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通辽市母牛繁殖成活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4-08-31

戴广宇,王景山,满都拉,杨培勤

(内蒙古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内蒙古通辽 028000)

母牛繁殖成活率低一直是制约我市黄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随着年景丰歉的波动,全市母牛繁殖成活率一直在55%左右徘徊,也就是说全市有近一半的母牛“只吃草不干活”。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部分母牛闲置呢?带着这个问题,2011年3月1日~6月30日,我们对通辽市母牛繁殖成活率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现报告如下:

1 通辽市母牛繁殖现状

1.1 本市黄牛生产基本情况

2010年6月30日统计黄牛存栏188.36万头,良种及改良种牛存栏为178.1万头,良种及改良种比重达94.55%;2010年日历年度出栏牛81.5万头,其中出售和自宰肉用牛68.2万头;牛肉产量11.8万t,占全市肉类总产的23.6%。科左后旗、科左中旗、扎鲁特旗黄牛数量多、质量好。

1.2 母牛繁殖基本情况

通辽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初全市有母牛77.8万头。据市家畜繁育指导站统计,有56.1万头参加了冷配,受配率为72.1%;受胎母牛达50.3万头,年受胎率89.8%;2011年可接成活冷配的后代犊牛49万头,繁殖成活率为61.26%。

1.3 黄牛改良成效显著

1.3.1 发情母牛全部实行冷冻精液配种 本市从1974年开始推广黄牛冷配技术,到2001年全市所有发情母牛全部实现了冷冻精液配种,现建有冷配站点2 419个,3 100名牛冷配技术员全部实现持证上岗。

1.3.2 培育出2个新牛种 利用西门塔尔牛作父本,培育出中国第一个肉牛新品种-科尔沁牛,1990年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命名验收;利用国外西门塔尔牛和我国黄牛的优良基因,采用现代计算机和生物技术,育成乳肉性能高、遗传稳定的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群)新品种,2001年通过了农业部的命名验收。通辽肉牛平均屠宰率61%,平均胴体重227 kg。

1.3.3 建有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 1974年建成国家级种公牛站-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按照农业部要求,2006年通过股份制改造,建成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现存栏种公牛100头,其中西门塔尔种公牛97头。建站以来累计生产冻精2 089万支,累计获得冷配改良后代1 192万头。

1.4 本市母牛繁殖成活率低的成因

1.4.1 饲草缺乏即母牛“吃不饱”的问题 牛的饲草来源主要是草牧场产草、人工种草和秸秆“三化两贮”。理论测算以上饲草折合干草98.5亿kg,可饲养1 349.3万个羊单位。而2010年实际饲养草食家畜折合1 980万个羊单位,年需饲草144.6亿kg,饲草缺口46.1亿kg,超载46%。同时,还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域性饲草不平衡的问题,吃不饱的母牛出现乏情、配种滞后和不发情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1.5 营养不全即母牛“吃不好”的问题

1.5.1 不给母牛补精料 母牛营养来自饲草和饲料,即使在吃饱饲草的情况下,大部分营养也必须由饲料来补给。饲料的营养尤其是能量、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不足会延迟青年母牛初情期、抑制成年母牛发情,甚至会增加早期胚胎死亡、流产、死产、弱胎、分娩困难、胎衣不下及产后瘫痪等[1]。据调查,全市母牛玉米补饲率只有28.1%、浓缩料补饲率为6.1%。

1.5.2 秸秆加工调制水平低 黄牛的基础母牛能吃到青贮的犹如贵族,能吃到微贮、氨化秸秆饲料的不足1/3,多数养牛户给母牛喂玉米秸秆都是“长投整喂”,农牧民戏称为:啃排骨。有些养牛户即使把秸秆切短了,也没有氨化、醣化、盐化等处理,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软化都没有,切完后直接喂牛。

1.6 延缓配种时间即“配的晚”的问题

1) 发情鉴定不准确,绝大数畜主或放牧员不具备母牛发情鉴定知识,主要靠经验来判断,早配、迟配、漏配的现象经常发生。就一头母牛来说,漏配一个情期,繁殖成活率就下降6%。

