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志民
摘要:历史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而且是一门包含着丰富的世界、国家文化形成与精神内涵的学科,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善于根据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引言
随着创新教学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新颖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心态下深入探索历史知识,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深入研究每种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透彻理解历史知识,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进行。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在这种应试教育下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使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养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很多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将核心素养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加快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促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讲解,将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很多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时空观念较为淡薄,很容易把一些历史事件和时间弄混,无法将历史事件、人物、背景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思维导图可有效解决此问题,它能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找到历史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知识,抓住时空线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到时空线索,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课时,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当时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春秋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笔者根据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了一幅树状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要内容,然后根据思维导图给学生讲述几个主要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清楚地看到几个思想流派的主张,知道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从而使学生的时空观念得到有效增强。
(二)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性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迫切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趣味内容感兴趣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有趣的历史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在精彩故事情节的吸引下进入历史新知识的学习中,使他们在强大求知欲的引导下提高学习专注度,主动思考和分析教材中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在兴趣引導下高效完成学习内容。在用历史故事激趣,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引导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深入分析历史知识。在历史故事背景下,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主动思考中深入学习,更有利于对历史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商纣王每天歌舞升平,导致武王伐纣的故事。在趣味故事的吸引下,学生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真学习了教材内容,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下深入探究了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的过程,掌握了王位世袭制的实质,了解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了中国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以人为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是由无数的故事、文献资料、事件堆砌而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高中历史在教学内容上更是复杂和烦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平铺直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惯用的教学方法,一切教学的开展都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有趣的历史变成了知识点的讲授,课堂枯燥无趣,学生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只是为了学而学,为了考试而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难以保证。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照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因此,教师必须做出改变,进行教学上的创新,使课堂充满愉快、乐学的氛围。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以影视作品进行导入,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面———革命军将革命旗帜插在武昌城上。借助于视频的感官刺激激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其局限性时,可以从史料出发,向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笔者给出的史料有潘公展在《辛亥革命与抗战建国》中说:“辛亥革命是‘被压迫民族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拓荒创举’。”而何应钦认为:“辛亥革命只是给中国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先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给出的史料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再综合学生的看法,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深化学生的认知。
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有赖于教师的不懈努力,希望诸位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探究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苑冬妮.生态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杜恒.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3]李积龙.深化课堂改革加强历史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