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野县皮南牛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时间:2024-08-31

王冰雁

(河南省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河南 南阳473000)

新野从1986年开始,围绕改良南阳黄牛品质,开发优良肉牛品种,积极引进皮埃蒙特牛冷冻精液改良南阳黄牛,大力培育发展皮南牛产业。该县瞄准建设全国皮南肉牛强县目标,坚持围绕“牛”字做文章,以工业理念谋划肉牛产业发展,通过抓集群促带动、抓基地育牛源、抓改良创品牌,抓规模上档次,抓政策促保障等措施,加快了皮南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皮南肉牛核心产区。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1个万头肉牛育肥场、1个肉牛电子商务交易市场、10个千头肉牛场、46个百头以上养牛场、30个母牛重点村,全县肉牛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60%。据统计,2012年底,全县存栏牛13.3万头,出栏7.99万头。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肉牛)示范区,新野县肉牛产业化集群被确定为河南省三个农业产业化集群试点之一。

1 发展历程

我县皮南牛产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引进试验阶段(1986年~1996年)。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意大利国家农业研究委员会签订了“引进意大利皮埃蒙特良种肉牛”的科技合作项目,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原畜牧所)原所长陈幼春研究员与南阳地区行署畜牧局、黄牛研究所等有关同志共同制定了利用皮埃蒙特牛对南阳牛实施杂交改良试验方案,1987年8月从意大利引进的第一批500支皮埃蒙特牛冻精细管在南阳地区新野县王集乡、唐河县桐寨铺等与南阳牛进行杂交试验,该项目由南阳行署畜牧局负责实施,由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负责技术指导。杂交改良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改良后的南阳牛体型发生了改变,日增重提高了,出肉率增加了,深得广大养牛户喜欢,肉牛改良逐步扩大到全县范围内。

第二阶段:推广普及阶段(1997年~2003年)。1997年10月县委、县政府组织乡镇党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走出去考察黄牛产业之后,决定将黄牛产业做大做强。199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黄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历届班子始终把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强力推进。1998年县委、县政府把改良站建设列为乡(镇)长工程,全县投资248万元高标准建成58个改良站,形成县、乡、片、村四级改良网络,全面普及推广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南阳黄牛,全县黄牛改良率达100%。

第三阶段:品种选育阶段(2004年至今)。县高度重视种公牛选育,创立了社会开放式群选群育与良种场集中繁育相结合选育种公牛。经选育的种公牛,统一集中皮南牛良种繁育场饲养,达到配种年龄的种公牛由南阳市种公牛站集中饲养。选出尖端种子公牛,开展选种选配工作,从而使牛群质量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2004年率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十二黑”牌皮南牛活牛商标,成为全国第一个活牛注册商标。2006年5月25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新野皮南牛肉品鉴定新闻发布会,皮南牛肉被中外肉牛专家确定为高档营养性保健性双肌型牛肉,确立了新野皮南牛生产核心区地位。

2 发展现状

2.1 建立全覆盖冷配改良体系

冷配站(点)建设是搞好黄牛改良的基础,全县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服务半径不超过5华里”原则,把冷配站(点)建设作为一项突击任务和重点工作,采取以冷配员出资为主,乡村扶持为辅的办法,全县筹资248万元,新建冷配站(点)58个。每个站(点)均为三间以上平房,单家独院,砖混结构,内墙粉刷,外粘瓷砖,水泥地坪,玻璃门窗,配种架安装在室内,配种室内墙贴瓷砖1m以上,室内悬挂皮埃蒙特牛简介、冷配技术操作规程等宣传版面,形成了县、乡、片、村四级冷配改良网络,全面推广黄牛改良。县畜牧局对冷配站点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供应冻精、统一皮埃蒙特牛品种、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档案记录、统一技术培训,全县黄牛冷配改良率达100%。

