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趋于严重,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本文对北京市石榴园社区的居家养老供需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并通过供需对比,得出了调查结果,总结出了该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服务设施、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服务资金这四个方面的供需失衡及其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 ;需求 ;供给
1 北京市石榴园社区及其人口概况
1.1北京市石榴园社区基本情况
北京市石榴园社区位于南三环外光彩体育馆南侧,东至时光小学,南至石榴园中路,西至光彩路,北至建邦华府。社区建于1992年,占地面积22公顷。是村拆迁和城八区拆迁混合型楼房社区,是由三个自然小区合并而成,先管辖居民楼22栋、221个单元,其中高层楼5栋、多层楼17栋。
北京市石榴园社区居委会属于大红门街道办事处分管单位,其下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后下设11名工作人员、75名居民代表、322名志愿者,均会为该社区的居家养老工作进行服务和管理。
1.2北京市石榴园社区人口基本情况
北京市石榴园社区辖区人口3121户,9632人,其中男性5012人,女性4620人。社区内暂住人口1025户,2407人。社区两委一站专职工作人员15名,居民代表75人,社区志愿者322人。社区党委下设五个党支部,党员244人。
北京市石榴园社区潜在老年人群居多,高达675人,占总人数的7.01%。社区六十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490人,比例高达15.47%。低龄老人数量也非常之多,可以预测到未来五至十年,该社区老龄化趋势会更加严峻,所有的低龄老人也都将踏入中龄老人阶段,这意味着养老压力空前。
2 北京市石榴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2.1服务内容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①供给不存在
北京市石榴园社区的服务供给项目匮乏,主要指服务的内容缺乏多样化,种类较少从而无法满足众多老年人的需求,很多老年人有需求的服务内容,社区都没有提供对应的服务。
②供给小于需求
该社区很多服务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北京市石榴园社区很多活动开展和设施建设都是为了应付上级指示,加快步伐尽力追赶国家的标准,但是对于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和实质性的意义并不关心,只是停滞在表面层次,太过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摆样子的做法颇为常见,这就使得供需的方向发生错位,社区提供的服务老年人不需要,而老年人恰恰需要的社区却没有提供到位,这就使得了资源、资金、人员等多个方面的浪费,不利于社区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应加大供给力度,实现服务内容的供需均衡。
③供给大于需求
导致供给大于需求主要因为对服务对象的引导、宣传不到位,目前,大部分社区工作都是长期处于被动、消极、不完善的状态,更多的情况是在响应政府号召和应付上级指示的背景下去完成的,社区很少具备主动去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意识。
2.2服务设施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1)服务设施老旧
北京市石榴园社区是1992年就开始初步建造而成的老社区,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的建设也随之更新改造,但是很多服务设施与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来比,依然显得老旧,而且维护的效果不好,使得很多设施虽然存在,但是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很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比如健身器材的老旧和损坏现象、阅览室的环境阴暗、活动室的墙皮和桌椅损坏、老年学校地面缺损不平等等,这些细节都是可以体现该社区服务设施的老旧程度。
(2)服务设施数量供不应求
對于服务设施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健身区域过小、健身器材数量较少、活动室数量供不应求等,这些问题会对老年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区应该考虑把资金用到实处,为老年人谋取更多的切实利益,提高人性化的服务,充分考虑其需求量和特殊性,为他们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社区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3)服务设施利用率低
这主要体现在很多服务设施形同虚设,很多社区内的老年人对一些活动室的开放时间、活动内容都不了解,社区并没有做好宣传和公开的工作,以致老年人无法充分享用相关的服务设施,导致部分服务设施在使用上供不应求。
2.3社区工作人员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1)社区工作人员数量不足
通过调查和分析得知,北京市石榴园社区的老年人和社区工作者比例为99:1,呈现了过度的供需失衡,这说明社区的工作者配置极不合理,与该社区老年人口数量悬殊空前。这就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极大,超负荷运转,以致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2)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根据上级规定,各个社区间的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轮岗,每年都要轮换4-5人,这就导致人员的流动性。而且,目前北京市实行非京籍在京毕业研究生,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经考核进入社区工作两年后,即可获得北京市户口,这个政策虽然为社区带来了活力和新生力量,也增强了整体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但是不少人是为了获取户口而选择这条路,并不是真正的热爱社区工作且愿意为之服务,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在社区工作两年后,获得了北京市户口就跳槽选择其他职业,为社区的工作队伍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3)社区工作者专业程度有限
目前,上级对于社区工作日益重视起来,但是对于该项工作的培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专业性质的培训和学习,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北京市石榴园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周期大概也就是一年一至两次,这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人员的学习需要,只是流于形式的讲座,并没有切实的给予他们工作上的帮助和支持,导致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专业程度无法提高。
