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成效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4-08-31

王 瑨

(平凉市牛产业开发办公室,甘肃 平凉 744000)

专 论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成效及对策分析

王 瑨

(平凉市牛产业开发办公室,甘肃 平凉 744000)

通过多年发展,平凉红牛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品质优势和经济优势,成效显著。但受市场、技术、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制约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的突出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平凉红牛产业的选育历程、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及成因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平凉红牛;选育;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对策

平凉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肉牛生产优势区。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目标,坚持“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和适宜区全覆盖战略,突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扩张基地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市场流通,创建精品名牌,着力提升产业效益,平凉红牛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已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1 发展历程

平凉古代畜牧业就很发达,曾有“农民唯养牛、经商惟贩畜”的历史记载,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1]。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商贸活动的频繁流通,平凉从陕西引入秦川牛等优良品种持续开展杂交改良,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建立了以秦杂牛为主的甘肃省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为役用向肉用转型奠定了基础。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把平凉建成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的战略决策,狠抓基地建设、母牛保护、品种选育、市场流通、品牌创建等关键环节,加快了牛产业由规模化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从养殖传统习惯和适应性出发,选择培育改良以红色皮毛肉牛品种为主要饲养群体,进而通过科学研究,提出了集外在特征与内在品质与一体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平凉红牛”的基本概念:即在平凉特定的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以平凉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秦川、利木辛、南德温等国内外优良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体形较大、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优异、商品性状良好的红色肉牛新类群,并把平凉牛产业定名为“平凉红牛”产业[2]。

2 发展成效

经多年发展,平凉红牛产业显现出了独特的产业优势、品质优势和经济优势。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20.51万头,出栏商品牛45.31万头,均居全省农区第一位。

2.1 养殖禀赋得天独厚

坚持千家万户养牛与推进规模化养牛并重,扶持建办标准化规模养牛场,饲养规模逐步扩大。至2016年底,全市扶持发展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6 000户,累计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养牛场达到440个。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技术,粮饲兼用玉米面积达到7.98万hm2;推进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料生产,年青贮利用玉米秸秆饲料174.4万t,复种玉米1 333.3万hm2;全市饲草料生产总面积达到21.3万hm2,总产草量达到346.3万t;建成了14条草产品及饲料加工生产线,年加工各类配混合饲料达到36万t。

2.2 产业经营成龙配套

引导和扶持建成了西开、凯沣、旭康、伊顺祥等肉牛养殖、精细屠宰、牛肉分割、熟肉食品、皮革加工、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餐饮销售等牛产业龙头企业22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牛产业养、加、贸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以平凉红牛集团为重点的牛产业龙头企业集群,能够生产牛肉食品等6大系列100多种产品。全市肉牛年屠宰能力达到30万头,牛皮加工能力100万标张,22户企业生产各类牛产品6000多吨,育肥出栏肉牛2.8万头,实现利润3500万元。

2.3 牛肉品质优势明显

通过多年改良,平凉红牛以皮质厚韧,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沉积均匀、大理石花纹明显而著称。经测定,育肥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和44%,优质及高档肉块产量占活重的17.7%,(其中,高档肉块产量占活重的8.1%)。牛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共轭亚油酸(CLA)等功能性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值明显改善,牛肉品质优良,具有进军国内外中高端牛肉市场的优势。

2.4 品牌效应逐步扩大

2008年成功注册了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平凉红牛”,2012年,“平凉红牛”证明商标入选甘肃省驰名商标,目前正在打造全国驰名商标。多年来,相继创出了“路大路”系列食品,“西开”、“旭康”、“凯沣”、“伊通”系列肉食品,“景兴”、“金江”牌牛骨髓油茶,“陇上明珠”、“思雅”、“雅虎”牌系列皮革,“泾河”牌系列骨制品,“童家”餐饮等一批知名品牌。

2.5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

按照巩固扩大东五县(区)、延伸扩展西两县、逐步实现适宜区全覆盖的养殖布局要求,以养牛基础好的东五县(区)为重点区域,辐射带动西两县及周边地区加快发展,肉牛养殖区域和规模进一步扩大。2016年,东五县(区)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94.62万头和37.61万头,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8.52%和83%;规模养牛场、养牛小区占到全市的76.2%;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2.06亿元,占全市的79.22%。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牛产品加工流通业,全市84%的龙头企业集中在城镇郊区及工业园区。

2.6 产业开发效益显著

2016年,实现直接或间接出口牛肉系列罐头食品1000多吨;“平凉红牛”系列产品已销售到国内25个大中城市,建立连锁加盟店32个,产品直营店19个。全市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5.6亿元,占到农业增加值的21.5%左右,其中: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8.7亿元,养殖农户人均从牛产业中获得现金收入1045元。