2) 因为畜主或放牧员报情不准确或配种技术水平低,配种员不能完全做到适时输精。

3) 没有实行母牛与犊牛分离,母牛发情滞后,影响配种进度。

1.7 母牛乏情或不发情即繁殖“疾病多”的问题

在每年没受胎的母牛中,10%是因繁殖疾病造成的。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配种员操作违规、接产助产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母牛生殖障碍。比较常见的有胎衣不下、阴道炎、输卵管堵塞、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子宫糜烂、发情迟缓,发情症状不明显和乏情,持久黄体,卵巢炎、卵巢静止、卵巢囊肿等。同时,母牛患有布病和口蹄疫也能造成不孕[2]。

1.8 母牛整个生产过程粗放即“管理差”的问题

母牛生产几个关键指标即年龄、营养、温度、运动、光照等都很低,大多数养牛户都有“2年产1个犊”的心理,母牛吃不饱、吃不好,生命指数大打折扣,只有活下来的希望,没有繁殖的余地。

1.9 经营管理粗放即“不算账”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养牛户中缺乏养牛明白人,既使是把养牛业作为主业的农牧户也对母牛配种、疫病防治、饲草料转化和购进、出栏销售等环节都不细算账,没有计划,走着看,推着干,甚至是卖几头牛、卖了多少钱都不知道,养牛的随意性太大,直接影响经济效益[3]。

2 朝鲁吐镇在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方面的基本做法

朝鲁吐镇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属典型的坨沼区;全镇有农牧户4 455户、18 494人,其中蒙古族占 99.45%,属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总土地面积11.8万hm2,其中耕地1.3万 hm2、林地 2.4万 hm2、草牧场 6.7万hm2,属典型的农牧结合类型区。2010年全镇粮食总产1.2亿斤,其中玉米0.97亿斤,农牧民人均占有粮食6 488斤。大小畜存栏6.8万头只,其中黄牛存栏5.3万头,基础母牛3.1万头。全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 616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3 499元,占75.8%,养殖业是该镇的主导产业。生态脆弱、百姓勤劳、牛业发展,是这里最显著的特点。

2.1 朝鲁吐镇母牛繁殖成效显著

朝鲁吐镇养牛业比较发达,可以说走在了全旗乃至全市的前列,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四高”。

2.1.1 母牛繁殖成活率高 2010年,全镇的母牛繁殖成活率为72.7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我们调查的81户中,2011年初黄牛存栏1 178头,其中基础母牛存栏514头,冷配受胎母牛442头,截止到调查时已产牛犊365头,待产64头,2011年繁殖成活率高达83.4%。从而解决了制约养牛业的瓶颈问题。

2.1.2 建设养牛水平高 全镇种植青贮饲料0.2万hm2,建有永久性棚舍9 872间、198 000 m2,永久性窖池2 005座、32 000 m3饲草料加工机械307台套。调查的81户中,种植青贮饲料83 hm2,每头牛占0.07 hm2;建有永久性棚舍392间、9 420 m2,牛均占有8 m2;建有窖池138座、5 540 m3,牛均占有4.7 m3;拥有饲草料加工机械8台套,10户可共用1台套。这个镇以秸秆转化为主,以青贮和放牧为辅,母牛适时补料,饲草料充足,冬季有暖棚,母牛膘情好,充分保证了母牛发情配种的营养需求。彻底解决了母牛温饱问题。

2.1.3 科学养牛层次高 这个镇在推广黄牛冷配、程序免疫、秸秆“三化两贮”等常规技术的基础上,善于把种植青贮养牛,母牛与犊牛分离,母牛淘汰与补充和补饲玉米+浓缩料等先进养牛技术集成起来,极大地缩短了养殖周期和世代间隔,提高了母牛膘情、发情率和繁殖成活率,为养牛业大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比如母牛、犊牛分离饲养,犊牛适时断奶,即母牛产犊3个月后与犊牛分离,犊牛断奶单独饲养,使母牛在在断奶后即能发情配种。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贵在坚持,就能取得实效。

