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莹莹 陈永生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合肥 230036)
基于高等农林院校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优化
李莹莹 陈永生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合肥 230036)
自2005年批准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以来,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雷同、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定位模糊且缺乏特色、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不佳、毕业生缺乏竞争力等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应基于高等农林院校各自的特色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以培养掌握风景园林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必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技术应用等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以突出高等农林院校特色为导向,构建由体现宽广性和综合性的理论课模块、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实践课模块、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创新课模块等组成的具有农林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应积极探索突出实践性的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订单培养定向型人才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等,并根据就业趋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优化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契合城市化建设进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2005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开始设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目前,除了高等农林院校之外,我国许多综合类和艺术类高等院校也已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方向更是成为很多高等农林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不同于侧重于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这使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突出高等农林院校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优化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使所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能够满足行业需求并具有较高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雷同
我国开始设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不过10余年,而且直到2009年才真正开始较大规模地招生。而我国风景园林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方面都已渐趋成熟。因此,风景园林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势必会对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产生较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两者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虽有区别,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差别不大。
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特点,没有形成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自己的体系。
③在学位论文的要求方面,无论是论文的选题还是研究的创新性,都没有根据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充分体现实用性、应用性和紧迫性。
④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两者共享实践教学基地以及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导师,所以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学术化”现象明显、实践性特点不突出。
概言之,原本应有很大差别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却差异不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二)专业硕士培养方向的定位模糊且缺乏特色
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领域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交融贯通,涉及建筑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艺术、历史等多门学科[2]。但是,对任何一所高等院校而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都不可能覆盖所涉及的全部学科内容。而与建筑类高校和艺术类高校相比,高等农林院校在林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自然学科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所以高等农林院校开展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农村问题、生态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方向的定位也应更多地体现这些自然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然而事实上,目前风景园林学科正逐渐成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另类学科,与其他农林学科格格不入,令人产生很多的误解;特别是其专业硕士培养方向的定位缺乏对林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自然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视,未能体现高等农林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三)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不佳,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毕业生缺乏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其一,风景园林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生源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他们大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风景园林行业的认识不足,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就业取向的定位缺乏准确性。
其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2年学制使学生的学习时间过于紧张,“放羊式”的管理方式使学生处在疏于监管的状态,这都导致学生难以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再如,高等农林院校没有构建起符合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需要的能够在植物配置、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等方面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完善的实践单位体系。这不仅使学生难以掌握全面的实践单位信息,而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无法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更无法顺利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准确对接。这还导致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毕业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不够强,本该在植物配置、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职业性特征没有得到强化,从而严重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
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对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基本能力以及调研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等专业能力。基于此,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人居环境规划以及资源保护管理等5种能力的培养。
根据国家“专指委”提出的办学要求,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掌握风景园林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必要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指向性应更加明晰。对高等农林院校而言,在制定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时,不应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基于各院校的特色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制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的因人而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构建具有农林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承担着使学生全面掌握园林行业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以及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了解的职能,而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等重任。因此,处在不同地域以及具有不同发展历史和发展条件的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自身特色构建侧重于加强学生实践技术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下课程模块。
1.体现宽广性和综合性的理论课模块
从目前情况看,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普遍存在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的问题,这进而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在竞争中难以具有优势。究其原因,与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缺乏对理论基础和学术问题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只有掌握了宽广、扎实、综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在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所以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首先应该强化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应注重“园林植物应用”“植物造景”“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相关法律法规”等理论课程的设置,尤其是要保证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设置比例,从而构建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理论课模块。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风景园林学科所涉及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体现高等农林院校特色的专业特长,而且有利于为学生以后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特色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实践课模块
实践课程的建设是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的“重头戏”。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把实践课程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构建具有较强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实践课模块,切实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应以设置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风景园林管理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主;同时,在设置每类实践课程时,可以以一门课程为引领设置覆盖多门学科的相关实践课程。例如,风景园林工程类实践课程可以包括“公园绿地工程”“道路绿地工程”“居住区绿地工程”“湿地公园工程”“农业园工程”“屋顶花园工程”等与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3]。学生通过风景园林工程类实践课程不仅可以学习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种植工程等园林工程最基本的内容,而且可以了解到最先进的生态技术工艺、节约型工艺等内容,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延伸。