3 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期调研掌握的实际情况,并与国内其他地方品种牛的选育历程、产业格局、发展现状相比,如秦川牛、南阳牛等[3-4],平凉红牛产业还存在一些影响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散养农户加速退出,规模养殖跟进缓慢,母牛数量逐年萎缩,饲养规模呈现螺旋下降趋势,产业根基严重受损。二是基层冻配改良站设备简陋,人员老化,工作后劲严重不足,致使品种改良面临困境。三是屠宰产能过剩,龙头企业创新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效益明显下滑。四是市县两级政府虽然整合了专项资金用以扶持牛产业发展,但与周边地区相比,牛产业资金投入依然不足,影响了农户发展肉牛养殖的积极性。

4 发展思路及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以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为契机,以扩量为基础,以提质为重点,以创牌为引领,以增效为目标,坚持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发展”的路子,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成为平凉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到2020年,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40万头和50万头,牛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从牛产业中获得现金收入达到1050元。

4.1巩固扩大饲养规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加快推进适宜养殖区域全覆盖,坚持分散与规模并重,深入推进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逐步扩大饲养规模。至2020年,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占比达到85%,其中规模化养牛占到70%以上。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项目扶持、养殖保险、金融贷款等多种形式,加大基础能繁母牛及改良母犊保护,2020年实现全市基础母牛补贴全覆盖。

4.2持续推进秸秆利用,提高科学饲喂水平

坚持走“以畜定草、草畜平衡,养畜转化、循环利用”的饲草料综合开发利用路子,加快玉米秸秆饲料开发利用步伐,合理科学保护和利用草原,深入推进饲料加工,夯实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至2020年,全市玉米秸秆利用总量保持在180万t以上,秸秆青贮利用率达到80%。

4.3围绕产业化经营,推动牛产业提质增效

以平凉红牛集团等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扩大加工能力、提升加工产品质量为突破口,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完善运营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精品名牌,拓宽销售渠道,全力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进程,促进质量标准化、产品终端化和效益最大化。到2020年,全市肉牛实际屠宰量达到20万头,牛肉出口罐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全市肉畜牧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达到30户以上,其中牛产业龙头加工型企业达到20户以上,高档活牛出口规模达到1万头以上,牛产品出口规模达到1万吨,创建牛产业知名品牌18个。

4.4加快科技推广与应用,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与推广,促进牛产业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变。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等生产、加工关键配套技术,关键技术应用推广率达到80%以上;优化改良品种结构,持续推进冻配改良,切实提高改良效益;从种、养、加、销等各个环节加速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优质饲草料研发体系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鼓励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

4.5加强全程行业监管,确保畜牧业安全

突出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等重点环节,加强全程监管,有效保障畜牧产业安全稳步发展。严格执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增强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果断处置能力;加强对饲料、兽药、种畜禽等畜牧投入品的管理,建立分级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对产品生产从产地环境、饲养、加工和投入品等环节实行全程监控,为生产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提供保障;围绕发展循环农业,处理好发展肉牛产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6围绕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发展循环牛业经济

按照现代畜牧业及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秸秆(牧草)种植—秸秆青贮—母牛饲养—犊牛生产—集中育肥—屠宰分割—牛肉加工—市场营销—餐饮消费”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引导全产业链下游的加工、销售环节利润,逆向补贴全产业链上游的种植、养殖环节,促进牛产业一体化持续、均衡、健康发展;在种养结合方面,坚持发展“全膜玉米—秸秆利用—肉牛养殖—粪污制肥—肥料还田”、“肉牛养殖—牛粪制沼—沼渣沼液还田”等农业循环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引导和鼓励“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繁育—集中育肥—有机肥生产—温棚果蔬—休闲采摘—烧烤度假”的“郭凯”模式、“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繁育—强度育肥—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鱼类养殖—果蔬”的“程强”模式、“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改良—带户繁育—集中育肥—有机肥生产”的“秦宝”模式、“玉米种植—秸秆青贮—强度育肥—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物流配送—国内直销—涮锅餐饮”的“西开”模式等循环牛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为发展循环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 甘肃省畜牧厅.甘肃省畜禽品种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45-47.

[2] 李文彬,徐建峰,闫晓波,等.平凉红牛杂交类群生长发育测定及肉用性能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2):13-15.

[3] 曹兵海.我国肉牛与牛肉产业最近的形势、问题与对策[C]//.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五届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2015: 1-6.

[4] 昝林森,刘海良.论中国肉牛生产面临的根本问题及肉牛新品种培育[C]//.陕甘宁毗邻地区秦川牛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19-23.

DevelopmentandCountermeasureAnalysisofPingliangRedCattleIndustry

WANG Jin

(TheCalleIndustryDevelopmentOfficeofPingliang,Pingliang,Gansu, 744000,China)

After several years’ development, Pingliang red cattle industry has formed a unique industrial advantages, quality advantages,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it has brought notable result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market, technology and policy, there was still some prominent problems that restricted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y expans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breeding course, development effect, problems and causes of Pingliang red cattle industry as well as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Pingliang red cattle; breeding; development advantag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2017-03-19接收日期2017-05-25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1302NKDL017)

王 瑨 (1985-),男,甘肃平凉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牛产业技术推广工作。

S823

A

1001-9111(2017)04-0053-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