2.1.4 养牛经济效益高 全镇年出栏牛12 166万头,人均养牛纯收入2 585元。被调查的81户中,2010年出栏牛659头,实现销售收入330.20万元,纯收入138.7万元,户均养牛纯收入1.71万元,人均养牛纯收入7 134元。养牛业成为农牧民盖砖房、娶媳妇、子女读书等重大支出的直接来源。

2.2 朝鲁吐镇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的启示

2.2.1 保持较高的母牛繁殖成活率是肉牛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母牛失配比土地荒芜更可怕,因为母牛闲置后仍有饲养成本,不但没效益还得搭钱。朝鲁吐镇实践证明,千方百计提高繁殖成活率,必须从母牛吃饱吃好做起,抓好膘情、发情、冷配、受胎,接产、保育等每个生产环节,环环扣紧,步步为营,才能取得好的养牛效益。

2.2.2 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必须用好、用活当地雄厚的自然资源 朝鲁吐镇地大物博,盛产玉米,生产的粮食除销售外,60%以上用作畜禽饲料。也就是说,朝鲁吐既是农业大镇也是畜牧业大镇,两者并驾齐驱,协调发展。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发展畜牧业的基础相对较好,尤其是农区、半农半牧区,农副秸秆资源相对丰富,山沙两区牛源足、质量好,发展养牛业前景看好、潜力巨大。因此,要对优势肉牛产区加大推进与扶持力度。

2.2.3 “小规模、大群体”模式是目前我市母牛繁育必经之路 在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密集型畜牧业发展模式中,我市养牛业属于后者,最适合家庭生产经营。我市半农半牧区立地产业少、增收途径少,充分利用种植业资源优势,搞好养牛技术集成,户有户养,最容易形成集中连片的产业集群,拉动农牧民增收步伐。朝鲁吐镇“小规模、大群体”模式,是全市母牛繁育的一个缩影,昭示着养牛业将成为山沙两区农牧民共同致富的出路之一。

2.2.4 搞好先进技术集成是养牛业“少死多活”直接保障 从品种上看,各户都是饲养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坚持不懈地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品种质量;从饲料上看,科学合理配合,粗精搭配,精细加工,保证了品种遗传潜力的最大发挥;从疫病防治上看,按照免疫程序防疫,实施定期检查和淘汰;从畜舍、窖池设施上看,简单实用,造价低廉,不搞华而不实。这些经营模式、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的组装配套,取得了1+1>2的实际效果。被调查的81户牛死亡率为2.9%,年母牛受配率为89.2%。把黄牛冷配、程序免疫、秸秆“三化两贮”等一系列畜牧业实用增产技术直接应用养牛领域,是我市养牛业缩短生产周期、加快牛群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的切实可行的手段。

3 关于提高我市母牛繁殖成活率的建议

3.1 广开饲草来源,彻底解决母牛“吃不饱”问题

3.1.1 广开饲草来源 饲草是草食动物维持生命的最底限。树立草牧场上产草是草,农副秸秆、秧蔓、葵花盘、树叶等都是草的新饲草观,常年禁牧地区做好打贮青干草,在保护生态基础上,保证根草归仓;季节性禁牧地区搞好补草、补料和“三化两贮”,尽可能利用好脆弱草牧场和粮食秸秆给养牛业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农区在搞好秸秆搜集和加工调制同时,允许秋后“溜茬子、抓秋膘”,避免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3.1.2 加强人工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人工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是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也是下一步本市发展现代养牛业的必经之路。在种植多年生牧草上,要改变以往“种的多、活下来的少”的做法,搞好品种定向,选好立地草种,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种一亩活一亩;在饲料作物种植上,关键是舍得拿出好地或较好地来种植,目前要重点推进水浇地种植玉米青贮,2015年全市种植面积要达33.3万hm2;在青贮玉米品种选择上,要以科多8、东陵白和英红等品种为主,黄贮微贮玉米要选择高油115等品种。

