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铜川市奶牛提质增效的技术措施及成效

时间:2024-08-31

门江伟,左建斌,林 清,昝林森

(1.陕西省铜川市畜牧技术推广站,陕西 铜川 72703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铜川市奶牛提质增效的技术措施及成效

门江伟1,左建斌1,林 清2,昝林森2

(1.陕西省铜川市畜牧技术推广站,陕西 铜川 72703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为加速铜川市奶牛产业发展步伐,以科技创新、农民增收为宗旨,主要针对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积极推行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技术、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推行TMR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等措施,使示范牛场核心群奶牛数量增加10%,母犊率达到93%以上;日产奶量增加5%~10%,奶牛个体单产水平年均增加500 kg以上,奶牛整体发病率下降10%,饲养成本下降5%~10%,每头牛的收入多增加3 000多元。

铜川市;奶牛;技术;措施

近年来,由于铜川市奶牛产业起步晚、底子差、规模小,导致铜川市奶牛良种数量少、产奶量低、牛群结构不合理。在认真贯彻落实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奶牛良种补贴、奶牛保险、良种后备奶牛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铜川市“十一五”奶牛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铜川市农民增收规划(2008-2012)的通知》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技术措施,为奶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奶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奶牛提质增效的措施

1.1 选定示范奶牛场

根据“奶牛200头以上,牛场主自愿要求开展此项工作、牛场管理有一定差异”的要求,实施示范场确定为伊利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瑞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丰盛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神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林惠种养殖有限公司、正兴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6个场。

1.2 建立完善试验示范场奶牛档案

对牛场奶牛品种、标识情况、来源、进出场日期、数量登记、繁殖记录、繁殖、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同时,利用计算机专用软件将奶牛编号、品种、来源等系谱档案资料和繁殖信息、防疫信息等录入计算机智能化系统进行汇总,建立完整的电子档案。

1.3 推行奶牛发情鉴定技术,实现及时、准确配种

通过应用奶牛发情鉴定系统,在奶牛牛腿上固定计步器、挤奶位上固定感应器、传输系统,每次挤奶时计步器与感应器自动发生感应,系统通过对奶牛日常活动规律,如走动、爬跨、躺卧、站立等行为数据分析,建立奶牛活动量与发情关系的预测模型。同时,结合奶牛发情期间基础体温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发情时期,确定最佳受孕时机。共计建立科学的奶牛档案5 159套,为奶牛场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 按照奶牛生长阶段和产奶性能,实现科学分群饲养管理

铜川市印台区丰盛农产品有限公司,2013年全场奶牛存栏157头,成母牛90头,6~14月龄育成牛28头,14~24月龄青年牛7头,犊牛32头,平均产奶量14.3公斤。

2014年该牛场存栏260头,其中成母牛115头(产奶牛101头、干奶牛8头、围产牛6头);犊牛41头(0~7天牛3头、7天~2月牛14头、3~6月24头);育成牛50头(6~9月龄20头、9~14月龄30头);青年牛14~24月龄46头、肉牛5头、淘汰3头牛。全群平均产奶量19.8kg/日,年产奶量6 039 kg。

6个奶牛场通过适时调整牛群结构,实行科学管理,使牛群中成母牛比例达到了60%,其中1~2胎占母牛群总数的40%,3~5胎占牛群总数的40%,全群淘汰率20%~25%;青年牛(18~28月龄)占整个牛群的13%;大育成牛(12~18月龄)、小育成牛(6~12月龄)、犊牛(出生~6月龄)分别占整个牛群的9%规模。经过淘汰和调整,品种登记建档率100%,核心群奶牛数量增加10%。同时依据DHI分析报告,将泌乳牛分成高、中、低三个群饲养管理,牛群结构已趋优化。

1.5 进行奶牛体型外貌线性鉴定,分析牛群遗传缺陷

以瑞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对奶牛场符合鉴定条件的泌乳牛进行体型外貌线性鉴定,总结分析发现瑞丰奶牛场的牛群经过多代改良后整体表现较好,头胎牛的体躯容量大,体深比例协调,胸宽从前面看过去普遍超过30 cm,这保证了奶牛有充足的采食潜力,是高产的前提条件。群体中乳房结构表现尤为突出,前乳房附着强,与腹部的结合很紧实;后乳房拉伸的非常高,从后腿侧面看,后乳房从两腿之间自然地突出,前后乳房整体呈浴盆状,优秀的前、后乳房结构是高奶量的坚实保障。肢蹄表现中的蹄角度均很陡,基本都超过55°,这保障了肢蹄对环境的抵抗力,大大降低了蹄病的发生概率。

对6个牛场的体型外貌线性鉴定报告和牛场情况分析,便于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线性鉴定奶牛共计2470多头。

1.6 根据系谱、生产档案和体型外貌线性鉴定结果,进行奶牛选种选配

鉴于对瑞丰奶牛场的牛群鉴定情况,主要改良奶牛乳房质地肉质化的缺陷,后乳房高度低;次要改良缺陷为乳用特性(骨质地、肋骨开张、偏向肉牛)、后肢后视差(外八字)等,根据同质选配和异质选配原则,所以必须选择综合性能较高(高于群体平均遗传水平之上)的公牛与配才能有较为明显的改良效果,因此选配方案选择TPI(总性能指数)大于1800,体型、乳房及肢蹄预计遗传力均为+1.0以上的优秀进口种公牛,特别注重乳房结构(乳房前附着和乳房质地的表现)以及肢蹄性状(后肢后视和骨质地),提高繁殖性能。最终推荐以思科、高俅,选择偏线尽量避免近交,符合选种选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比较方便牧场选种选配方案的实施。改良乳房结构和肢蹄的同时兼顾对健康尻部性状的维持,保证牧场体型外貌性状的综合提升。所以已将牛群分为两大部分,成乳牛群选用优秀进口冻普精与配;后备牛群为扩群选用优秀的进口性控冻精和优秀进口普精与配。

