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社会工作融入慈善事业的具体路径

时间:2024-08-31

周倩

摘要: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慈善事业问题的思考。新时代***对慈善事业的相关论述,使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工作融入慈善事业的可行空间:公民慈善意识缺乏、专业性不足、公信力不足。而回溯历史源流,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是一种同源互构的关系,新时代下社会工作怎样融入慈善事业值得人们思考。

关键词:慈善事业 社会工作 融合路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时代慈善事业被看作是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的第三次分配。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慈善作为一股必不可少的力量,以爱心捐献和志愿服务的形式,再次激起浪花。2016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但新时代慈善事业仍存有很多问题。近几年***对慈善事业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慈善事业的相关论述。2007发表文章《在慈善中积累道德》强调慈善的重要作用,并号召人人参与到慈善行动中来[2];2015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应充分利用慈善事业吸纳的社会资源,这些帮扶资源要与基层贫困户实现精准对接[3];2016年签署主席令,发布《慈善法》。该法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慈善领域第一部专门的法律,也是最具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法律,开启了依法行善、促善和治善的新时代[4];在疫情防控期间,***对慈善组织提出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要求,强调“慈善组织、红十字会要高效运转,增强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5]。

二、社会工作融入慈善事业的空间

***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发展慈善事业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或署名文章,对慈善事业发展高度重视,指导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了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从已经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有关慈善的表述来看,不免发现新时代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而回溯历史源流,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是一种同源互构的关系,为新时代下社会工作怎样融入慈善事业的空间提供了思考。

(一)公民慈善意识缺乏

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公民的整体慈善意识不强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原因。而西方很多国家,公民在收到薪水后会自主将一部分进行捐助,慈善意识深烙在每位公民的心里,无需等慈善组织或政府组织捐款時再募捐。我国公民与之相比,不免发现,我国公民目前慈善意识比较缺乏。“慈善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6]。我国目前公民的慈善意识不高,对慈善文化理念了解不多,公民慈善理念尚未形成。

(二)专业性不足

2020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爆发,社会各界一起奋战,慈善作为一股最不可缺的重要力量弊端也展露了出来——专业性不足。慈善服务专业性不足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慈善服务在福利品提供方面缺乏系统性,服务效率低下,加剧了贫困依赖文化的滋生。二是从事救助的志愿者具有耐心和热情,但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在救助之前缺乏对服务对象的了解,服务的动机和目标并不明确。

(三)公信力不足

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刚刚起步,还没有足够的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社会公信力普遍严重不足。而其中一直家喻户晓的“中国红十字会”近年来被媒体披露对内贪污、对外慈善,“郭美美”事件使公众对红十字会信任大大降低。2020年武汉大规模新冠疫情的爆发,湖北省红十字会在其中又被暴露出物资分配极度不公等问题,这再一次加剧了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不信任。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使慈善事业陷入公信力不足漩涡。

三、社会工作融入慈善事业的具体路径

(一)培养公民慈善文化

社会工作更重要的社会实践是推动公民文化的形成[7]。针对我国公民目前慈善意识比较缺乏的现状,社会工作融入慈善事业可以新向公民宣传传统文化中有关慈善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向公民输出慈善文化,传递慈善优良品德,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培养公民的慈善意识,从而使慈善作为一种文化输出根深蒂固在公民心中。让民众认为慈善无处不在,慈善与公民息息相关。

(二)知识技术支持

社会工作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建构阐释期,朝着科学的方向实现着自己的建构实践,专业的方法、技术,专业的理论、范式和知识体系日趋完善,实务领域日趋拓展,整个专业朝向合理、有序的状态迈进,直至被正式纳入到福利国家系统,专业的体制化进程达到巅峰[8]。社会工作不仅可以为慈善服务在福利品方面提供缺乏的系统性、效率性,而且能为从事救助的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的专业性和技能训练,帮助志愿者在救助之前了解服务对象,明确服务的动机和目标。目前慈善事业理论路径比较单一,社会工作介入慈善事业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方法和多元的知识技术支持,从而使慈善在社会服务方面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三)督导公开透明

社会工作可以当慈善事业引入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监督,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引入第三方评估对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工作通过一整套系统的评估不仅可以帮助慈善资源有效分配,而且更容易发现慈善组织自身不足,及时扬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督导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主席令第四十三Ẹ[Z/0L].(2016-03-19) [2020-07-09].http:/ /www.gov.cn/zhengce/2016-03/19/content_5055467.

[2]***.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2,252,251.

[3]***.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M]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1.

[4]阚珂.准确理解、正确贯彻实施慈善法[D].中国民政,2016(13) :23-25.

[5]***.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EB/0L].(2020-02-23)[2020-07-09].http://www.xinhuanet.com/plitics/leaders/2020-02/212_1125616016htm.

[6]王晓易,慈善五问之二:“慈善文明”距离我们有多远?(二)[EB/0L].(2013-07-30)http://news.163.com/13/0730/16/951UB19700014JB5_2.html

[7]朱健刚.论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合流[J].社会科学辑刊,2016(4):59-60.

[8]吴限红,杨克,李芹.宗教慈善与社会工作:历史、流变与关系互嵌[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9(2):21-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