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曲学艳
水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农作物,是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食品,被称为“亚洲的粮食”。中国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在水稻的种植中,增产增收是农民种植的主要目的,但经常会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影响了水稻的品质与产量。基于此,本文就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探讨。
一、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水稻田间的病虫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尤其在南方气候较潮湿,温度适中,非常适宜害虫的大量繁殖。害虫的基数大,在田间的繁殖速度迅猛产生大量虫卵,会使得整个田间爆发虫害。
二、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忽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
“以防为先,防治结合”是处理病害的基本原则,水稻种植领域也不例外。对于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与影响程度,最有效的手段是在种植前期做好预防工作,通过消杀害虫、药水浸种、日常监控等合理手段,达到减少病原体、阻断传播渠道、提高水稻抗病性等目的,从而使整体种植条件与田间环境满足水稻的健康生长需求。但现阶段,很多的水稻种植户对于水稻种植技术了解甚少,未能意识到病虫害对自身生产活动与经济收入的损害性,进而普遍忽略病虫害前期的防治工作,在种植前并不会采取科学、全面的预防措施。这样一来,大部分种植户只是凭借着传统的经验,在水稻被病虫害侵害时盲目用药,种植方式也不适于当下的农业环境,种植时间、施肥措施都缺乏科学性,最终导致水稻后期成长发育并不良好,大量减产,从而影响水稻的品质。
2、水稻防治技术有待提升
在水稻种植户的种植经验中,传统的方式就是用杀虫剂、防病虫害等化学药物进行喷杀,虽然有短期的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病害的抗药能力逐渐增强,防治效果逐渐减弱。农户会根据田间虫害的情况加重用药比例,由于掌握不好用量,不仅未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还杀害了大量天敌,致使病虫更肆意猖獗的繁殖,导致虫灾爆发,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且大剂量的农药残留在水稻上面,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长期来看化学农药治理并不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只会增强水稻田间后期治理的难度,同时还大大地污染了环境,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
三、水稻病虫害问题的解决措施
1、增强田间管理力度
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对于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很大。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对病虫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确保水稻环境优越,是益于水稻生长的。
①在水稻种植前,观察田间状态,保证田间光照充足、雨水丰富,排查田间可能引发病虫害爆發的诱因,及时采取措施,当整个田间生态环境良好时开始实施种植。种植时应优选抗病性强的水稻种子,因病虫害通过土壤、种子传播会产生病变,因此需先对种子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是,将种子浸泡在恶线清可湿性粉剂与灭菌粉剂勾兑的溶液中,进行病菌消杀,浸泡时间一般为5分钟即可。
②改善水稻栽培技术,依据选用的水稻种子特性,遵循其生长规律与习性提供最适宜的生存环境。其中,土壤中的肥力是保证水稻健康生长的源泉,肥力过大会导致水稻的长势难以控制,长势过猛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为病虫害创造适合的繁殖条件,应科学合理控制土壤中的肥水,在种植过程中把控每一个栽种环节。栽种前施足基肥,合理把控氮磷钾肥料的用量,避免水稻疯涨的状况发生,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改善土壤内部物理环境,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使土壤更加透气,增强水稻根部的发育,提高植株生长抗性,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在栽培水稻的过程中,还需结合整个农田面积的大小,将满足农田通风透光的条件都考量进去,栽种时尽量保证植株间的缝隙,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促进提升水稻产量同时还能发挥水稻植株的抗病潜能,同时,还应注意合理密植,母本的栽种以插入栽种技术为主,最大程度缩短水稻的分蘖时间,统一田间栽插方式,并留有适当行距,给母本更大的生存空气,增强通风透光性从而有助于高产。
2、加大防治技术推广力度
要想解决水稻病虫害的问题,需提升个体水稻种植户的种植技能。尤其培养其对于病虫害前期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以减少水稻因病虫害问题严重减产的发生概率。首先政府应发挥其导向作用,积极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工作,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通过技能的培训,努力提升水稻防治意识,转变落后的传统经验观念,运用新技术、新科技高效地处理田间病虫害问题。还可通过电视、网络等自媒体平台,上传关于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常识知识,扩大宣传力度,最大范围的使农户们了解这项技术,从而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3、综合运用防治技术
综合提升水稻种植业病虫害的防治水平,还应进一步掌握先进的防治措施。应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水稻田地的不同区域不同气候,选择适宜的办法进行防治。
①物理防治:是根据病虫害对物理因素的反应,利用物理作用从而起到防治效果,是农作物防治中效果显著的一种新技术。可以借助简单的机械物理技术,用温度极高的灯火消杀水稻田的害虫,可以选择耐高温性强的水稻种子,来提高自身的抵御能力,从而达到避免病虫害扩散的目的,是防治水稻病虫害中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作用的重要手段。具体方法可针对不同害虫的不同生理特性,比如昆虫的趋光性,可利用不同的光波、光谱在田间设置一定数量的灯具进行高温诱杀;再如,利用热力学原理,在播种前,用温水浸泡种子消杀种子里面的病毒菌,使种子产生明显的钝化作用,从而提高种子防范病虫害的能力,尤其杜绝水稻常患的传染性疾病。
②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生物特性来防治病虫害的一种办法。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应用,很多区域的害虫已产生较强的抗药性,使得害虫十分猖獗,而利用害虫天敌来对付害虫,平衡田间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的关键。
比如,防治稻叶卷叶螟时,可利用赤眼蜂作为主要的生物防治手段。卷叶螟是对水稻危害极大的害虫之一,在幼虫时期即可在水稻新生长出的叶片中进行吐丝,将叶片卷成管状的虫茧状,并不断吞噬叶片,该类疾病未得到有效解决,极大程度影响水稻的产量。通过对卷叶螟不断研究发现其天敌是稻螟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蜂,很容易成活,可创造26温度左右的环境,持续6小时以上即可繁殖一代赤眼蜂,结合田间害虫的集中数量与密度,合理选择放蜂位置,用植物叶片制作成大而厚的蜂桶状,并用小棍将蜂桶连接成T字型,均匀分布至田间,害虫卵多的部位集中放置。放蜂完成后,实时对于田间赤眼蜂的虫卵以及害虫虫卵变化进行检测,当寄生卵呈现黑色时说明放蜂措施取得实际效果,并根据害虫虫卵量进行赤眼蜂量的调整,以便于整个生态环境平衡与稳定。
再如,水稻与鱼类共同养育或者水稻与鸭子共同养育,其运用的原理是通过鱼类与鸭子为了生存,会在水稻间不断采食,从而起到捕虫、吃杂草作用,而且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农家肥料改善土壤肥力问题,减轻化肥与农药对土壤的伤害。水稻与鱼、鸭子共育,这种新型生态化种养模式,能够维护田间生态平衡,同时还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利用水稻田自然生成的水中浮游物、昆虫、杂草等保障鸭子的生长需求,起到净化田地、灭虫、除草的功效,大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并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因此,生物防治是保障生产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向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
总而言之,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决定水稻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因素,在水稻生产种植中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不断提升水稻种植户的防治技术,突破病虫害防治难题,强化水稻田间病虫害管理能力,可以促使水稻产量和品质得到保证,增加水稻收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