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的案例研究

时间:2024-08-31

肖慧昕

摘要:在新课标指导下,中学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但是语言作为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它必须兼顾各项教学活动,并发挥着让学

生思维动起来、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等作用。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科学性、严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上。若能同时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两大要求,真正实现“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那将是教学语言艺术表现上的新发展。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W老师在其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课堂语言的灵活使用,探究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两大要求,创建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语言艺术、科学性、趣味性、思维序

[正文]

背景信息: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想要“交流与互动”并不是单纯的实现教师向学生的单向讲解,而是有来有往的双向表达。教师要通过自我加工使用教学语言将教材中的科学知识、科学信息以及科学规律传递给学生。自我加工的过程就是实现教学语言艺术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素接受者,更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可接受性,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参与感。而参与感需要教师通过各方面的引导和鼓励,而让语言具有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方式。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学语言是教师思想与内化知识的直接体现,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必要媒体和载体,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语言的描述和表达方面的逻辑性严谨性,直接关乎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在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则关系到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程度,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认为,“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所以说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知识的科学性,运用一定的技巧,在最大程度上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学教师来讲,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节奏性、情感性、灵活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等、只是机械地把教材中的书面语言直接搬到幻灯片上来讲述,同样会使学生产生“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

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教师需要通过准确地语言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的客观规律和生命现象,尽可能地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化。这就要求教师深刻挖掘教材内容的本质,灵活运用多种语言表达的方式,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形式使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知识具有生活化、口语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新表现。

根据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的了解,可知学生对于风趣的语言表达,人物事迹的故事、身边的生活经验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唤起学生对于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感。所以教师可以在对生物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表述不清、模棱两可、有歧义,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连贯性、故事性、趣味性。适当的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知识化繁为简,有利于学生的进行快速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W老师是Y中学的一线教师,有10年以上的中学生物教学经历,曾获得区里、市里以及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是教学技能大比武第一名。是一位经验丰富、善于思考、乐于将新的课程理念融入到一线教学的新时代青

年教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选自鲁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解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这一节重点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二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通过前者“温度对金鱼的流动速度的影响”这一探究活动,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后者主要是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常见实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案例正文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针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思路的确定

由于本节课作为学生认识探究实验步骤的第一节课,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具体实验步骤认知不清,需要与学生讲解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然后再进行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探究“温度对金鱼的流动速度的影响”这一实验。从而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W老师讲课时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科学史、科学家事例,所以本案例中新课导入环节,主要通过语言讲述学生日常经验中常见的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依赖程度来表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引入新课。在新课讲授环节,首先以一则“鱼类生存与温度这一影响因素”的新闻进行过渡,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对鱼类的影响”。但是学生对于探究实验认识不足,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对于探究实验一般步骤的求知欲望。W教师在讲述探究实验六步骤的时候,穿插融入“弗萊明是在培养这些葡萄球菌形成的菌落”的实验探究故事,帮助学生一步步的了解探究实验的六步骤。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初步认知:环境会影响生物

教师W:小丑鱼生活在大海里,海葵是它最好的朋友,帝企鹅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热带地区生长的火龙果才好吃呢,而我们只能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才能发现苔藓类植物,可见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

教师W:鱼儿是离不开水的,花儿也离不开太阳,环境的改变都会对生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新课讲授】

1.新闻故事过渡,引发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师W: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2015年4月16号广东惠州,92亩鱼塘一夜之间死了20万斤鱼,可把渔民给心疼坏了,据渔业专家介绍,可能是由于近期的温度巨变造成的池塘底部和表层温差较大,鱼类无法适应而导致的死亡。

教师W:但是,专家得出结论也是猜测,并没有真凭实据,老师要问咱们同学,温度真的会对鱼的生活产生影响吗?

学生:会。

教师W:正确吗?怎么拿出一个证据?向老师证明温度真的会对鱼的生活产生影响?怎么办?

学生:做实验。

教师W:做实验,做实验也是我们在今后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不知道结果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叫什么?

学生:探究实验。

2.科学家故事为引,讲解探究实验的具体步骤。

教师W:那探究实验怎么做,怎么设计呢,想不想知道?

学生:想。

教师W:好同学们,不着急,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青霉素是一种具有强效杀菌作用的药物,他的发现结束了传染病几乎不可能治疗这个时代,而他,弗莱明,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他是怎么发现的呢?

