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曹 盼 周 晨
(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 410128)
基于《园冶》释读开展“园林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
曹 盼1周 晨2
(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长沙 410128)
“园林文学”为风景园林专业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教学内容松散、与专业知识对接不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支持受限等问题。刊行于明代的《园冶》作为世界造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集文学性、专业性及思想性于一体,前辈学者关于《园冶》的研究成果使得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学生读懂《园冶》成为可能。教学实践中将《园冶》释读作为“园林文学”课程的主体,能在教学内容上紧扣专业内涵、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但《园冶》个别知识点的释读以及“园林文学”课程设置尚需进一步探讨。
风景园林;园林文学;园冶;全日制本科
众所周知,中国园林与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园林的记载散布在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及小说、传奇当中,而繁荣于明代的园记散文更是不胜枚举。有着如此丰厚的园林文学遗存,对于培养学生传统园林的认知能力、保持风景园林教育的中国特色都是大有裨益的,“园林文学”课程理应受到学生、教师的青睐。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实际教学中“园林文学”课程更像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一)课程性质
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中,文学基础知识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1]。“园林文学”课程属于风景园林专业的辅助性课程,是典型的风景园林学科与文学学科交叉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目前,各专业院校对“园林文学”课程的理解存在着差异,部分专业院校并未开设该门课程,而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校一般将其定性为专业选修课,多集中在本科二、三年级开设。
(二)课程教学内容
园林文学就其内涵来说,指的是以风景园林为反映对象的文学;就其外延来说,包括反映景观的题名、楹联、诗歌和散文4种形式[2]。《中国风景园林文学作品析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艾定增/梁敦睦主编)由于出版年代久远且并未再版,已难寻觅;《园林文学》(科学出版社,2013,周伟华主编)为高职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并不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上述书籍侧重于历代园林文学作品的罗列与文字赏析,且有相当部分内容与“园林史”课程(“园林史”课程中的中国园林史部分目前基本以周维权主编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为教材,园林历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历代园记体现)内容重叠,因此上述书籍均不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文学”课程教材使用。正是由于该课程教材的长期缺乏,使得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依据自己的主观发挥,或对园林题名、楹联进行零散的解析,或对规划设计作品中的景点进行命名训练,……,使得该课程教学内容松散、宽泛,整体性、逻辑性、完整性不足。学生普遍反映,教师课堂教学“天马行空”,学生无所适从。
(三)“学”与“教”现状
“学”的方面,在消费时代的快餐文化与眼球经济的大环境下,以实践为导向的工科类专业学生对诸如“园林文学”这种偏重理论讲授的课程普遍缺乏兴趣与热情。纯文学赏析内容虽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但与专业对接不紧密,学生能感知到的专业技能提升不明显,在面临就业压力的大环境下势必对“园林文学”课程学习失去动力。
“教”的方面,由于专业选修课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与份量不同于专业必修课,因此其在学科建设、课题支持等方面受到局限。同时,“园林文学”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文学知识底蕴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也导致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关注度不高。
(一)《园冶》具有集文学性、专业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优势特色
《园冶》虽专论造园,但整部书的文学造诣颇深,深得中国古典文学语言雅致精炼的精髓,韵味无穷,使人阅读之后,获得一种精神超越的美感所在[3]。陈从周先生更是惊讶“(《园冶》)文则以典雅骈骊出之,我怀疑其书必经文人润色过,所以非仅匠家之书”[4]。“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云冥黯黯,木叶萧萧;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全书绝大部分篇章音律和协、对仗工整,实不输明清时期诸多文学作品。
《园冶》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造园专著,论及传统造园理法、园林建筑构造、园林材料等多方面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理解“传统”风格的题中之义。当前社会“在时代精神的旗帜之下,似乎舍弃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递、文脉的延续成为一种正常的选择,似乎时代精神与华夏文明格格不入”;“言及中国特色必以符号化的标签和克隆的传统形式禁锢之”[5],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关于相地、立意及传统营建方面的知识学习是相当有必要的。
