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实证数据下山西省劳动就业问题分析

时间:2024-08-31

董莉 王继新

【摘 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就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如果没有充分就业,那么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民生的改善等等一切都无从谈起。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提高就业质量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意味着要帮助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并使他们获得相应的劳动保障。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山西省劳动就业存在一些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关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文章从政府、企业、学校、劳动者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山西省劳动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山西;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2-0056-04

劳动就业关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就业工作的战略部署,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把稳就业作为‘六稳的首位,摆在突出位置。”山西省各级政府正在为扩大就业规模尽心竭力。山西是工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转型发展需要时间,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了解劳动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缓解山西劳动就业压力的合理建议提供科学依据。

一、山西省劳动就业状况分析

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积极实施各项就业政策,劳动就业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且卓有成效,逐渐构建起完善的就业管理体制。但是,山西省的劳动就业状况仍然存在某些问题,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经过程。

(一)山西省劳动就业的总体现状

1.就业人员显著增加

山西省政府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这条主线,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一是结合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二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三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通过市场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城乡从业人员为1910.9万人,与改革开放前的965.2万人(1978年数字)相比,增加了945.7万人,提高97.98%。

2.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就业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逐渐趋于合理。2013年至2017年山西省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变动幅度不大,说明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从2018年开始,第一、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最大且变化显著。第一、二产业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则能有效拉动就业增长。该变化说明山西省未来就业机会会持续增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见表1)。

(二)山西省劳动就业详情分析

1.从业人员规模及增长情况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从业人员规模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见表2)。从山西省从业人员的构成上看,分为单位职工、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农村及乡镇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四个部分。从业人员构成有一些特点:2017年职工和农村及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比2016年下降,但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从业人数增加16.5万人,总体从业人数保持增长态势。

2.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构成

2013年山西省就业人数达到百万人以上的行业为: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2014年开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数也达到百万以上;2015年和2016年,批发和零售业的从业人数分别为211.6万人和230.8万人,超过了制造业从业人数;2017年开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数较2016年都有大幅度增加。2017年,山西各行业中从业人员最少的五个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2万人,房地产业8.7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0.2万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7万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4.1万人。

3.不同经济类型从业人员构成

从经济类型看,山西省从业人员较多的经济类型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2016年国有经济从业人员人数从199.9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196.3万人;集体经济从业人数从948.1万人下降到908.9万人;私营经济从241.4万人增长到252.7万人;个体经济从306.0万人增长到339.2万人,说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除此之外,2017年的联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从业人数比2016年都有所下降,股份制经济从业人数有所回升,但总体上规模较小,与其他几种经济类型相比所占比重也较小。

二、山西省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长期以来,我省城乡、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就业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了解山西省劳动就业存在的困境,对其路径建构具有指引作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山西省政府也在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进程方面做出了努力。2013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7万人;2014年转移37.7万人;2015年转移37.65万人;2016年转移34.36万人;2017年转移40.2万人;2018年转移40.9万人。从这些具体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至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增长;从2017年开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了大步提高,但是到2018年仅增加了0.7万人,说明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依然缓慢。

(二)城镇就业压力较大

一方面,城镇从业人员规模较小。结构上来说,2013年山西省城镇人口总数为1907.9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占比为36.56%;2017年城镇人口总数为2122.92万人,占比为35.91%,相比之下下降了0.65个百分点,说明山西省城镇从业人员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城镇职工人数呈现减少趋势。从2013年的446.6万人下降至2017年的410.0万人,而这五年山西省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4.41%,可以看出山西省城鎮职工人数增长缓慢,并且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协调。

