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王银思 王昕琦 李安冬

【摘要】“课程思政”坚持发展的课程观,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燕山大学在其百年建校发展史中积累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积极搭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实践中,探索形成工科院校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化”“资源校本化”“融合多元化”的一体化建设思路,在组织设计、内容导向与联动机制三个层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落到实处。

【关键词】大思政 新工科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专业教育

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高等学校积极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的概念也随之出现。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将“课程思政”写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并把“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放在“十大育人体系”的首位。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思想政治工作司均将“课程思政”写入当年的工作要点。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在此背景下,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融合校园精神内涵,多部门通力合作,在组织设计、内容导向与联动机制三个层面积极探索出新工科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化”“资源校本化”“融合多元化”的一体化建设思路,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全新尝试和创新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搭建起高效运行地教育改革机制与协同联动机制,有效地帮助工科教师提高价值认识,增强其敢于设计、善于讲授的自信和能力,并在专业课堂中融入具有燕大特色的思政元素,使隐性的思政教育接地气入人心,为课程思政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1]

一、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化”建设

1.建设目标,强调多向锻造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充分挖掘课程教学的德育内涵,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将德育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同频共振。系统回顾梳理燕山大学建校以来伴随新中国重机行业成长的光辉历史,传承发扬熔铸在燕大人骨子的奋斗基因、工匠精神、卓越品质和家国情怀,强调按照“多向锻造”的要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2.课程设计,强调整体转型

教学目标坚持思政刚性,教学内容体现思政内涵,教学评价坚守思政底线,进行课程目标设定、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调整的整体转型与变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突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将知识、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运行状态评价中强化“课程思政”考核权重,组织“课程思政”精品立项活动,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修订教学大纲,完善课程教案,不断增强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责任感与胜任力,以外部助推力激发内部原动力。

3.价值融入,强调有的放矢

在课程思政价值融入方面,强化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突出针对性,找准切入点,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中,突出培育独立思辨、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调国内外技术发展情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突出培育追求真理、严谨认真的求实精神和求新探异、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始终强调社会主义育人方向。[2]通过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沙龙,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等活动,帮助专业课教师梳理课程思政的价值元素,与课程特点和知识章节有机结合,通过思政案例的接入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壁垒,思政案例来自于办学历程、社会服务、科技贡献等重大“事”中,来自于知名学者、青春榜样、硬核校友等关键“人”中,将其中所蕴含的爱国奉献、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规矩意识等思政元素“无痕”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4.实现路径,强调沟通引导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落实课程思政的组织设计,离不开学校多个部门的通力配合,教务部门、学院系部、思政队伍等关键力量,在配合协调,分工合作,制度保障等方面上需要达成共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成立“课程思政”专题研究推进组,开展“三沟通”,即为教师畅通与学院党委的沟通渠道,拓宽与思政队伍的沟通路径,搭建与马列专家的沟通平台,联合发力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做到“三引导”,即“本职担当引导”,引导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课程教学之中,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融合引导”,引导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各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深层思考引导”,引导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觉自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覺悟。

二、课程思政“资源校本化”建设

2020年时值燕山大学百年校庆,全校上下发起了一场对于燕大人精神品格的广泛讨论,最终凝练总结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基因,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卓越品质,心系祖国、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燕大人精神品格的内涵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不谋而合,将二者的智慧凝聚起来,服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服务新工科建设,服务学校和学科内涵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绿色发展,有助于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深化课程思政的渗透力,扩大课程思政的传播力,提升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1.服务“接班人”培养,强化亲和力

“道理不如故事,天边不如身边”,燕山大学开展“二N三一”工程,深入挖掘身边的思政育人故事,提炼升华成“思政案例插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政案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分类整理汇总成“课程思政案例素材库”,提供给专业教师使用,拓宽专业课堂的思政视野,增加课堂温度,引起师生共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专业自豪感。

2.服务“新工科”实践,增强渗透力

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的趋势,高等教育与世界格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福祉形成了更加系统而复杂的共生关系。其中,高等工程教育承担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新工科”建设,包含“新兴、新型和新生”的内涵,呈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从理论到实践的铺开,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关注热点。[3]贴近“新工科”理念,适应“新工科”发展,深度挖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模式的思政元素,结合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校企融合元素,进一步探索OBE产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范式。

3.服务“双一流”建设,扩大影响力

教育部不斷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改革融入“双一流”建设、教学审核评估、学科评估的核心指标。第5轮学科评估也在保持原有指标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评估体系和方法进行系统性改进升级,并将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成果成效纳入学科评估体系,“课程思政”也成为了其题中之义。因此,学校重点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系统设计,加强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拓展各门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升育人实效。

4.服务“京津冀”发展,成就贡献力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立足学校工科专业特色与定位,坚守服务国家战略布局需求的初心,传承校风校训,发扬行业特色;在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创建中,注重服务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梳理与撰写;在教育引导中,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三大历史战略机遇,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北建设精准发力、奋勇担当。

三、课程思政“融合多元化”建设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培养的多元融合路径,避免思政元素的生硬嵌入和思政教育的硬性灌输,通过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用“身边事儿”教育“身边人”,引导学生吸收理解思政价值导向,感悟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把家国情怀自然渗透进专业课程的方方面面,把“思政”与“课程”的关系真正变成如春在花、如盐化水、如影随形。

1.如春在花,绽放在各方面

完成新版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让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设计、教学方案等各方面之中,融入课程教学大纲,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营造课程思政良好工作氛围,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体系。

2.如盐化水,融入进各环节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环节之中。抓好专业教学中的育人点,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变为鲜活的案例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丰富课程思政的育人形式,严谨生动、深入浅出地把理论讲透彻、把知识讲鲜活,用创新之举,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4]

3.如影随形,渗透到全过程

结合工科教育特点,使优秀的思政资源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指导、把控、反馈、竞赛等全过程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做到固本铸魂、培德育人。[5]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实施课程思政教改过程中重设计、强落实、谋创新,力求讲真故事、动真感情、求真效果,同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提升其内在正确的认识与主动参与的意识,师生同向,共同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程。有成绩也有不足,目前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存在着部门协同程度不佳,专业教师积极性调动不足,思政团队参与较少,评价机制尚未实行的问题,而这也是下一步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3]黄泽文.“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时代蕴涵与发展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3).

[4]吴宝海,沈扬,徐冉,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21)

[5]王轶卿,张翔,新工科建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22(06)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编号:21JDSZ3177)。

【作者简介】王银思(1980.05-),女,河北深州人,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