3.1.3 全力提高秸秆利用率 树立秸秆转化是最大增草观念,最大限度地把秸秆收贮起来,搞好秸秆氨化、醣化、微贮、盐化,把秸秆过腹转化率由现在的不足60%提高到80%以上。要出台相关政策,重点培育秸秆加工调制、贮藏、运输产业,培养和引进一批秸秆加工贮运的带头人,研发生产适合我市肉牛品种需求的揉搓打捆、压块、颗粒、发酵等秸秆饲料,成批加工调制、贮藏,然后成批调往牲畜养殖区,既提高了秸秆过腹转化率,又兴旺了一个产业。

3.1.4 根据养牛情况,贮备充足饲草 要根据黄牛饲养量及牧草、秸秆种类,贮备足量饲草,保证一年四季均衡供草。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每头基础母牛储备干草3 500 kg或青黄贮7 000 kg以上,育成牛头均贮备为成年牛的1/2,犊牛头均贮备为成年牛的1/3。牧区:每头基础母牛储备干草3 500 kg以上,育成牛储备为成年牛的1/2,犊牛头均贮备为成年牛的1/3。

3.2 合理搭配精饲料,解决母牛“吃不好”问题

3.2.1 必须坚持母牛补料 彻底转变牛是草食畜不用补料的传统习俗,在母牛生产的关键阶段适时补料,保证母牛繁殖力正常发挥。精料要以农牧户自产的玉米为主,添加适量的浓缩料,保证母牛营养需求。

3.2.2 要合理确定饲料贮备量 每头基础母牛储备混合精料350 kg,其中浓缩料为100 kg左右,要求粗蛋白含量17%,肉牛能量单位0.86。基础母牛分娩前3个月每头每日补饲精料0.8~1.0 kg,用于满足母牛腹中胎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分娩后4个月每头每日补饲精料2.0~2.2 kg,用于满足犊牛哺乳的营养需要[4]。

3.3 推广母犊分离、母牛更新淘汰技术,解决母牛“发情迟或不发情”问题

3.3.1 适时进行母牛与犊牛的分离 要把乳用犊牛早期断奶技术推广应用到肉牛生产领域,实行母牛与犊牛分离饲养,促使母牛及早发情配种,减轻哺乳母牛的泌乳负担,缩短母牛的配种间隔,保证12~14个月繁殖一头犊牛,延长母牛的使用年限。根据我市不同地域的特点,母牛与犊牛分离的时间为犊牛出生后75~90日龄为宜[5]。

3.3.2 加强母、犊分离后的犊牛饲养管理 对母、犊分离后提早补饲,可以促进犊牛瘤胃发育,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早期断奶犊牛的料肉比,使犊牛快速进入育肥场。要提前贮备好优质代乳料和易消化的干草,注意环境卫生和疫病防治,特别要注意防止犊牛腹泻病的发生。

3.3.3 建立母牛更新淘汰制度,保证母牛群体健康有序发展 引导养牛户及时淘汰老、弱、病、残母牛,及时补充优质育成母牛进入基础母牛群体,建立起动态的母牛淘汰更新机制,提高母牛群体的繁殖水平。

3.4 熟练掌握繁殖技术,解决母牛“配种晚、配不准”问题

3.4.1 做好母牛的发情鉴定 要针对母牛发情持续时间短(8~18 h)、清晨发情多、母牛发情终止后7~14 h排卵等行为,牛主、放牧员和配种员要密切配合,勤于观察,一般要求早、中、晚各观察一次,每次不得少于30 min。尤其对不正常发情母牛要重点观察。

3.4.2 要好适时输精(配种) 适时配种是防止漏配,提高受胎率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般要求母牛产后40~90 d完成配种。要在母牛发情并拒绝爬跨后6~8 h适时输精。要求配种员进行直肠检查,根据生殖道和滤泡发育情况决定是否输精。一般是二期酌配,三期必配,即卵泡体积不再增大,泡避菲薄,波动明显,有弹力,输精最佳[6]。