(三)非公有制经济就业规模较小

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从2013年至201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非公有制经济就业规模较小,有待优化升级。一方面,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规模小(见表3)。2017年我国私营经济从业人数19881万人,占城乡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5.61%;同年山西省私营经济从业人数所占比重为13.2%,低于全国水平12.41个百分点。这表明山西省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规模较小,增长速度缓慢,与全国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少(见表4)。2013年至2017年山西省个体经济从业人数占城乡从业人员的比重增长了6.38%,年均增长率为1.28%。这表明山西省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规模较小,并且增长速度缓慢。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中,73.6%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8%的人自主创业,连续五届持续下降,慢就业趋势明显。2018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较2017届下降0.6%。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攀升。山西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17.33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1.04万人,创历史新高。这说明山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大,就业问题仍然严峻。

(五)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

根据人口调查的资料显示,2018年山西省劳动力资源人口为2491.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7%;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仅为76.7%。特别是“80”后、“90”后人口都进入劳动年龄段,绝大部分需要就业,这些人中绝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很多还有大专以上学历,是完成了学历教育的劳动力人口(25-64岁)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而他们的就业率却不高,大规模的高学历人员失业成为人们不愿意接受的现实,导致优质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缓解山西省劳动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山西省各级政府坚持优先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类型,致力于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然而,缓解劳动就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社会、企业等相关部门的长期配合和多方联动。

(一)政府树立全局意识,加强就业保障建设

首先,山西省各级政府必须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履行好各自的职能,将政策行之有效地加以实施。要依据省情,规划好本省的就业路线,落实好《“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各项要求,以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探索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农田改造、水利建设、乡村道路、村镇及荒山荒地绿化、文化设施等为重点,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岗位,解决从农村释放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再次,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为扩大就业营造良好氛围。以科技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就业,充分理解科技创新和扩大就业的关系。鼓励支持科技项目,创建创新改革平台,推进大数据基地建设,重点培养科技人才。最后,政府要科学分析当下就业形势,支持引导不同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发展就业容量大且有市场需求的服务业。此外,各级政府还要针对下岗职工建立健全再就业机制,把转岗培训和就业介绍结合起来,形成富有成效的再就业体系,保障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二)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落实人才留驻工程

山西是煤炭大省,也是全国综合能源基地。当前,山西正处于一个重大历史拐点,经济结构需要全面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优化就业结构,这就要求企业在转型创新中焕发出新活力。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可以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新格局。比如,在煤炭企业中发展餐饮业、仓储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形成煤炭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结构模式,不仅丰富了矿区的经济,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此外,企业要为广大劳动者营造良好的职场环境,可以从福利待遇和文化氛围两方面着手改进。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这样不仅可以留住人才,还可以利用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劳动者进行技术革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企业加快迈向中高端产业的进程。另一方面,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科学、合理、和谐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以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对待员工,关心员工心理状态,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还要认真履行《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其合理请求。

(三)高校重视能力培养,提升就业“硬实力”

高校为人才输出提供环境支持和教育保障,有义务培养学生就业“硬实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的主阵地。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实践动手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比如,由政府牵头,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寒暑假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期满后,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与其签订“就业意向书”;通过双向选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企业发掘了人才。另一方面,做好创业指导工作。《“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中指出“引导高校开展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动力。”由政府部门带头引领,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各高校进行联合,在校区内创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为有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免费咨询、创业辅导、项目整合等服务,再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规划,做好创业准备。

(四)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一方面,劳动者要转变思想,树立多元的就业观。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着一代代人,导致部分劳动者仍然向往“铁饭碗”工作。以2018年为例,国考竞争比高达58∶1,岗位竞争相当激烈。劳动者应该认清就业形势,适当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劳动者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劳动者努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培养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要积极参与就业培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同时要勇于实践,利用假期等课余时间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參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12-22(01).

[2]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8.

[3]赵满华.山西省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9):44-50.

[4]田华.山西省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J].科学之友,2012(12):136-137.

[5]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6]田华.浅谈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同步发展——以山西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27):20-21.

[7]韩东娥.山西为全国能源转型探路[N].中国能源报,2019-07-01(25).

[8]周欢.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与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1):57-58.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EB/OL].(2017-02-06)[2019-10-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06/content_5165797.ht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