此外,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课程可以尝试由多位教师从不同的侧重点去讲解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或者聘请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承担部分的实践教学任务。
3.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创新课模块
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深刻领悟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等农林院校应将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创新课模块纳入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创新课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通过邀请专业教授或者园林规划设计公司、园林施工企业等单位的负责人和主创人员,尤其是行业领域具有高等农林院校学习背景的创业成功人士等,为学生介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技术、生态工程等方面最前沿的发展动态以及实际工作经验和创业历程等;可以以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开设,采取多名教师共同参与指导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围绕某些与农林类主题相关的研究热点如创意农业园规划等,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讨论,最后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
(二)探索突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校企联合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了加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农林院校应注重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并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1)建立符合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进行实践的主要场所。加强符合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其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因此,首先,高等农林院校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要能够满足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保证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完整流程,包括前期的招投标阶段、具体的方案设计和实施阶段、最后的施工验收阶段,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其次,高等农林院校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要通过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为校企长期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有效的保障。
(2)落实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优势
区别于风景园林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化”,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实践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要抓住校企联合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这一契机,大力落实双导师制,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同时配备负责理论把关的校内导师和负责实践指导的校外导师。双导师制的切实实施不仅可以使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真正地有别于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而且可以使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更加“接地气”,与生产实践的实际需要相契合,同时使论文课题的研究能够更加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最后的论文成果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3)开设专题讲座,组织特色鲜明的学术交流活动
高等农林院校要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组织特色鲜明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风景园林界的知名设计师、工程师等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熟悉各大设计院的工作内容及特色,引导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向、不断开阔学术眼界;还可以邀请风景园林领域的主创设计师参与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术作业的评图与指导,使学生通过与实际工作要求的近距离接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方面的不足,从而增强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动力。
(4)建立校友交流合作机制,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提供支持
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在园林行业就业的比例较高,有些校友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业内已经小有成就,甚至有的校友通过艰苦的创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园林公司或相关企业。因此,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发挥这些优秀校友的作用,通过建立校友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校友的情感联络,为校友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发展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通过邀请事业卓有成就的校友回校介绍成功经验,使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从而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使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实践和就业等方面得到来自校友的诸多帮助,从而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高效对接。
2.实施订单模式,培养定向型人才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并通过签订协议书的形式对定向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就业方向等予以落实[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高校针对目前学校和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企业接收不到急需的专业人才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接收单位的现状进行的探索创新。因此,高等农林院校要瞄准用人单位的专业人才缺口,积极引导相关企业直接参与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与企业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协同合作、相互支持;同时,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调整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以实现符合企业要求的定向培养目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就业直接挂钩,不仅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就业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企业降低用人成本,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单位和人才使用单位的双赢。
3.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也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挑战。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方向,强调所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够应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而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各自的优势,使科研活动和生产实践活动更好地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服务;特别是可以使学生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加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锻炼。因此,高等农林院校要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参加校内教师、企业、科研院所的设计项目以及国内外相关的设计大赛,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等给予资金支持,鼓励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将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实践,在拓展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空间的基础上提升创新能力。
(三)根据就业趋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园林行业本身也在发生着不断变化,所以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培养模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加优化的”。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该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就业市场以及学生自身就业趋向的不断变化,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就业市场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园林、城市规划、林业、旅游以及房地产等相关部门。为了掌握这些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需求方面的发展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高等农林院校应建立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进行调查跟进的机制;同时,应根据调查结果和反馈信息,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
总之,高等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以及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为我国的园林绿化、生态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在当今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和相关部门不仅要看到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更要清醒地看到其不足之处并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借鉴风景园林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以及其他科类高等院校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以突出高等农林院校特色为导向不断进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同时,各高等农林院校要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有一定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各自学科专业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实施突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走出一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特色培养之路。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审议通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J].中国园林,2005(4):68.
[2] 王云,张凯旋.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困境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3):272-275.
[3] 付军,马晓燕,张克中.强化实践 突出特色——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建设与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2):19-21.
[4] 杨渝南,刘杰.以就业为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5(4):231-232.
(责任编辑 柳小玲)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构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yjsjy00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