3.4.5 提高配种员技术水平 输精时必须掌握技术要领,即:“适深、慢插、轻注、缓出、防止精液倒流”。配种员动作柔和,有利于母牛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强子宫活动,有利受胎[7]。

3.5 认真防治生殖疾病,解决母牛“疾病多”问题

3.5.1 防范传染性生殖疾病 要加强如布病、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防范工作,按免疫程序适时注射预防疫苗。在传染病防治上,要彻底拔掉传染源,切断外来传播途径,切实保护易感人畜,做到有备无患。

3.5.2 加强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在配种时,尽可能减少配种技术员机械性损伤对生殖道的伤害而引起的不育。对产后3个月以上的不发情母牛即可诊断为产后乏情或卵巢静止,要及早实行犊牛断奶,每头乏情母牛一次注射孕马血清1 000~1 500国际单位;对因持久黄体而长期不发情的母牛可子宫颈内注入前列腺素3~5 mg或肌肉注射前列腺素20~30 mg,使黄体溶解,即可发情;对患有治疗子宫内膜炎母牛,输精前进行子宫输药,可用青霉素80万国际单位×3,链霉素100万国际单位×2,用30 mL 0.9%氯化钠溶液稀释,也可用庆大霉素40万国际单位进行治疗。对于以上治疗都未见成效的母牛,要及时淘汰更新。

3.6 加强母牛群的经营管理,解决母牛“管理差、不算账”问题

3.6.1 做好两种母牛登记 为了加强肉牛良种繁育,加大良种推广力度,优化肉牛群体结构,不断提高肉牛生产水平,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要求,各级财政要划出专项经费,责成各级畜牧工作站开展良种母牛登记工作,切实做好良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为做强做大西门塔尔牛产业,提升科尔沁牛品牌打好基础。

3.6.2 鼓励养牛户建立养牛台账 台账包括配种、防疫、治疗记录,饲草饲料藏猪、加工转化、用量记录,黄牛及其物资物品购入和使用记录,资金投入及销售记录等[8]。

3.7 加强对优质母牛保护,解决母牛外流问题

3.7.1 落实好自治区惠牧政策 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每头基础母牛补助50元,其中自治区补贴25元、市级财政配套10元、旗县级财政配套15元。要按照自治区要求,市旗两级财政补贴款要及时足额配套到位。

3.7.2 市里要制定母牛补贴政策 对当年产犊母牛在自治区惠牧政策补贴50元的基础上,市旗两级按1∶1的比例每头增加补贴150元。每头优质母牛累计补贴200元。

3.7.3 实施对从市外购入基础母牛的补贴政策“十二五”期间,要对从市外购进的优质基础母牛每头补贴1 000元,市和旗两级财政按3∶7进行配套。

3.7.4 对新生母犊牛进行补贴 新生优质母牛犊视为基础母牛同等对待,每头补贴200元,市旗两级财政各承担50%。

3.7.5 对享受补贴母牛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如果享受补贴的基础母牛确需淘汰,须由苏木镇级业务部门鉴定审核备案,并开具产地检疫证和饲养证,对不符合淘汰条件的,不开具任何证明,并追回所有购牛补贴和饲养补贴。

[1] 谭年年,员志东,谢宏,等.饲料营养对母牛繁殖率影响效果研究[J].黄牛杂志,2000,26(3):21-23.

[2] 王宝志,连国杰.治疗母牛繁殖疾病提高养牛经济效益[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0,8(4):36-37.

[3] 董彦君,白建.母牛饲养管理与繁殖技术[J].农业知识,2006,(2):22-23.

[4] 丛智慧,谭支良,周传社,等.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及其调控[J].家畜生态学报,2006,27(6):14-18.

[5] 张浩.犊牛早期断奶技术[J].农村养殖技术,2000,(9):5.

[6] 陆军琴,胡建珍,迟贵春.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的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1,7(1):52-53.

[7] 杨成栋,杨艳荣,陈帅.提高奶牛受胎率的几项措施[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4):88-89.

[8] 李多强.提高能繁黄母牛受胎率的关键措施[J].四川畜牧兽医,2003,30(3):25-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