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甘肃省黄牛改良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4-08-31

孔 伟

(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甘肃 武威733000)

1 黄牛改良现状

1.1 饲草料资源丰富

甘肃是我国六大牧区之一,饲草料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养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甘肃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扶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模养殖等关键环节,形成了肉牛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良好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通过几年的发展,旱地地膜玉米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产生的大量秸秆为发展肉牛奶牛产业提供足量的饲料,全省各地依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大面积推广,积极探索推广“秸秆-养畜-有机肥-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8%,富余的饲草料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2 带动优势成效凸显

牛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以河西、陇东、牧区肉牛产业带,确立了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地位。2012年,20个牛产业大县共存栏牛301万头,出栏125万头,分别占全省的60%和71%;较2011年增长5%和5.8%。其中草食畜牧业增加值占全省畜牧业的比重达到53%,牛羊肉外调量每年超过12万t,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供应基地,特别是50个牛羊大县年出栏量已占全省的80%以上,初步建成了一批区域性的牛羊产业基地。牛羊产业大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超过60%,已成为全省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增长活力的区域,全省草食畜牧业增加值占畜牧业增加值的55%以上。

1.3 资金投入量大面广

近五年来,国家和省级投入草食畜牧业资金超过15亿元,市县两级投入资金超过1.5亿元,每年调动民间资本20多亿元。协调落实“双联惠农贷款”、草食畜牧产业发展贷款60多亿元,其中“双联惠农贷款”由省财政全程、全额贴息,草食畜牧产业发展贷款省财政按贷款基准利率4%予以贴息,重点扶持草食畜牧业等产业发展,为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各级畜牧业务部门大力推广现代牛生产实用技术,实现“棚、种、料、管、防”等配套技术的有机统一,有效地促进了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牛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4 品种改良规划成效凸显

2009年在全省草食畜牧业行动的推动下,对全省黄牛改良冻精按照改良目的,进行统一采购,几十年的黄牛改良成效得以保存,并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主要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夏洛莱、利木赞为辅,在全省范围内按区划进行二元和三元杂交改良,西门塔尔牛改良向肉用和乳肉兼用型推广。南德温、安格斯牛主要用于“平凉红牛”改良或满足区域农村养殖习惯。黄牛改良乱象基本得到制止,良好的黄改秩序的规划逐步得到推进。

1.5 牛产业开发起步晚发展迅速

1978年省种公牛站建成投产,年生产优质肉牛冻精100多万剂,基本满足全省黄牛改良需求,通过30多年的发展全省黄牛改良工作逐步走向成熟,黄牛改良覆盖全省86个县区,覆盖率达98%,良种化程度达到70%,西杂牛改良占全省的80%,形成了一定数量规模的杂种牛群体和成熟配套的商品肉牛杂交生产体系。90年代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黄牛改良工作形成了快速发展态势,为全省牛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公牛站建设和改制滞后

30多年来,种公牛主要靠自主培育和国内引进,2011年通过现代农业资金从澳大利亚引进20头西门塔尔牛种公牛,这也不能满足全省快速发展肉牛产业的需要。受管理体制限制,种公牛站改制久拖不决,缺乏市场活力,各类招标的冻精60%从省外购买,入选种公牛数量较多,改良后代各项生理发育指标没能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活牛交易频繁,血缘不清,对肉牛核心群的建立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养牛没有打工划算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家庭养殖数量明显下降,肉牛发展表现出“喜忧参半”的态势,喜的是政策的帮扶力度和较高的养殖利润空间非常有利于发展养牛产业,忧的是牛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外省大量从甘肃调运肉牛和基础母牛,农户在高价格的利诱下,大量出售母牛,育肥户又从外地大量购进架子牛进行育肥,呈现出饲养量在增加,基础母牛在减少的态势,为此各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减少基础母牛的流失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越来越多,农民收入不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为满足市场牛肉供给,养殖户们开始宰杀母牛,虽然这在一定程度掩盖了牛肉供需的矛盾,但这其实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2.3 散养母牛的局面逐步解体

牛十个月才能繁殖一胎,且长得慢,生产周期较长,投资相对较大,养一头育肥牛到屠宰需要两年多时间,是一个循环时间比较长的产业,故许多养牛户转向饲养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周转快的猪和肉羊等家畜。且发展肉牛产业由于投资大、门槛高,挡住了一些想养牛的农户,贷款难,贷款资金不足和缺乏后续发展资金助推养牛业发展。饲养母牛其成本比育肥牛更大,占地面积大,收益期长、风险自然就大,导致牛源更加紧缺。

2.4 基层黄牛改良人员不足

技术队伍的培育发展受市场影响较大。受冻精、液氮补贴和市场利好推动,各县乡都快速恢复和培养了一批黄牛改良技术人员。但随着,母牛数量减少,配种成本增加,受物价收费标准的限定收入降低,兽医体制改革又使一部分人员与经营脱离,年轻技术人员进来又退出弃职转行,造成技术服务人员不足。技术服务缺失,养殖户对母牛发情观察鉴定困难受胎率、繁活率下降。

2.5 兽医服务不能满足养殖发展的需要

兽医工作脏苦累,收入较低,且治疗多在养殖场进行,保定困难,治疗非使役牛安全风险较大,从业人员较少,甚至断代,有些地方一个村没有一名兽医人员,导致养殖户自行治疗,死淘率和医药成本增加。

3 建议

3.1 充分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

甘肃气候干燥凉爽,资源丰富,加之劳动力成本低,发展肉牛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优势区域给予有效扶持政策,稳定基础母牛群,促进中、高端肉牛产业发展和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养牛收益。以促进优势区域为重点,提高牛规模化养殖比例,优先支持饲养基础母牛的规模养殖户,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引导保险、工商、民营资本进入肉牛加工和基础母牛养殖领域。通过延伸产业链的方式,增加养牛效益,留住母牛保存发展的基础。

3.2 创新和推动多元养殖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封山禁牧区、退耕还林区、半农半牧区、延山区,种植优质牧草,发挥养殖优势,土地宽广等资源利用潜力,加大牛品种改良力度,靠育肥收益拉动基础母牛群体发展壮大。规划土地流转,农村空闲和低产土地大力发展小规模、大群体和公司+农户的连篇集中养殖,中小型养殖农场建设。在扶持养的同时,加大对秸秆类粗饲草加工企业的帮扶和牛粪生物肥料、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饲料加工业和肉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农村能源发展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种、养、加有机结合,粮、草、畜全面增长的良好局面。

3.3 加快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

发挥“12316”三农服务平台的强大功能,及时解答“三农”问题,为牛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疫病防控、信息服务、养殖政策等提供有效保障,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将低使用费用,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强有力的广泛信息支持与服务。

3.4 加大宣传正确引导杂交改良的优势

推广多元杂交,充分利用品种互补和杂种优势,降低因饲养管理条件限制而出现的改良牛断奶后生产性能下降、级进个体生产性能不如低世代杂交个体等现象。

3.5 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体系

采取“政府引导、大户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牛产业发展资金。成立资产担保公司,成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通过联户担保,吸纳各方资金,破解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对养母牛达到一定规模,发展稳定的养殖户、企业政府给予相应补贴,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户发展母牛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止领了补助不见牛,租牛骗补钻政策空子的恶劣行径。

3.6 扶持创办动物医院服务机构建设

在乡镇和养殖大村,建立市场化的动物服务公司,政府与其签订黄牛改良,兽医防治、动物保健等服务活动协议和范围,完成预期目标给予相应补助,同时打击游医和非法从业人员,加大执业兽医整顿,规范兽医服务行为,保障动物生产安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