教师W: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弗莱明是在培养这些葡萄球菌形成的菌落,他就想要得到葡萄球菌,而由于操作失误,从窗外飘来了一枚青霉菌,这是青霉菌不断繁殖形成的菌落。当弗莱明发现这的时候啊,懊恼不已,意味着自己的努力白费了,培养的葡萄球菌被污染了,但是弗莱明,是个特别善于观察的人,你猜他发现了什么?学生A。

学生A:青霉周边没有葡萄球菌。

教师W:嗯,对,青霉的旁边没有葡萄球菌。

教师W:但是弗莱明并没有忽视这个现象,他进一步来思考,他为什么在青霉菌的周边没有葡萄球菌呢?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开启了用青霉产生的物质来治疗疾病的新时代,这也是咱们探究的第一步,叫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弗莱明不断思考,根据他的经验,他来推测,有可能是因为青霉会产生一种物质,来杀死或抑制他周围的葡萄球菌。像弗莱明这样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这叫作出假设。他既然已经做出这个假设了,那么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可以动手试试?当然了,在动手之前,想好了我一会儿要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我们的制定计划。弗莱明计划是这样的,提取青霉菌的培养液加入到葡萄球菌中,观察葡萄球菌是否死亡,如果死亡说明我的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死亡,说明我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假设不成立怎么办?

师生一起:重新对这个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W:对,对这个问题提出另外一个假设。下一步就可以。

师生一起:实施计划。

教师W:下一步,弗莱明就将青霉菌培养液滴入到葡萄球菌中,发现葡萄球菌全部死亡了,稀释几倍之后再次加入葡萄球菌后葡萄球菌还是死亡了,他的假设是?

学生:正确的。

教師W:正确的。所以弗莱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青霉能够产生一种能够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后来,弗莱明把这种物质起名叫?

学生:青霉素。

教师W:弗莱明是一个特别善于分享的人,他把自己的发现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杂志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其实啊,这就是我们探究实验,不可或缺的一步,表达和交流。听完老师的故事,你们知道探究实验一般分为哪几步吗?学生B。

学生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探究实验】学生进行“温度对金鱼的生活影响”的探究实验略……

“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的具体语言艺术的表现

一、语言技巧是在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的基础。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像磁

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听课上面。

同时,现代教学论的一个趋向就是探讨如何把苦学变为乐学,这就要

求教师善于在其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语言所能使用的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等多种语言技巧,给学生带来的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的语言效果,为学生创造出图画般的语言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的从中深刻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所以说,语言技巧是在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的基础。

二、叙述式语言是在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的手段。

叙述式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科学文化知识内容向学生做较客观的陈述介绍的语言。它要把人物的活动、经历,事情的发生、发展或事理的变化过程具体表达出来,使学生获得脉络清楚、系统完整的有关知识或事实。它可以分为纵式叙述、横式叙述和交叉式叙述。

常见的教师对于科学家故事、科学史故事、以及一些新闻的描述都属于叙述式语言。教师使用叙述式语言,能够有效的梳理某些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性,对于生物学中一些生物规律的发现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讲解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教师W在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时,在探究实验六步骤的时候,穿插融入“弗莱明是在培养这些葡萄球菌形成的菌落”的实验探究故事,帮助学生一步步的了解探究实验的六步骤。所以说,一般教师在使用叙述式语言时,能够将科学知识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讲解出来,符合学生认识事理的习惯,充分体现了语言在逻辑上的科学性。同时但多数教师在使用叙述式语言时,多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这样可以在导入环节造成悬念、激发兴趣、引人入胜;也可以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上承前启后;也可以在总结某些发现时突出结果。由此可见,叙述式语言在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语言艺术科学性的同时,融入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科学家故事、科学史故事、以及一些新闻,实现了在教学语言艺术中“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结语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时,教学语言是强有力的手段基础。而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必须规范、准确、全面、完整、且没有语言上的逻辑性错误,这是教师传授科学知识的必备的科学性。离开科学性这一前提,就容易出现知识上的错误或引起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理解上的歧义,造成失误甚至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生物是讲授生命客观规律的科学,不容许出现与科学性相违背的语言表述。而教学不是单纯刻板的把科学知识通过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还需教师独特语言加工,让课堂有趣且生动。

本研究中,就列举了教师W具有个人风格的语言艺术案例,试图发掘教师W在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的语言技巧。研究发现教师W善于运用叙述式语言讲解科学史故事、科学家故事、新闻的同时,将学生应会知识融入进去,真正实现在科学性讲解知识的同时,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教师W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把学生较难理解的新概念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类比等一系列的语言技巧灵活展现,真正的化繁为简。让学生学而不累、教师寓教于乐,贴近生活。

所以,在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能够让课堂活跃起来,學生不会再感到枯燥和乏味在,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教师教学艺术上的创造。因此,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修养,尝试将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张涛.我国教学艺术研究70年:进展、问题与前瞻[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2(02):46-62.

[2]孙传宏.“理论—实践”教学艺术体系的建构——李如密《教学艺术论》评价[J].教育改革,1996(03):65-66.

[3]毛硕.初中生物学教学的语言艺术[J].生物学教学,2019,44(03):25-27.

[4]李淑珍.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8):208.

[5]XiangYi.Negotiatingprofessionalidentitiesinteachinglanguageabroad:aninquiryofsixnativeChineseteachersinBritain[J].TheLanguageLearningJournal,2021,49(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