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地理科学素养

时间:2024-08-31

杨美英

摘要:地理课程目标的基点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训练地理技能、发展地理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关键词:地理科学素养;课外活动;知识;能力;情感;观念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地理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笔者认为,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一、加深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视野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提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的土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而“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正是让学生获得“亲知”“真知”的最佳途径。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教材知识。地理课外活动是一个包括天文、环境、人文在内的大课堂,让学生投入其中,既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又能开拓视野,增长才干。例如,学过等高线的知识后,我让学生亲手制作等高线模型:用橡皮泥作材料,塑出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形态,并画上等高线,再将等高线摹绘在图纸上,进一步观察不同山体形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不同特点。这个活动虽有一定难度,但从学生兴致勃勃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活动的浓厚兴趣,在宽松愉悦的实践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二、训练地理技能,培养地理能力

地理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地理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比如开展“关于电子垃圾处理问题的调查”活动时,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制定计划: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确定活动时间、范围、组织安排、實施步骤等,设计合理活动方案;

(2)收集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认识电子垃圾及其危害与处理办法,设计调查问卷等;

(3)展开调查: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及咨询访问,获得第一手资料;

(4)整理复习:这里调查资料,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应对措施;

(5)撰写调查报告。

这样,整个活动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他们热情高涨,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调查严谨认真,讨论热烈,所提建议可行性强。参加这次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了科学研究方法,锻炼了他们的调查、分析、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提升了地理科学素养。

三、培养积极情感,树立正确观念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模仿、探索的心理特点。在封闭的教室内可能成为“失败者”,但在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约束的课外活动中,他们却十分投入,思维异常活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爱科学、爱学习的情趣。

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有利于开阔胸襟,激发爱国爱乡的美好情感;而对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旱涝灾害、资源紧张等的调查研究,则可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逐步学会运用地理视角协调人地关系。

地理课外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活动,往往要与困难和艰苦打交道,这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养成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在与人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协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地理教育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公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师要以培养新世纪人才为目标,不断的丰富自我,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出版社)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