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秦其虹 宗丽芳 刘迪
摘要:虽然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让农村社会得到了巨大的飞跃,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乡村的本来文化,使其矛盾不断增生,甚至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排斥,这也导致了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负面影响以及困难。要想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是离不开城市与农村双向发展的,但如果要将农村文化振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就必须要将现代化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相统筹、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统筹以及需求与满足之间的统筹把握好,帮助乡村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文化困境,为全面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定位;实施路径
我国从上世纪开始便将重点全部放在农村,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特殊时期的战略方针以及在此方针下乡村的重要地位。在如今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如要实现战略的准确实施,需要明确何为乡村社会的灵魂以及何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而为了促进乡村文化的稳步发展,更需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让乡村文化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之中,且注重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一、乡村文化振兴在现代化时代的意义
乡村文化自上世纪起便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现代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地探寻如何让乡村文化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立足,以及在现有形势下如何与新时代文化相互合作相互统筹,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不光是发展乡村社会经济的外在需要,同样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更加内在的强烈需求。
(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纵观建国以后到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我国城乡关系一直未变,乡村一直充当着缓解城市发展危机以及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后援保障的角色,让想要进城发展的农民即便在发展出现问题时也有了一定的底气。但随着时代向前推进,已经从全力推进城市化发展与统筹城乡关系转变为大力振兴乡村发展,将乡村与城市相互融合的崭新阶段[1]。而乡村文化的定位也由此发生了转变,原本乡村文化扮演着决定乡村整体思想导向的角色;但在改革不断深化后,文化更多地是作为辅助手段来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此阶段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文化之上的;而相对应的,进入新时代之后,为大力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文化不再作为辅助角色出现在大众视线中,而是成为了乡村建设的重要角色,并逐步成为现代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在传承中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因如此文化自信成为了中华文化能够屹立在世界顶端的重要依据与支撑。之所以如此,也是得益于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的支撑,作为中华文化繁衍的开端,乡村更是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的本源[2]。而乡村社会的价值体系也是基于成本较低且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不仅规范了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还制约了居民的生活方式。通过不断地更新迭代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之后,富有农业文明因素的乡村文化资源展现出中华文明独有的特色以及无法取代的文化魅力。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下去,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以此来反映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以及展现现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既让农民接受新时代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也能在此冲击下享受其带来的成果。
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能否明确文化的价值,将极大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且文化所含有的内在价值以及其外在表现风格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准确定位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文化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此来让乡村文化健康持久的发展。
(一)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科学开展工作
从改革开放时期到十八大期间,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无论从哪个方面,乡村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但发展不平衡导致需求一直未得到满足,在此前提下让矛盾日益明显。虽然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给乡村居民带来了许多有利因素,但对于乡村本身而言,这只会加速乡村本身文化的衰败,不仅会让乡村本身文化失去传承,还会让根基越来越不稳定,让乡村居民的精神家园受到严峻挑战。而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政府不断对政策进行改进,以此来稳固传统文化以及乡村文化的定位,实现了将文化重心逐渐向乡村转移,并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且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以后继续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此举措下,乡村文化呈现了稍微好转的趋势,但依旧存在着乡村文化传承难,以及缺乏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与城镇城镇相比给文化活动设立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真正可以建设乡村文化的人才等大量问题。***总书记曾在大会上指出,作為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社会依旧处于屹立不倒的地位,仍旧能为许多事情提供理论基础。为解决乡村振兴问题,要像解决扶贫问题一样将问题长远化且艰巨化,从心底认为这是一份不可能草草了事的问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灵活统筹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运用到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去。则需要:①合理规划并部署每一阶段任务的具体任务,做到逐层递进任务深度,不因微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②每阶段任务都以农民作为主体,不能让农民失去话语权,也不能只搞表面工作,要持续性的展开工作。③尊重乡村当地习俗,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战略,让当地的特色完整保留下来,拒绝模仿城市的发展模式。④全面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拒绝因标准过高导致基层压力增大。综上所述,只有采取更科学的思路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与振兴。
(二)增加文化活动开展,逐步提高乡村整体文明素养
若想解决发展问题,则要先解决人的问题。而其问题核心则是如何提高乡村居民整体素质,若想扶贫则要先将沉浸在旧体制中的人们唤醒。大力发展现代业虽然是重要手段,但是实际上可应聘的岗位却并不多,要提供多种途径来保证农户收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城乡教育层面的平等,只有提高乡村整体素质,才能确保乡村居民能够更好地配合乡村文化建设。新时代背景下,人们不断希望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所以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也是以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居民的整体素质无形中提高。且对文化骨干的培养同样重要,振兴乡村文化需要栽培更多的传承人,鼓励更多艺人收徒。多多开展慰问演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中来。设立相关课堂,让乡村文化振兴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引导民间团体精选优秀者,培养后继人员。
(三)重创新,树新风
文化是一个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领域,在人类社会的每个阶段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创新就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创新才能让文化在国家发展期间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逐步掌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也能让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要想建设乡村文化,就必须勇于创新、努力创新以及养成创新的良好意识。集百家之所长,保持乡村文化内核,将乡村文化的脉络持续延长下去,并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以及新时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统筹发展。例如,对一些现存古老村落的保护,这就需要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科技合理结合,并提升古老村落的整体质量。这样既做到了保住历史文化价值,也做到了乡村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
要想让乡村文化持续不断发展,就必须要从精神文化领域出发,让传统的道德规范在新的运作方式下,得以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并以此塑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契合的乡村文明风气以及家庭风气和更为淳朴的民风,这样便会从根本出发来解决农民在精神层面上的贫困问题[3]。良好的乡村风上也能让乡村居民更好地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还能无形中增强强大的凝聚力,激发乡民对各类事务的参与性,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力量。
(四)合理利用资源,打造特色产业
为了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必须大力推行乡村文化振兴,振兴乡村文化是让居民对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文化向往变为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的重要措施,且文化产业也是文化振兴的有力支撑,作为一切文化的起源,乡村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为达到此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将互联网以及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合理运用起来,将落后的基础设施翻新完善,重新审视并优化现有环境,让改革更加深入人心,让乡村居民自己为文化创造活力,对本土乡村文化进行换血。要真正着眼于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并发挥乡村文化的现有优势,培育有生力量来让更多优秀企业进驻到乡村中来。深刻认识现今市场需求,并让文化资源向文化经济转型[4]。②通过统筹乡村民间艺术等要素,重点打造乡村独有的文化品牌,以此来打造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产业展示区。逐步推动传统工艺的复兴,用新时代的方法来提高传统工艺本身的艺术价值。并打造专属于乡村本身的记忆载体,让有关乡村本身的所有记忆得以保存。③为了能让文化持续存在,需要明确文化振兴过程中不可触碰的原则,必须将传统保护与创新开发以及在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要大力激发时代活力等问题处理妥当,以此来更好的保护文化本身的根源。归根究底,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建立在现代化建设之上,也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本源而进行的无意义运动,是为了能让传统文化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并让文化更加活性化,而不是因为新时代文化的冲击而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结束语
振兴乡村文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又一大工程,其意义非凡,更是蕴含著极为庞大的历史价值,保护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波,宋其洪.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定位与实施路径[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28-32,42.
[2]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 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5-144.
[3]金伟,金妮.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困境及其价值超越[J]. 湖北社会科学,2021(5):60-65.
[4]闫晓红,袁倩云.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J]. 中国国情国力,2021(11):34-37.
作者信息1:秦其虹,性别:女(1968.9.14),民族,汉 籍贯,山东济南市历下区燕东新路 学历,研究生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课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专项项目,项目名称: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乡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CLYJ6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