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加强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就是乡镇和农民,要想真正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振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激活和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但当前在很多农民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比如对农村经济发展漠不关心,对于村庄的不热爱等。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需要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充分授权,加强对农民传统文化认同的培育,提升其自身参与到乡村传统文化事业建设的社會主体意识,从而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振兴。
关键词:乡村文化;农民;主体意识
一、新时代农民的主体意识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主体性问题随即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农民主体性是农民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的方式掌握相对应的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原则之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此可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性作用。新时代农民要具有主体意识,也需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能力和价值。农民只有自己认识到权利并去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权利,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参与意识是关键,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越强,参与行为越多越深入,才能去享受乡村振兴的成果,实现农民的主体价值。
二、当前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意识不强,认同感低
受小农意识的长期影响,农民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主体意识不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习惯听从村委组织的指挥和安排,缺乏主人翁意识。各种乡村举办的文化活动,农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意愿和热情较弱,与政府联系松散,参与呈现形式化、过程化。
2.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化,缺乏乡土特色,农民被动化参与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口号的提出,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娱乐等大热模式被各乡村纷纷效仿,本地乡村文化表达缺失,使文化失去了乡土的味道。有些乡村文化建设急于求成,不依托本土,不结合乡土文化血脉,使得文化传播失去特色。本土农民也无法主动参与和表达意见,多是被动化参与。
3.农民文化活动内容私性化
农民主要的文化活动受限于看电视、看电影、打麻将、打牌、走亲戚、聚餐酗酒、逛庙会、看风水、看相算命等。农民的私性文化活动严重,挤压了其他乡村文化活动的生长空间,农民也很少有闲情逸致去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
4.社会大众对乡村文化存在偏见,农民缺乏乡土文化自信
一提到乡村,大众脑海里面呈现的可能是城市是文明的高素质的,而农村则是贫穷的,落后的,教育程度低的;城里人是高贵的,而农民则是身份卑微的;乡村文化是落后的、愚昧的、封建迷信的。故“去农文化”已经根深蒂固,甚至农村人自己都歧视农村人,觉得当农民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逃离乡村似乎成为改变农村人命运的唯一选择。要建立农民自身的乡村文化自信,扭转大众对乡村文化的偏见。
三、培育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意识
1.加强文化认同培育,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指个人之间或个人与群体之间对于本土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所持有倾向性的共识与接受。乡村文化认同是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确认与接受,是对乡村生活方式、文化行为、思维模式的认可与遵守。乡村文化振兴中造成文化认同的危机是源于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家庭之间、代际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隔阂。加强文化认同的意识培育迫在眉睫。
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代表农民作为乡村主要构成群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和担当,构建对自身身份和农村社会的认同感,激发参与文化建设的内在热情,发挥和强化主观能动性,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的转变。农民必须增强自己在建设中的主体意识,表达自己需求和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文化由自己来创造,自觉为乡村文化建设做贡献。
2.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赋权,给予激励,确立农民主体地位
赋权是一种参与过程,是将决策权、行动权和资源控制权赋予或转移到那些即将得益的人手中,它意味着被赋权的人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农民扎根于乡土,是乡村文化的天然承载者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最终受益人,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因”,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作用。
乡村政府应充分赋权给农民,积极听取农民建设乡村文化的建议,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完全交于农民自己组织建设,并设立奖励。发挥农民的主人翁精神,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农民为组织领导者,鼓励农民积极创建与文化建设相关的非正式组织,如由乡村文化见证者引领打造乡村文化记忆馆、农民文化学习班、农民文化交流会、农民音乐班等来交流传播乡村文化;另一方面政府组织也可积极发挥作用,建立学习社区、塑造文化教育情境、打造乡贤的榜样来激励农民发挥其主体作用,并利用互联网新媒介传播乡村文化。
3.在文化建设中引导农民主体建立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现阶段农民主要的文化活动是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酗酒等私性文化活动,抑或逛庙会、祭祖、看风水、看相算命等颇具迷信色彩的活动,积极引导能转移村民文化注意力,将之前迂腐、落后、消极的文化喜好转变为欣赏甚至积极参与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的进程中来,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日渐复兴。
4.打造乡土文化自信
乡土自信不是盲从,而是源于乡土的文化自觉、自醒,基于对乡土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可。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历史绵长、内涵丰富,一系列价值观念,如重农、以家为本、尊尚重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都是人文精华。中国传统乡村特有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民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等文化现象,它们既是村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各地纷纷兴起“乡土文化热”,展现了传统乡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超强魅力。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我们要坚定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自信,尊重乡村文化传统,挖掘其当代价值,特别是要把民间特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在乡村的土壤上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只有真正把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在行动上充分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供给,把乡村建设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把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农民的热情积极主动性,为乡村文化凝聚和传递价值,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黄永林,吴祖云.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与作用发挥[J].理论月刊.2021,(03):93-99.
[2]王进文.带回农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转向[J].现代经济探讨.2021,(07):123-132.
[3]徐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建设的自组织路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01):20-28.
[4]李卫朝,荆玉杰.松绑、赋权、引导: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建设路径——杜润生农民主体性建设思想的启示[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6):42-50.
作者简介
王涛,1986,女,硕士学位,企业管理,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课题
南昌市社科规划课题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建设的主体意识培育研究”(GL2019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