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慕课的大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

时间:2024-08-31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慕课的大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
——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

李凌超程宝栋万璐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使高等教育的教与学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教学中引入慕课资源,实施线上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利用慕课资源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之一。结合慕课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在分析大学专业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借助慕课资源优势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建议:①高校应围绕学分互认进行教学配套制度改革;②高校教师应抱着开放的态度去认识、去实践并积极参与、融入教学改革其中。

慕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方式;专业基础课;翻转课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公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追求与现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与学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008年,基于“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的美好愿望,加拿大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首次提出了慕课理念。慕课是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或MOOCs),其基本特征为开放性的大规模在线学习。慕课所具有的独特的共享优势,使得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的公平变得现实可行。此后短短几年时间,世界教育界和著名大学高度重视并纷纷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率先建立了慕课平台,并主动向世界推送在线课程。在我国,慕课发展很快,2013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建立“学堂在线”课程平台,并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合作引进edX的热门课程,为国内大学在线课程提供开放平台[2]。除此之外,“MOOC学院”“中国大学MOOC”等诸多商业网站也建立了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

慕课是伴随教育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慕课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教育公平以及教与学的互动融合等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挑战。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切实承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将建设和使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大学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一定类别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是整个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中间环节。以经济学专业为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也称为专业“大”课。之所以称其为大课,是因为课程修习人数较多,几乎整个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都要上。由于教学组织难度较大,虽然课程在学生培养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却又往往难以获得足够支持,导致课程教学效果难以提高。笔者结合大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以及慕课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对大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反思,以期提高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一、大学专业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上课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顾及到所有学生,因此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往往出现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的“三低”现象,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初,教师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探索比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但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热情会逐渐下降。虽然大多数教师都为专业基础课大班教学的现状和质量有所担忧,但一时难以找到大班授课之外的更好的教学方式。尽管教师付出很多精力,但仍然无法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3]。

(二)缺乏与专业课的衔接,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定位是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理论基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状况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界限过于分明,知识之间不易迁移,缺乏知识体系间的渗透衔接。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性太强,学生难以自如地运用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长期以来大学专业基础课考核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笔试考核方式多,口试考核方式少;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核多,实践应用考察少;统一考核多,因材施考少[3]。课程考核多侧重于知识记忆,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知识再现”的能力,却很少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应试教学”助长了“高分低能”,使考试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反思,容易形成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教学现象,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

(四)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

专业基础课程意在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专业基础知识的记忆,更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上就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而不仅是对固有知识的传输。目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较为固定和陈旧,难以反映时代发展的诉求,也难以展示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

二、利用慕课资源助力大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一)慕课互动性的教学形态,改变了专业基础课单一的课程组织与考核方式,助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以慕课为资源的课程,其内容一般都设计在10分钟左右,由3~5个与主题相关的小视频组成,以交互式的问题设计为原则,以小测验或在线提问等形式考察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相比于传统的网络课程,慕课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融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还有助于促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慕课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更为多样、便捷、开放,令学生从新颖、前沿的教学资源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4]。同时,教师在利用慕课资源时,可以通过即学即测的教学模式、网络后台大数据的信息获得学生即时反馈的意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更换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慕课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解决了专业基础课内容陈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慕课集中与整合了最丰富、最优质、最新颖的教学资源,从而能够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并促进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发展。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独立思考,也就不可能发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在慕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因为学生只有听懂了、学会了,才能回答出教师在教学视频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完成慕课视频的学习任务。此外,学生为完成课程主题讨论,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寻找资料,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慕课开放共享的特点,促进了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有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运用慕课资源时,学生可根据知识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编排方式、不同层次的课程。这就使学生可以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慕课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也促使教师更新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有助于学校重组课程知识架构,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创新,使知识体系进行再造更新[5]。

三、基于慕课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慕课,实施线上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利用慕课资源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中在教师引导和同伴互助下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6]。有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慕课找到了在大学课堂的落脚点,而基于慕课的教学,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找到了最佳的课前学习资源和讨论平台。

(一)教学改革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探索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的最优利用方式,在本科“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参与式、互动式学习方式,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基于慕课资源实施线上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学改革步骤

1.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教学需求,合理确定哪些章节内容最适合利用慕课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

2.根据教学目标、章节要求等,搜集、筛选与“微观经济学”课程相关的优质慕课资源,建立这些章节的新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制定课堂教学和讨论的课时分配方案。

3.制定利用优质慕课资源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包括课前学习安排:通过慕课学习平台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列出该课程的参考书目、需自主学习的慕课资料以及具体学习要求等[7];课堂教学设计:设定分组标准和模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小组计分模式等;课后学习安排:总结知识点,完成部分作业题等。

(三)教学改革的重点

1.利用慕课资源完成本科“微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计划和方案的设计,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时分配等多个方面,并运用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

2.总结比较来自不同慕课平台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优缺点,积累优质的慕课在线资源;

3.培养学生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1.解决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测评方法,并提升“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包括成果展示)、课后评价(包括学生互评)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四、推动基于慕课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合理运用慕课资源有助于推进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增进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慕课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主流方式。因此,笔者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提出促进慕课资源利用和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①作为教育的直接组织者,高校在利用慕课资源实施教学改革时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围绕学分互认进行教学配套制度的改革[8]。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更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另外,高校还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不同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组织力量探索哪些课程最适合引入慕课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把远程教育课程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等实现全面的发展[1]。

②面对慕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教师应首当其冲、直面挑战、积极应对,抱着开放的态度去认识、去实践,并积极参与、融入其中。例如,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将由主导者、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启发者。这种角色转型在学生群体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更加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上具备灵活性[4]。因此,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认真研究慕课教学规律,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变革。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9]。

[1] 钟秉林,万芳.“慕课”发展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24-28.

[2] 郭英剑.“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9):29-33.

[3] 秦朝晖,何云峰.发挥“慕课”资源优势,破解公共基础课教学困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36-38.

[4] 丁研,王颖.“慕课”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9-60.

[5] 严三九,钟瑞.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与可持续发展:慕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176-178.

[6] 易庆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94-100.

[7] 李凌霞.“慕课+翻转课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36-138.

[8] 张绍东,黄明东,肖安东.依托慕课课程 共享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11-12.

[9] 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0-85.

(责任编辑 孙艳玲)

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国际商务”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XKC150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