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洪海
大家常说先睹为快,其实这个“先”无非是尽早看到出版物而已。虽说目前网络流行,未必需要油墨纸张,但是要读到新作,总需作者公开之后。愚也有缘,彭树堂先生将自己长篇回忆录《痕留岁月》初稿赐阅,让愚成为仅次于责任编辑的一位学习者。何幸哉!
愚与彭先生相识20多年,对这位集军人气质、学者思维、行者本色、诗人情怀于一身的民营科技理论家倾慕久矣,蒙先生不弃,频频交往,受益多多。然要了解一个人的深层次精神世界,确实不那么容易。高头讲堂未必直抒胸臆,大块文章亦可掺糠施水,觥筹交错难免浮言孟浪。要研究一个人的内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的日记。日记是一个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现实自己与想象自己的调试,是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体交互”。先生基于自己60年日记整理的回忆录,展现的是一个人,从蹒跚学步到古稀的心路历程。先生的经历虽不敢说波澜壮阔,但也似是海天茫茫,抑或碧波中的一青石。大时代里一位普通人,凭着自己每天的灯下沉思,用祖宗创造的“一横长城、一竖铿锵、一撇鹊桥、一捺蝶双、一点茉莉、一勾江南”绘写出60年的“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60年,那一笔笔写出的一页页一册册一摞摞各种各样具有时代特征的幸运的纸啊,承载起那一代人的命运与追求。我们常说著作等身,这是对一个文字工作者的高度赞誉,其实更难得的则是著作等心。我曾经表面开玩笑其实是讲真话地对先生说过,您最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就是这60年的日记。研究改革开放、研究民营科技企业,这厚厚的日记不啻对诸多青年才俊以启迪。
先生的回忆录《痕留岁月》正是对60年日记的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纪事提要、纂言钩玄,将学业线、职业线、事业线经之纬之,将亲情、友情、爱情酿之醇之,将对生命、性命、使命的思考深之远之,风骨独具,文彩纷呈,水银泻地,娓娓道来。读者各有各的眼光,各有各的取向,对于我来说,特别对其中日常生活的叙述与回味多次击案叫绝。
无论你官多大、业多广、名多响,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朴实的似乎没有任何光泽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国的读书人似乎自古多有通病,那就是过于看重高大上的功业,用现下时髦的“诗与远方”掩饰自己的眼高手低,“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中国读书人自豪的标配。先生在同齡人属德智双佼,然从不懈怠,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矣;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劳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勇矣;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化为文章,魂闳其中词肆其外,美矣。
可是先生的日常生活却颇为蹇塞,无论是父母亡故还是爱妻病笃乃至自己的种种波折,最可贵的是先生处困不惊,坦然面对,总是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靠的是什么呢?其实,我从中读出的就是一种总是与草根连在一起的“皮实”,一股像未受污染的山间溪流一样的纯净。应该说先生见过的大场面是一般人无法相比的,可是读者从《痕留岁月》体验到的处处都是平民心态,即使讲到大阵仗,也是冷静观察、透彻分析,毫无借此喧染之意。
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规劝其父不要称帝的七律诗的颈联云“驹隙存身争一瞬,蛩声向晚欲三更”,我反用其意,人生如白驹过隙,这是俗见,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空来看,一瞬即永恒也。正是我们普通人所谓的驹隙岁月让先生“痕留”,这是历史之痕,这是天地之痕。雨雪阴晴,对于通透的先生,皆如春风耳!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亦诚乐之!
(责任编辑 李雨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