程“旅游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从2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课题的研究,如“海峡旅游共同市场构建研究”“闽台旅游产业深度对接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滨海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研究”等,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突破原有教材体系的章节和内容划分,将课程内容分解为概论性知识、结构性知识、运行性知识3大模块和旅游经济的运行与性质、旅游产品形态与开发、旅游需求与供给关系、旅游消费及效果评价、旅游经济结构及优化途径5大教学重点,见表1。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归纳和研究,并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习惯和能力,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表1 “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的知识模块和教学重点及教学安排

注:中文教材主要采用田里主编的《旅游经济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外文教材主要采用龙江智译、(英)亚德里恩·布尔(Adrian Bull)著的《旅游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ravel and Touris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在“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师组的帮助和指导下,在旅游景区、酒店或旅行社以及实验室、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要选择研究命题、制定研究计划,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呈现。

三、“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实施策略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因此,“旅游经济学”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关键点的把握,促进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见图1。

图1 “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扬弃的策略

实行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不是把已有的教学模式推翻,重新构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已有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景区、旅行社等实践教学活动和相关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旅游管理专业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见图2。

图2 “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

2.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策略

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踏踏实实地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地推进[6]。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金山学院和东方学院等不同学院之间的学生差异,循序浙进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研究课题,使其真切地体会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真谛和优势,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根据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目的和要求,规范“旅游经济学”课程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实践训练、考核以及教材等教学环节。同时,以这些教学环节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结构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多种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技巧,采用参与式、讨论式、自学辅导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施手段

“旅游经济学”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重点介绍“旅游经济学”课程的要点和难点以及学科的前沿领域和研究进展,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像资料和数据表格的分析等。教师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必须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并有案例实景照片,目的是扩大学生视野,便于学生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2.网络信息

教师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案例、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上网,方便学生提前学习和研究,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在“旅游经济学”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课后,教师将整理好的教学案例与参考文献等资料上网,不仅有利于学生线上讨论和交流问题,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课堂讨论与课外作业

课上,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授课,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课下,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学术前沿、学术热点问题相结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准备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活动。这种课上课下互动式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参与度高、交流充分,因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实习

在“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实习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到旅游景区等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旅游经济学”课程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运用。另外,高校还采用一定的奖励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考察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5.学术论文

在精品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资料和一定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一篇旅游经济学方面的学术论文。

四、精品课程“旅游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2007年以来,学生开展了近30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参与的科学研究项目有10余项,发表的学术论文有7篇,有15名本科生攻读了研究生学位,3名学生出国留学深造。课程组教师通过与学生讨论与交流,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和学术水平。2014年,课程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7年和2009年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13年获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2009年、2013年、2015年课程组教师所指导的学生论文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截至2015年,课程组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32篇,出版相关著作和教材各3部,主持国家社科类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福建省科技厅等科技计划项目共12项。

资助项目: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旅游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策略”,项目编号111414051。

参考文献

[1]曾祥志.美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14):100-101.

[2]郭晓云.略论高校研究性教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4):264-266.

[3]叶奇明,陈一明.研究性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1):109-111.

[4]陈佑清,吴琼.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大学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分层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59-62.

[5]李玲,李娘辉,王小菁,等.“植物生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B10):11-14.

[6]李昌新.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59-61.

(责任编辑孙艳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