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积极推进新时期大运河(徐州段)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时间:2024-08-31

仇文华

摘要: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承担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生态保护、展示教育等多元使命,大运河徐州段文化遗产众多,积极推进大运河的有效保护、传承、利用对促进徐州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运河徐州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中国大运河延续2500多年,承载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契合群众需求。徐州深承运河恩泽,积淀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凝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保护好、利用好弥足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让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继续为徐州的经济繁荣发挥重要作用,是徐州始终坚持的工作实践。

一、抓住新时期的历史机遇

中国大运河北至北京、南抵杭州、东达宁波、西到洛阳,流经6个省、2个直辖市共35座城市,主线总长3200千米,流经市域面积31万多平方千米。大运河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相交汇,串联起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连接了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大运河(徐州段)北起微山湖南段蔺家坝,南至新沂窑湾的二湾,自北由沛县向南流经铜山县、贾汪区、邳州市、睢宁县、新沂市,连接的主要湖泊、河道有骆马湖、微山湖,中运河、不牢河、房亭河、徐洪河等,全长210公里,流域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两侧5公里涉及徐州市沛县、邳州、新沂3个县(市)和铜山、贾汪、鼓楼3个区,共20个镇,人口近130万。

2019年2月,中央制定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0年11月,***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再次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准确理解运河文化,积极推进运河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二、深入挖掘大运河(徐州段)文化内涵

大运河徐州段沿线文化遗产众多,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位于徐州市区的汉楚王墓群、户部山古建筑,位于新沂的花厅遗址,位于邳州的大墩子遗址、梁王城遗址、刘林遗址。而大运河徐州段(水利设施遗址)本身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体而言,运河两岸主要包括中运河(泇河)、老不牢河邳州段、荆山桥、下邳故城遗址、徐州乾隆行宫、湖陵城遗址、广运仓遗址、彭城路一号明代州署遗址、“淮海第一关”摩崖题刻、黄楼、五省通衢牌坊、沽头城遗址、秦汉泗水郡汤沐邑城等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剪纸、彩扎(邳州纸塑狮子头)、徐州香包、新沂蓑衣编织技艺、风筝制作技艺(徐州风筝)、蓝印花印染技艺(邳州蓝印花布)、邳州蒲扇编制技艺、新沂窑湾甜油、邳州跑竹马、新沂七巧灯、邳州舞狮、丰县糖人贡、薛桥草编、邳州绣花鞋、铜山石刻、邳州玉雕、徐州玉雕、沛县汉宴十大碗食俗、徐州伏羊食俗、云龙山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保留了淮海战役碾庄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淮海战役纪念建筑群、王杰烈士墓、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前委指挥部和第三野战军成立旧址、徐州韩桥煤矿旧址、徐州权台煤矿旧址等大量与大运河存在重要关联的聚落遗产、工业遗产、革命文物遗产资源。

深入挖掘大运河徐州段的文化内涵,有效保护大运河徐州段遗产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根据遗产类别首先要逐步建立适应大运河徐州段特点的保护管理体制,由文物、水利、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和沿线的县(市)区协调推进,共同开展大运河保护工作;然后系统实施大运河徐州段遗产保护工程。做好现有文化遗产的归类、总结、保护和利用。尤其是户部山街区和新沂窑湾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严格按照古建维修的原则和程序,做好历史建筑维修、保护,确保原真性;此外,建立完善的大运河徐州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和档案中心,运用数字技术、视频实时监控等手段对大运河徐州段遗产监测点,进行不间断监测,使大运河徐州段遗产的保护管理更加科学、及时、有效。

三、构建运河城市人水共生的长效机制

大运河流域众多文物古迹使大运河形成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一批运河文化景点,无不镌刻着大运河的印痕,数以万计、仍保持着鲜活面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大运河的无穷文化魅力。这些丰富的运河文化,不仅是开发运河旅游的无穷宝库,更是激励人们传承运河文化、推动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动力之源。徐州市在优化水文生态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发徐州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运河旅游业,让运河文化助推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徐州人民的共识。

一是以文旅融合为契机,让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围绕大运河主题,形成运河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带,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徐州运河旅游业发展规划。依托运河文化资源,推进旅游项目开发,打造运河观光、休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文化内涵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沿河风貌独特的运河文化旅游帶,带动徐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精心打造运河旅游景点。重点建设四大景区:依托微山湖的湖光山色和湖西省级湿地保护区,精心打造鱼乡风情旅游景区,建设生态旅游度假村;挖掘故黄河风光带、户部山户部分司遗址、奎山广运仓遗址、吕梁山运河遗址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运河梦华旅游景区;抓住中运河水面宽阔、风光宜人、古文化遗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特点,精心打造运河风情旅游景区;按照“一山一湖一古镇”的发展思路,将马陵山自然风光带、骆马湖水上风景区和窑湾古镇明清文化遗址配套开发,精心打造集运河文化、山水风景、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运河旅游“金三角”。

三是优化运河文化旅游线路。依据亲水理念,发挥新旧运河水上交通的优势,开拓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水、桥、岛、堤意趣横生的风光画廊,让游客在欣赏运河沿河风光、体验运河水上风情的同时,感受运河黄金水道的魅力。同时注意以运河旅游景点为主体,按照区域和资源形态的组合,规划设计水陆交替的旅游线路,将运河沿线的其他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与楚汉文化游、战争文化游、山水景观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娱乐游交相辉映的新格局。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古往今来,运河始终承载着互联互通、拉近时空、共享资源的美好期待,人员、商品、文化、信息的流动拆除了地域的藩篱,拉近了人心的距离,为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大运河徐州段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传承、保护对实现文化振兴意义重大,挖掘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保护和传承能力,必将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庆余.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20,(005).

[2]吴欣.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范周,言唱.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20,(2).

[4]宋新潮.推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创新性发展[N],中国文物报,2020-09-29,(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