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院校工匠文化育人问题探讨

时间:2024-08-31

贾海刚

摘  要:应用型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主阵地,亦是浇灌工匠文化得以社会化成长的孵化器;反之,工匠文化则是提升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推手。应用型院校工匠文化育人既要充分遵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又要遵从未来工匠心理成长规律。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工匠文化;育人

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诚然已成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职业素养。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居民的提升消费品品质,201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一、应用型院校工匠文化育人的价值感与紧迫感

(一)应用型院校是培育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文化主阵地

应用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对象均是具有较高文化和思维的高知识分子,其学校环境和文化氛围恰如温室一样,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文化阵地。目前,未来工匠的培养大体可分为学成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应用型院校是学成性培养的主阵地,企业是生产性培养的主体。截止2017年5月底,全国有应用型院校1388所,应用型院校目前已几近占全国高等院校50%,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其培养的人才已成为各个行业劳动力资源需求的重要来源。应用型院校每年为各个行业输送近300余万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从业人员上亿人次,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因此,应用型院校对在校学生培养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根基性工程,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培养工匠精神提供了文化主阵地。

(二)应用型院校是工匠文化得以社会化生长的孵化器

从世界各国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来看,崇尚敬业的社会价值观和工业文明中匠人精神的浓厚氛围,全社会对匠人理念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和流程的坚守,是一个更为根本的基础性建设。未来工匠培育的主要场所是应用型院校和企业,而应用型院校又是企业工匠培养的前置性阵地,所以在应用型院校内进行未来工匠培养是推动整个社会工匠文化生产的孵化器。

(三)工匠文化是提升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推手

应用型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人才的培养既要使其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使其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做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用型院校若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在日渐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教育学生将崇高的职业理想追求与未来工匠的生涯发展目标联结起来,将二者交织在培育工匠精神活动之中。因此,应用型院校应及时拓展工匠文化育人路径,在给学生传授“技能绝活”等工匠硬实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工匠软实力的培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应用型院校成为“工匠摇篮”。所以,应用型院校应主动把教育理念与职业精神、行业价值观等多方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技能硬实力和职业素养软实力,提高工匠人才队伍培育水平,用工匠文化反推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工匠文化的内涵释义与育人层次解构

目前,学界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尚无统一的阐释。吴敏文(2016)认为“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史俊(2016)认为工匠精神的第一要旨为劳动神圣,其又一要旨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心无旁骛、执着专注、孜孜以求的精神理念;焦胜军,张君第(2016)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其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刘志彪(2016)认为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覆盖制造(生产)到服务(产品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对产品注重细节的勾画,通过精雕细琢追求产品的完美性,且这种极致的生产经营理念,不惜花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产品质量严谨苛刻,反复改进产品,不懈的追求最优品质的行为。

虽然学界对工匠精神内涵范畴的理解各抒己见,看似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属性有着同质化的认知。绝大多数学者认可“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统一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那么“工匠精神”也就表现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释义。既然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的体现,则其总要遵循一定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心理学家本耐和德莱福斯等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未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劳耐尔发现和确认了各发展阶段对应的知识形态和职业态度,并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初学者(含高级初学者)并初步建立职业认同感,完成从职业选择向职业工作世界的过度;第二层次:有能力者并开始建立职业责任感,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运作、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与劳动组织间的关系、获取初步的工作经验;第三层次:熟练者(初步的专业人员)并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任务(如故障诊断)并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层次:专家并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完成结果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并发展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即培养“实践专家”。结合与职业素养汲取规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心理学认知的实践范畴理论,工匠精神教育应更为细化的划分为五个职业态度层次:即由最初的职业认同感,逐渐过渡到职业归属感、职业获得感、职业责任感,最终升华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感。正如江户时代日本匠人所养成的工匠文化氛围,对于他们而言,工作做得好坏,和他们的人格荣辱直接相联结,将自身职业责任感和发展感与人生价值结合起来。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认真,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

三、结语

反观我国匠人从业的现状,由个体匠人到企业匠人普遍缺乏工匠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带来的数量导向性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及时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另一面质量性导向作用并没得到有效发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时期,人力资源由粗放属性向品质属性转变已是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对劳动力工匠精神培养提出要求。技能人力工匠精神的匮乏表面上看来是缺少工匠制度保障,然其背后隐藏的却是工匠制度缺失掩盖下的工匠文化隐失,这才是导致社会层面缺失“工匠精神”深层原因。所以说,支撑工匠精神培育的工匠文化沃土,才是当今社会真正缺乏和必须重构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科旭.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01):87-90.

[2]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4):70-74+87.

[3]刘志彪.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J].青年记者,2016,(16):9-10.

基金项目:2020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2020SJA229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