1.7 推广DHI和TMR技术的应用,提高奶牛产奶性能

根据对瑞丰场DHI报告的解读,建议该牛场在饲养管理上重视营养与饲养管理,提高干物质采食量,确保日粮营养的平衡和稳定。对于高产牛来讲,粗饲料是第一限制性因素。精料在瘤胃里发酵率高,消化速度快,为瘤胃微生物提供有效的能量,从而使得采食量增加。但是,过高的精料量会导致瘤胃酸中毒,反而降低采食量。为此建议保证日粮NDF(中心洗涤纤维)至少28%~30%。后续在剩余5个项目试验示范场进行奶牛DHI技术测定,共同解读分析测定报告,在此基础上,因场具体情况推荐日粮合理配比,实施TMR饲喂技术,使得6个示范场奶牛日均产奶量达到22~25 kg,日产奶量平均增幅5~10kg,奶牛日均产奶量平均提高29.5%,充分发挥了奶牛的生产性能。部分项目示范场奶牛平均年产奶量由原来的5 t提高到7 t,乳脂率提高到4.17%,乳蛋白提高到3.45%。奶牛个体单产水平增加,奶牛年均增产奶量500 kg以上。

1.8 做好奶牛围产期管理,提高奶牛疫病抵抗力和免疫力

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已是目前国内外高水平牧场饲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奶牛的围产期直接影响到产后的健康、高峰产量及整个泌乳期的产量,约有5%~20%的牛在产后30天内被迫淘汰,损失非常严重。泌乳期始于围产期,所以这个时期的营养饲喂非常重要,影响着泌乳高峰产量。

各场采取的措施,一是采取产前低钙和产后高钙的饲喂方式,维持好奶牛体况3.5左右,避免对受孕牛造成较大人为应激。二是遵循奶牛自然分娩原则,适时适当地进行助产,做到恰当时间段进行积极干预。三是奶牛生产后,对新产奶牛进行体温监测和产后护理,对产道损伤和胎衣不下牛只科学合理的治疗,灌服产后汤、子宫炎症牛冲洗子宫,及时回复母牛的体力,促进子宫状况恢复;在生产21天之后,对具有子宫内膜炎的牛只及时、科学合理的治疗。

2 取得的成效

(1)通过推行DHI技术、TMR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等,乳房炎发病率由原来的24.5%下降到13%,平均下降10%~15%;整个牛群的发病率平均下降10%,饲养成本下降5%~10%。

(2)通过性控技术的应用,使母犊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3.6%。

(3)通过对牛场100%奶牛依据线性鉴定结论进行选种选配,母牛人工授精的情期受胎率从50%左右提高到60%以上。同时开展性控精液的应用研究,引进性控精液5 000份、国外优秀公牛冻精5 000份,一方面通过快速扩繁技术增加良种母牛的比例,另一方面通过杂交改良技术不断改善牛奶质量。

(4)通过这些措施使奶牛品质的提升,降低了饲养成本和疫病防治成本,饲养成本下降5%~10%,每头牛多实现收入3 000余元;疫病防治成本下降10%,每头牛平均可减少疫病防治成本5元。项目实施,6个牛场每年实现经济效益1 917万元,同时项目确立的6个项目示范场奶牛存栏共5 159头,占全市奶牛存栏的28.4%,分布于我市奶牛养殖主要4个区县,示范带动社会效益6 761万元,对我市奶牛产业转型和提质增效工作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对我市奶牛产业今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5)通过这些措施使奶牛养殖增效,增加了农民养牛收入,又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直接利用的各类秸秆等粗纤维通过牛的消化吸收转化乳汁,变废为宝,增加了农作物秸秆的附加值,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大量利用,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小结:通过2年的实施,奶牛提质增效措施落实到位,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推广示范带动产生效益共计6 761万元。但是奶牛提质增效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但控制点多、时效长、见效慢,而且该项工作又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工作。为了充分凸显奶牛提质增效的成效,建议我市将奶牛的提质增效工作纳入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奶牛品质和牛奶质量。

TechnicalMeasuresandEffectivenessofImprovingQualityandEfficiencyofDairyCattleinTongchuan

MEN Jiang-wei1, ZUO Jian-bin1, LIN Qing, ZAN Lin-sen

(AnimalHusbandryTechnologyExtensionStationofTongchuaninShaanxiProvince,TongchuanShaanxi712100)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he dair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ongchuan city, for the purpose of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farmer to add close, main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airy industry, we actively promoted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technology on dairy cattle population, and advanced feeding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MR technolog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other measures. Consequently, the above measurements make the number of dairy cows in core group of demonstration farm increase 10%. Female calf rate could amount to more than 93%; daily milk yield increased 5%~10%; the average annual yield level of cows could increase more than 500 kg; the whole incidence of cow decreased by 10%; feeding cost fell 5%~10% and per cow revenue increased more than 3000 yuan.

Tongchuan, dairy cattle, technical, measures

2017-02-10接收日期2017-05-20

门江伟(1983-),男,陕西礼泉县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S823

A

1001-9111(2017)04-0056-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