2.2 健全肉牛生产性能测量体系

每年要对全县皮杂牛进行拉网式普查,以村为基础,以户为单位,深入到村到户到场,对皮杂牛进行普查,包括户主姓名、地址、代次、毛色、年龄、系谱等进行详细登记。县改良站(点)人员搞好皮杂牛生性能跟踪测量,建立经常性测量制度,按照出生、6月、12月、18月、24月、成年等阶段测量,重点对体高、胸围、体斜长、坐骨宽、管围等测量,详细记录各阶段数据。同时将肉牛生产性能、繁殖生产性能及谱系信息登记在皮南牛信息库,包括牛个体信息普查、核心母牛群登记、种公牛档案登记,建立完整的牛群个体信息库,使每头牛的资料记录详细清楚,便于数据整理、保存和分析,并建立遗传评估体系,为下步全面开展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2.3 加大肉牛政策扶持力度

全县按照“扩牛、增羊、稳猪、限禽”的发展思路,围绕肉牛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全县重点发展以肉牛为主的规模养殖。为扶持肉牛产业发展,县政府办公室出台了新政办【2013】13号《新野县扶持肉牛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扶持肉牛产业化发展,连续扶持3年。全县百头以上肉牛育肥场与科尔沁牛业公司签订售牛合同,对养牛贷款享受30%贷款贴息;对全县范围内所有能繁母牛使用皮埃蒙特牛细管配种的全部实行免费;对6~8月龄,体重在200kg左右的优质皮南犊牛,出售给县皮南牛扩繁场的,每头按市场价收购外,另再补贴养牛户1 000元。同时利用现代农业肉牛大县项目、菜篮子畜产品生产项目等扶持标准化规模牛场建设,加快了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2.4 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

2009年招商引资内蒙古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入驻,总投资3.5亿元,建设年屠宰10万头肉牛加工厂、1个万头肉牛育肥场、10个千头肉牛场、1个3 000头肉牛电子商务交易市场、1个15万t有机肥加工厂等。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科尔沁万头肉牛育肥场被农业部认定为标准化示范场,被商务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活牛储备基地。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新野发展10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57个,带动1万余户从事肉牛养殖,户均增收6 000元以上。

3 存在问题

3.1 规模养殖场土地审批难

规模养殖场用地只能选择建在一般农用地上。但一般农用地占比很小,且零星分散,面积大的地块很少,在推进标准化养殖的过程中,土地审批成为制约标准化养殖发展的难点。

3.2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大个龙头企业少,虽然有肉牛龙头企业,但发展缓慢,带动能力不强。

3.3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疫病问题是制约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规模养殖场疫病防控较好,但一部分散养户疫病防控不到位,质量不高,疫病风险依然存在。

3.4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且监管难度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3.5 环保污染压力越来越大

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排放量大,养殖场户因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在建场时都没有把粪污无害化处理纳入建设内容,绝大多数粪污处理主要通过直接外排到一个临时粪坑,或简单堆积发酵后直接对外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6 资金问题制约

规模养殖是高投入低利润行业,需要资金量大,但由于无抵押手续,银行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且贷款利率高,造成规模场贷款难。

3.7 肉牛政策扶持少

国家虽然出台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但肉牛没有政策扶持,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肉牛发展速度。

4 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肉牛产业发展

新野县是全省畜牧业重点县、河南省肉牛发展大县,2008年被列入农业部《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坚持20多年皮埃蒙特牛改良南阳黄牛不动摇,已成为全国皮南肉牛核心产区,全县确立了以皮南肉牛为主导的畜牧业,提出了建设全国皮南肉牛强县的目标,并制定了皮南肉牛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力争建成“肉牛加工企业为龙头,规模肉牛场为支撑,母牛重点村为基地,千家万户繁育为基础”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1)成立领导组织。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四大家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土地、环保、工商、畜牧等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畜牧产业化领导小组。各乡镇(办)也要成立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强力组织,强力实施,强力推进。

2)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发展肉牛养殖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及社会各界投资肉牛养殖的积极性。

3)建立目标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将皮南肉牛产业纳入乡镇综合目标管理,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目标、一套扶持政策、一套考评办法,坚持县四大家领导捆在一起抓畜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把皮南肉牛产业做大做强。

4.2 创新养殖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4.2.1 发展标准化养殖模式 从传统粗放饲养向标准化养牛转变,从单纯注重数量扩展向数质并举的良性发展转变,由传统单一的养殖模式向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由单家独户的小生产向农企结合、专业合作的联营共利生产方式转变。

