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探析

时间:2024-08-31

李 波 毛宇飞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探析

李 波 毛宇飞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及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及高校工作的重点。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启示:首先要将价值观的塑造融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其次,应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提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相结合的途径:首先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利用高校科技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就业创业的实践教育;第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年来增长态势引人关注,有限的就业岗位需求与富足的劳动力供给之间产生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虽然有升学深造、求职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选择,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求职仍是首选。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这一观点的提出,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要求各高校建立指导学生创业的专门机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也要专业化。目前,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是一项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但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着瓶颈和障碍。一方面,国家对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着定位不明确、价值观念不突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各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没有整合学校教务、科研、就业及市场等资源优势,影响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未来,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应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原则,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求出发,总结和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就业创业指导经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对比分析

(一)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产生的背景

就业指导起源于西方国家,是为失业者提供的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1]。1908年,弗兰克·帕森斯在《职业的选择》一书中,首先提出就业指导要遵循以“人职匹配”为核心的“特质因素”理论。20世纪70年代就业指导逐渐进入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理念的“生涯辅导”“生涯教育”阶段,并开始引起美国高校的重视[2]。1999年,我国开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引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始得到重视[3]。2007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形势政策的宣讲,加强职业知识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教育[4]。

创业教育也称为“企业家精神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1989年柯林·博尔[5]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观点,至此创业教育的概念正式出现。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国际职业技术大会上提出创业能力应包括创业态度、创造性、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6]。随着创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推广,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陆续纳入了创业教育这一内容[7]。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国内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开展

目前,国外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较强,具有较高的指导能力。美国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主要强调职业生涯辅导,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专业化、职业化和高素质的特征,需具备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及博士学位及就业指导的工作经历等[8]。日本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特征,指导教师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或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使其职业指导能力更加专业[9]。我国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主要由高校辅导员承担,目前对其就业指导胜任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就业创业的理论水平、个别与团体咨询能力、信息甄别及资源整合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等;另一方面认为就业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就业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敬业精神、责任心、主动性等[10]。

美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相对健全,政府会提供就业信息并积极出台就业创业政策,各高校也会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培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11]。在创业教育方面,美国高校强调创业教育思想的渗透性,对外体现在学校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外部网络联系、发掘利用社会创业资源。日本在就业创业指导方面采取的是全国统一步骤,除高校提供基本的咨询信息和培训课程外,也会以外包的方式由公司和指定学校提供职业培训。日本将创业教育设置为必修课,将创业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12]。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等方面,我国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此外,大多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只提供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服务对象也只限于应届毕业生,缺少对全体在校生就业择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13]。

(三)国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1.将价值观的塑造融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发达国家的就业创业指导主要强调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并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融入求职能力培养体系中;在创业观念方面,国外创业教育出现较早,浓厚的创业氛围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虽然较早地引入了创业教育的理念,但却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开辟的一条途径。目前,国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大学生的就业技能、简历撰写、面试技巧方面,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择业价值观的培养不足。

2.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国外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主要由阅历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人员担任,这些人员有着综合学科的背景,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更贴近实际。而国内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主要由高校辅导员承担,虽然国内有关理论研究提出了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胜任力要素,但这些综合能力往往很难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因此理论要求与现实情况相脱节。在就业创业的指导体系方面,国外先进的经验表明,大学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政府、企业和高校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营造较好的就业创业社会氛围。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日益完善。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支持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体系的建设。2008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当前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和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4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随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为我国新常态下的创业就业,特别是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指明了新方向。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不完善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就业指导明显倾向于提高“就业率”,而不是提高“就业能力”。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期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技能,但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此外,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也是从外国引进运用到实践中,多是形式大于内容。

2.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高校对于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指导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工作量较大。他们从事的工作不仅包括组织专场招聘、发布就业信息、办理离校手续等专项就业指导工作,还承担了党团建设、学生管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同时,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都是由年轻教师担任,他们多是毕业后直接留校,缺乏社会经验,对于企业招聘和用人的需求不够了解,因此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更加偏重于理论方面,由此造成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际脱节的情况。

3.部分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不够端正

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多关心自身利益,宁愿在大城市“北漂”,也不愿扎根基层踏实奋斗。许多学生由于认知不足导致职业定位模糊,求职时先找“保底”单位,等遇到更好的单位时随意毁约,缺少诚信。还有部分学生就业的主动性不够,就业态度消极,不能理性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抱着理想主义的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缺乏思想教育的融入,尤其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目的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事业。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既要积极引进国外成熟的就业创业教育经验,又要加强其在本土化的应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各个阶段,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就业择业观念,促进大学生更好的择业、就业和创业。

(二)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各高校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多是年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且指导的课程内容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当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需求。为改变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源,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辅助高校做好就业创业教育工作,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和技术专家作为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充实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利用高校科技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就业创业的实践教育

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让大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育人才。各高校可以利用经济开发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区等资源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构建提供保障;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和企业风险投资流向大学生创业项目,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保障。目前,在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真正享受到这部分福利的大学生创业者仍属于少部分,所以政策功能的发挥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环节上,政府应为政策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同时还要简化创业优惠政策的审批环节,提高创业贷款额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 李雄,田力.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制度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5(16):55-60.

[2] 陈禹,谷峪.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及特征分析——以爱荷华州立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1(2):91-96.

[3] 赵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矿业,2015(7):16-18.

[4] 时华忠.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0:5.

[5] 任路瑶,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7-20.

[6] 黄赐英.实践性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50-153.

[7] 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9.

[8] 姚三军.从美国就业指导模式看我国高校职业教育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6):63.

[9] 娜琳.日本高校就业指导及给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3):45-48.

[10]江晓晖.关于新时期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73-176.

[11]王玉娟,李玲.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5(7):89-91.

[12]常建坤,李时椿.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07,10(3):39-43.

[13]井海明,王淑玉,何大年.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5(6):31-35.

(责任编辑 王 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