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初探

时间:2024-08-31

摘要:文章从对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着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进行探析,分析新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以及路径。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矛盾变化,中国特色社会进入新时代,从坚持五个认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及推行国家通用语言,营造共同的语言环境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一词在***总书记对其论述之前还只是作为一个表述性质的名词在不断的被发展和使用,自总书记对其进行详细充分的论述后才逐渐有了丰富的内涵。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对多元一体的延续和发展。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

民族不是从人类出现就一直存在的,不是社会固有的现象或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从时间上看,民族的形成与消亡是与人口的交往、流动、战争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的。“民族”一词多源于古希腊文献,通常学界也普遍认为我们常用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学术术语。“ethnos、genos和philon”[1]这三个词大意是民族、部落、部族的意思。“中华”较早源于“若始游步于中华”。“民族”源于“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大意是指现在的青年男女,他们的族群身份并没有受到改变。中华民族这一词1902年最早由梁启超提出。“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2]2018年3月11日在《宪法修正案》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被写入国家根本法,这一举动改变了中华民族这一词在国家根本法中文本缺失的状况,从我国最高法律地位上认可56个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

费孝通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3]实则,“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表述性质的名词一直在不断的被发展中,直到总书记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后才有了丰富的涵义和外延。在第二次新疆工作会谈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民族中不仅要牢固、也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十九大报告明确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5]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所在

(一)有利于维护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

马克思认为民族平等不能是口头上的空话,关键是在于实际上的平等。各个民族一律平等在宪法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总书记认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6]总书记用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就是要说明我国各个民族之间也要团结一致。就好似石榴一样,颗粒数目如此之多还能紧紧环抱在一起是因为“千子同一”,如同多元与一体。在我国民族互助不是倡导,而是责任和义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最终各个民族做到了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民族和谐表现在差异中,民族差异一定存在,没有差异就没有民族,没有差异就没有和谐,差异体现在宗教、语言、文字、经济等各个方面,民族和谐必须要尊重差异。“和而不同”这一观念始终贯穿于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中,这也就是像石榴籽一样,颗粒数量众多,但是每个颗粒都是有差异的,不会是一模一样。

(二)有助于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7]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离开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叫做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各个民族需要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是几代人的价值追求和夙愿。中国梦不是语言上的空话,也不是宏观上不可实现的梦想的勾勒,而是表现在具体的层面上,涉及到国家、社会,再到个人。这是同时处于这个共同体下的各个民族所要一起去实现的梦想。所以,中国梦也是14亿人的梦,是无数大大小小的梦想汇聚于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中形成的。中国梦将国家、民族和个人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体现,中国梦的提出秉承着“共同体”的理念。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分析

(一)坚持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五个认同。***指出:“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8]只有国家统一稳定,每个个体的利益才能得以保障,同时,每个个体又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个体有义务维护共同体的统一与完整;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根就要共同依存、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与文化是由各个民族统一创造的,文化认同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56个民族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我们在对民族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指导思想,也是重要的路径。民族是历史范畴的概念,作为一个“可进化”的存在,它必然遵循着历史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马克思的民族观,首先是民族的“进化”遵循其形成发展和消亡规律,这也是典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次是民族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在于民族的平等和团结。马克思认为一切的民族平等是每个民族之间可以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在经济上或者其他方面或落后或者进步,并不是族别上存在着优等和劣势的差别,他反对民族特权。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牢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大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

列宁提出:“民族这个概念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一个民族应当有它共同的语言。”[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营造共同的语言。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在于中华民族也在于共同一词,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想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少不了共同的语言。共同语言不是汉语,也不是某个民族的语言,而是全国通行的普通话,国家大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目的在于营造共同的语言环境。语言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都依赖于语言文字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推行。在这一共同体中,普通话作为我们沟通、交流、联系的语言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和中介。我国提倡和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推行国家通用语言并不是要消灭或者同化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J].世界民族,2004,04,20.

[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5),第1页.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28(1).

[5]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

[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08/c40531-29327149.html.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1-28(01).

[8]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001/t20151001_520034643.shtml.

[9]《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76-83页.

作者简介

夏桂季(1995—),女,汉,云南保山,在读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