4.2.2 实行农牧结合模式 坚持走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动植物互惠、生态循环之路,以适度规模养殖和规模场为载体,推广“粮—沼—牧”、“林—沼—牧”、“菜—沼—牧”等多种立体生态牧业发展模式,常年推广种植优质饲用玉米2.7万hm2,开展秸秆饲料青贮氨化20万t,实现了发展畜牧生产与资源生态循环利用的双赢。

4.2.3 品牌发展理念 树立畜牧品牌意识,把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和培育优质品牌产品作为加速畜牧业进程中的一项突出的战略任务来抓,带动品牌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围绕我县皮南牛品牌、科尔沁肉牛品牌,大力实施品牌畜牧业发展战略,提升品牌价值,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

4.3 创新投入机制,加大产业投入

近年来,该县加大肉牛产业投入,为肉牛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4.3.1 设立肉牛业专项资金 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1 000万元,支持肉牛产业化发展。

4.3.2 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 中央、省、市出台了多项鼓励畜牧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先后争取农业资金项目、财政部、农业部现代农业标准化项目、“菜篮子”畜产品项目、良种肉牛补贴项目等,每年争取项目资金2 000万元以上,为肉牛业注入了强大发展资金动力。

4.3.3 招商引资 坚持“内外开放相结合,内商外商一齐招,内资外资一齐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把投资者吸引过来,把资金、技术聚集过来,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县内招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个人投资、合作入股等方式,每年投入养殖项目资金达5 000万元以上。同时实现了对外招商引资新突破,吸引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建设年屠宰10万头肉牛加工厂、1个万头肉牛育肥场,吸引了广东金宝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种植甜玉米加工2万t甜玉米加工项目,吸引了金正佳投资2 000万元建立年产15万t有机肥加工项目等。

4.4 创新运行机制,激活发展动力

为激活产业发展动力,解决好政府、企业、养牛户三方利益,我们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银行支持、协会管理、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金融+农户+协会”五位一体运作新模式,较好地保障了各方利益。政府方面,负责制定规划,落实激励政策。企业方面,由科尔沁牛业投资建设标准化千头育肥场,养牛户承租、经营,委托保安公司统一安全管理,企业保护价收购养牛户育成牛。金融方面,由县政府和科尔沁牛业分别出资500万元,在县信用联社建立1 000万元的养牛信用贷款担保基金,信用社放大5倍比例向养牛户提供贷款,解决养牛户流资不足的问题。农户方面,农民入驻千头场,根据发展规模,租赁畜位。协会方面,以千头育肥场为单位,养牛户成立养牛贷款担保协会,实现互联互保,相互监督、相互约束,自我管理,自主经营。

4.5 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产业发展

创新服务方式,做到畜牧技术服务到户、实用技术培训到户、技术人员指导到户。

1)建立了新野县畜牧信息网,发布畜产品供求信息,使养殖户足不出户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

2)实用技术培训到户,为确保全县肉牛规模场建一个,成一个,确保管理规范、经济效益稳定,对业主从建场、购牛、疫病防治、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培训,使之成为职业养牛人。

3)技术人员指导到户,借助全国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全县派出30名畜牧技术人员分包各乡镇规模养牛场,负责规模场肉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料配制、青贮糖化饲料制作等专业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每个养殖场有一个懂管理、有技术的能人,使养牛场能健康发展。

4)部门合力服务。各职能部门围绕部门职责,创优服务环境,形成发展合力,确保规模场建到哪里,电架到哪里,井打到哪里,路修到哪里,治安室建到哪里,资金扶持到哪里,技术服务到哪里。

4.6 创新安全监管,提高产品质量

4.6.1 强化投入品监管 为规范饲料兽药经营门店开展诚信经营,提供安全的投入品。全县开展了经营门店的整治活动,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取缔,保留兽药饲料网点36个,实行挂牌经营,并定期开展饲料、兽药抽检活动,从源头上提供安全的投入品。

4.6.2 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 县成立立了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配备人员和检测仪器设备,开展动物疫情检测、动物免疫抗体检测和畜产品药残检测,搞好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

4.6.3 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检网络 建立乡村动物检疫测报点和集贸市场动物检疫申报点,建立动物疫情测报和申报制度,加强动物防疫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动物防疫站办公条件,使每个乡镇动物防检站有相应的办公场地、基本的物资储备和诊断设施设备,每个基层动物防检员有基本的防检疫工具,促进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