2.4社区服务资金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1)资金获取渠道单一
该社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款、上级的补助和极少量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当活动需要经费支持时,社区就会同上级组织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得到经费,但是数量极为有限,基本是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而且申请流程极为繁琐,经费的不及时落实就会使得活动滞后,最终受害者还是被服务的对象。资金来源单一就会带来服务质量低、服务被动等一系列恶性循环,由于社区目前基本是完全依赖政府,所以上级的拨款数量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发展,政府拨款多,社区的建设就好、服务设施就齐全、服务质量就高,相反地,就会很差。
(2)市场化程度低
该社区目前是由一些周边企业协助养老事业,但是还只停留在给予优惠或者可以使用老年券的方式上,并没有真正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去为社区提供专项的资金补助等,市场化程度较低也就导致了社区资金来源的局限性,从而就会使得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设施数量不够、活动质量不高等等,使得老年人的需求无法满足,也就使他们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产生不认同感,最终造成该模式无法规模化的发展。
3 北京市石榴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的对策
3.1服务内容方面的对策
第一方面,生活照料类服务内容的拓展。根据社区老年人需求和供给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增设如下四个项目:建立保洁清理和起居照顧的义工队伍、成立自主运行的老年饭桌、成立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的互助小组、开展“周边银行进社区”活动。第二方面,医疗保障类服务项目的拓展。笔者认为可以增设如下五个服务内容:成立社区“健康加油站”、社区医院提供养老床位、社区医院与社区周边养老机构合作、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成立陪同就医和上门护理的义工队伍。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第三方面,精神文化类服务项目的拓展。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需要日益得到重视的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增设如下服务内容:成立社区老年服务热线、成立社区“为老服务队”、为志愿者开通“时间银行”项目、成立老年人消费权益维护站、成立老年人烦恼倾诉站。以此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帮助其愉快地度过晚年生活。
3.2服务设施方面的对策
第一,社区要重视对内宣传工作的落实。社区应该定期印发服务设施的宣传手册或者宣传画册、定期联络各个单元和楼层的负责人传达相关信息、开创养老服务宣传橱窗并且定期更换内容、及时有效地传达上级相关指示和政策、定期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讲座和咨询、定期上门对特殊老人进行面对面讲解和宣传等等。第二,社区应及时对服务设施进行排查修理。社区应该成立专门的服务设施维修检查小组,安排专人定期负责排查各项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损坏设施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进行修理,是服务设施充分地被利用起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达到提高供给量的效果。第三,充分利用周边资源。社区应该有效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比如周边的公园、体育馆、健身房等,联系其对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形式开放,以此加大社区的服务设施供给量,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服务设施及服务场所。
3.3社区工作人员方面的对策
第一,社区要加强工作团队的建设。比如定期组织工作者出游或联欢、定期带社区工作者进行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定期外聘相关专家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定期进行社区内职位的岗位轮换等等。第二,社区要组织并壮大内部志愿者队伍。形成低龄老人扶持高龄老人的互助小组,可以增加低龄老人的自我价值感,还可以切实的帮助到那些生活有苦难的高龄老人。另外,社区还可以将内部志愿者信息以及曾参与服务过的内容进行登记存根,当这些低龄老人变为高龄老人且需要相关帮助时,优先给予援助和支持,这样就可以呈现良性循环,使该社区的养老志愿服务开展得更加顺畅。第三,社区要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考核体系。包括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评估办法等,以用来评估服务的质量和监督服务的有效进行。在拥有一套考核指标之后,社区可以向服务人员和服务机构发放相关手册和通知,让他们对服务流程和考核办法有全面地了解,社区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考核小组,主要负责养老服务各项内容和设施的监督及评估,定期对各个服务项目进行评比和公示。
参考文献
[1] 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J].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99,(3):45-63
[2] 王锦成.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J],人口学刊.2000,(4):19-22
[3] 沈长月,郭牧琦等.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理论、理念与发展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9.
[4]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29
[5] 彭华民等.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0-47
作者简介:
宋佳欣(1993—),女,汉族,北京,在职研究生,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方向: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