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近距离煤层上组煤底板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时间:2024-08-31

陈飞

【摘 要】 文章针对近距离煤层上组煤回采工作面布置困难的问题,以山西某矿近距离煤层为背景,对上组煤开采后底板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理论计算对9号煤层工作面开采后底板的分区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最终确定工作面的回采在煤壁前后的影响范围。煤壁前方0~2.5m为应力升高区,2.5~15m为应力降低区,15m~30m为应力稳定区,采空区内底板岩层垂直应力均小于原岩应力,为应力释放区。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底板应力;应力集中;工作面布置

【中图分类号】 TD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3-0004-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在我国很多矿区都有近距离煤层的存在,例如大同矿区、神东矿区等。由于间距较小,煤层之间的开采对彼此均有着较大的影响。开采近距离煤层时,首先对位于上部的煤层进行开采,因此煤层开采时顶板多發生垮落,而底板相对稳定。但现场大量实践结果显示,在上层煤层开采后,下层煤巷道围岩仍处于较高的应力环境中,巷道稳定性差,围岩变形严重。由于在上组煤开采结束后多残余一些煤柱,煤柱周围往往存在着应力集中情况,导致位于下方的煤层承受的应力增大,因此对上层煤开采后顶板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下层煤工作面合理位置的选取。

本文以山西某矿近距离煤层为工程背景,对近距离上层煤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后续下层煤的工作面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矿井概况

山西某矿开采煤层为9号、10号煤层。9号煤层位于10号煤层上方,两层煤的厚度分别为1.12m和4.23m。煤层的倾斜角度均比较小,9号煤平均为2°,10号煤平均为3°,煤层之间的距离最小为4.35m,最大为6.21m,平均为5.32m。上、下煤层顶底板岩层情况如图1所示。9号煤层与10号煤层属于近距离煤层,9号煤层开采后导致围岩应力情况发生改变,并且对底板产生一定的破坏,分析煤层开采后在底板的应力分析情况,避开高应力区域,有利于保证下层煤安全、稳定的回采。

2煤层底板应力分布理论分析

工作面煤层开采后导致周围岩体的应力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工作面煤壁前方底板深部位置受到工作面回采的影响较小,而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不断增大,底板的应力分布特征取决于顶板载荷通过煤体传递的作用情况,根据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作用原理,底板的应力分析如图2所示。

假设工作面煤壁位置为B点,A点为煤壁内应力大小等于原岩应力的位置,在AB区域内煤体承受的峰值应力点为O点,大小为KγH。将峰值点设为原点,原点两侧煤体载荷均按照线性载荷进行分析,在距离原点η处,其承受的集中应力大小为:

式中,a为原岩应力点与应力峰值点距离,m;b为应力峰值点与煤壁的距离,m;K为煤体内应力集中系数;γ为顶板岩层容重,kN/m3;H为煤层埋深,m。

M点为底板岩层内任意一点,η处对M点的应力作用为:

对其求积分,可得M点底板承受的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分别为:

由于9号煤层厚度平均为1.12m,属于薄煤层工作面,因此9号煤层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的应力集中系数取为2.4,由于层间距为5.32m,因此取底板深度为5.32m,绘制水平应力垂直应力曲线图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煤壁后方大于10m范围内,水平应力集中系数变化较为平缓且趋近于0,自煤壁后方10m开始至煤壁前方4m范围内,水平应力集中系数呈线性增长,最大达到1.75,在峰值后随着与煤壁距离的增大,应力集中系数逐步降低达到1,说明此时围岩的应力与原岩应力大小接近。与水平应力的趋势进行对比,垂直应力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差异,在煤壁后方随着与煤壁的距离增大,垂直应力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是由于工作面开采对底板岩层产生一定的破坏,导致底板应力环境释放,应力水平低于原岩应力。在工作面前方约4m处垂直应力系数达到最大为1.45,随后开始降低直至接近于原岩应力。根据曲线图,得出工作面前方0~4m为应力升高区,4m~18m为应力降低区,18m~30m为应力稳定区,煤壁后方采空区为应力释放区。

3底板应力分布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根据9号煤层与10号煤层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9号煤层推进200m过程中底板的应力分布特征,图4为底板不同垂直应力集中系数曲线图,将不同底板深度下工作面煤壁前后30m的垂直应力集中系数导出绘制曲线图如图5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在工作面煤壁后方采空区内,垂直应力均处于较低水平,这是由于煤层开采后对底板产生一定的破坏,岩层应力有所释放,随着深度的增大,应力集中系数也在逐步增大。在工作面煤壁的前方,垂直应力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底板深度的增大,垂直应力集中系数逐渐降低,在10号煤层位置应力集中系数仍大于1,表明10煤层在该区域内会受到9号煤层回采的影响。

从图5中可以看出,工作面煤壁前后位置垂直应力曲线大致呈现一定的对称关系,无论是在煤壁前方还是采空区,当与煤壁的距离大于30m,不同深度的底板应力集中系数均趋近于1,表明垂直应力在此范围内都慢慢恢复至原始围岩应力状态,因此可以认为工作面的回采在煤壁前后的影响范围最大为30m。

当与煤壁的距离小于30m时,在煤壁前方,不同底板深度的垂直应力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在2.5m位置处达到峰值,底板深度为1m时,峰值系数最大,为1.95,随着与煤壁的距离增大,垂直应力集中系数在不断减小,与煤壁距离在15m~30m范围内时垂直应力趋于稳定,因此可以认为煤壁前方0~2.5m为应力升高区,2.5~15m为应力降低区,15m~30m为应力稳定区。在工作面开采过后的区域内,垂直应力在底板不同深度呈现同样的趋势,在煤壁后方5m处,垂直应力集中系数达到最低,深度为1m时,应力集中系数最小,为0.07,随着与煤壁距离增大垂直应力逐步上升直至原岩应力水平。采空区内底板岩层垂直应力均小于原岩应力,因此认为该区域为应力释放区。

上述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验证了上文理论分析是合理的,从而验证了9号煤层开采后底板应力的分区特征。

4结论

本文以山西某矿近距离煤层地质条件为基础,对上组煤开采后底板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具体如下:

(1)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上层煤开采后底板任意一点的应力大小进行了计算,基于9号煤层的地质特点,绘制了底板深度为5.32m时煤壁前后30m范围内的应力曲线图,初步分析了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特征。

(2)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在工作面煤壁后方采空区内,垂直应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在工作面煤壁的前方,垂直应力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底板深度的增大,垂直应力集中系数逐渐降低。

(3)工作面的回采在煤壁前后的影响范围最大为30m,其中煤壁前方0~2.5m为应力升高区,2.5~15m为应力降低区,15m~30m为应力稳定区,采空区内底板岩层垂直应力均小于原岩应力,为应力释放区。

【参考文献】

[1]张百胜.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8.

[2]张百胜,杨双锁,康立勋,等.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方法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1):97-101.

[3]张华磊,王连国.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规律及其对底板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1.

[4]陈炎光,钱鸣高.中国煤矿采场围岩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5]辛兵.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3):21-24.

[6]李丰领.煤矿开采中的巷道布置及采煤技术分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1):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