《园冶》问世距今近400年,依然闪烁着思想光芒,我们仍能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散布于全书各章节有关造园过程中的“合理适用”“自然经济观”“资源保护”“实事求是”等原则与观点,每一点都是当今风景园林专业工作者所应遵守的信条。
《园冶》集文学性、专业性、思想性于一体,经由内涵丰富的专业典籍学习,对于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很有帮助的,见图1。
图1 《园冶》内容特色的剖析
(二)有关《园冶》的研究成果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支持
刊行于明末崇祯年间的《园冶》(计成)是一部造园专著,对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乃至整个世界的造园艺术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海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由于整部书由“骈四骊六、锦口绣心”的古文写就且大量使用典故,在论述具体造园技法时又追求幽深孤峭的文风,因此让不少有心研读《园冶》的学生甚至教师望而却步。
其实不然,若自陈植《园冶注释》始,先后有曹汛(《〈园冶注释〉疑义举析》)、张家骥(《园冶全释》)、赵农(《园冶图说》)、吴肇钊(《园冶图释》)、王绍增(《园冶读本》)等学者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依据这些研究成果,读懂《园冶》基本不成问题。
(三)《园冶读本》可以弥补“园林文学”课程教材的欠缺
前述已经提到普通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文学”课程规范教材长期缺失,受课程性质与现实需要的限制,也许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高质量的“园林文学”课程教材面世。
《园冶读本》(王绍增)结合了文史典故与风景园林建设实践经验,是“集体研究成果”“集体智慧结晶”[6]。诸多注释能化作本科专业学生可知、可感的生动形象内容加以阐述,对于前人注释过而又无异议的内容不再重复出现在书中,这也为课堂教学留足了备课的空间和余地。因此,以《园冶》释读为主体内容的“园林文学”课程选用《园冶读本》作为教材是十分合适的。
(一)教学设计
笔者所在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自2014年开始尝试基于《园冶》释读的“园林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该课程为专业选修课,面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学时为40课时,学分为1.5学分,课程教学设计提纲见表1。
表1 基于《园冶》释读的“园林文学”课程教学设计
注:此教学设计内容综合参考了《园冶读本》(王绍增)、《园冶全释》(张家骥)、《园衍》(孟兆祯)、《园冶注释》(陈植)、《园冶图说》(赵农)、《不朽的林泉》(高居翰、黄晓、刘珊珊)、《翳然林水》(王毅)等相关内容。
(二)教学效果
1.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识字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的文学水平,该能力的欠缺使得学生在历代园记、古典著作、园林匾额题词的解读上显得捉襟见肘。《园冶》中诸如“垞、陔、杪、堞、雉、衢、寮、蹇、慺、牖、磉、罅、欹、巉、剡……”等文字为历代园林描述中高频率出现的生字,在其释读过程中如果教师结合具体语境的音、义讲解,学生就会理解得更为透彻。
《园冶》中“季伦金谷、摩诘辋川、片图小李、半壁大痴、陶舆、谢屐、任看主人何必问、还要姓字不须题、煮雪当姬、濠濮观鱼、沧浪濯足、小仿云林、大宗子久、花里神仙、山中宰相……”等典故融史、理为一体,综合体现着作者深刻的造园思想,学生探寻典故含义的过程正是文学素养潜移默化提升的过程。
2.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辨能力
通过《园冶》的释读,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的习惯、提升了阅读能力,部分学生开始自觉关注诸如《长物志》《闲情偶寄》等相关园林古籍。
在“园林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明显地发现,学生对于传统的认识由以往的关注“符号”转向“内容”思考。该课程作业、课堂讨论环节均有这种转变,更有部分学生曾课后私下与笔者讨论、交流,对于诸如原文注释、传承创新等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园冶》尚有部分篇章的个别知识点存在释读障碍,如“屋宇·亭·十字亭”“屋宇·磨角”“掇山(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掇山·涧”,等等,此类知识点目前释读尚缺公论,在“园林文学”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只能采取“探讨”或“囫囵吞枣”的处理方式。
“园林文学”课程性质(专业选修)与开课对象(本科三年级)决定了一部分学生并非出于“想学”而是出于“凑学分”,原本可能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到了三年级因选修学分已满而放弃选修,笔者所在湖南农业大学最新一期的“园林文学”课程首次因选修人数不够而被迫停开。“园林文学”课程教学体系虽对《园冶》有关内容作了详细疏理,但由于其涉及到的知识较广加之《园冶》行文不同于我们日常用语习惯,对于风景园林本科学生来说,部分知识点深度还是稍显过深。
总之,囿于学科专业体系规范与课时限制,很难对“园林文学”课程性质作出调整,将其由面向单一专业的选修课调整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也许是解决之道。当然,授课对象的调整必然伴随着课程内容的进一步调整。
[1]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2013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3.
[2] 周伟华.园林文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3:4.
[3] 赵农.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8.
[4] 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J].扬州师院学报,1985(3):42.
[5] 高翅.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之断想[J].中国园林,2007(1):21.
[6] 王绍增.园冶读本[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9.
(责任编辑 孙艳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