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共享单车模式再辩

时间:2024-04-24

庄双博

2017年末,红透半边天的共享单车再次受到人们的质疑,平台跑路押金难退、停放混乱影响交通、维护不善僵尸车遍地……一系列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2018年1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关于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因无偿付能力不能及时退还押金的消费投诉位居去年消费者投诉热点首位。

据报道,2017年三季度以来,全国各地消协组织有关共享单车的投诉骤增,被投诉方主要是酷骑单车、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最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小蓝单车平台毫无征兆的退出。小蓝单车自创办以来屡受消费者好评,其骑行舒适度一直以来被人广为称赞。彼时小蓝单车被称为排在摩拜单车和ofo单车的第三大共享单车平台。其突然宣布因资金链断裂停止运营,使得大量的消费者押金无法退还,一时间引起大量消费者怨声载道。虽然今年初滴滴出行宣布小蓝单车的押金可以等价兑换成滴滴平台的单车券和打车券,但是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甚至有“共享经济已死”的声音频频发出。

产能过剩还是保有量过剩

有学者指出,共享单车并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不能因为共享单车的一时失利就全盘否定共享经济。美国公共租车的鼻祖罗宾·蔡斯总结自己从事共享经济的经验,把共享经济归结为三要素,即开放产能过剩、创建共享平台以及实现人人参与。共享单车虽然实现了后两个要素——创建共享平台和实现人人参与,但是开放产能过剩这一要素并没有任何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开放产能过剩中的这个产能过剩并不是国内一般意义上的产能过剩。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世清曾对产能过剩如此表述:产能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产能过剩是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的能力。所以產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即使产品不过剩的情况下,产能也有可能过剩。

反观各类共享单车,并不是已经处在使用的状态,而是由共享单车运营商从自行车生产商购得的全新的自行车

而共享经济的三要素之首的原本含义更贴近于产品过剩,更确切地说是更贴近于保有量过剩,即已经处在使用状态的产品过剩。而反观各类共享单车,并不是已经处在使用的状态,而是由共享单车运营商从自行车生产商购得的全新的自行车。

根据工信部2017年6月8日公布的“2017年1-4月自行车制造行业运行情况”,两轮脚踏自行车累计完成产量1979.5万辆,累计同比增长23.5%;其中4月份当月完成产量639.2万辆,同比增长38.4%。网信盾互联网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梁长玉认为,共享单车运营商集体发力,给自行车制造商提供了庞大订单。虽然近期没有最新数据披露,但根据腾讯科技的报道,摩拜单车、ofo两家巨头在2017年投放总量接近2000万辆(2017年3月预测),产能则可以达到3000万辆(2017年3月预测)。这一数据虽然有一定预测性误差,但至少千万级的数量级是会有的。

另一方面,根据共享单车停放现状,基本所有的停放地点都处在露天状态。一般家庭自有单车都停放在可以遮风挡雨的停车棚里,加之由于不是自己的资产,共享单车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珍惜和爱护,甚至频频出现扔车入河、肆意拆毁共享单车的现象发生。由此可推知共享单车的使用寿命肯定远远低于家庭自有单车使用寿命。基于此现状和出于对消费者安全考虑,2017年9月19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共享单车新政配套文件,明确了共享自行车一般投放使用3年应更新或报废。而在此之前,上海也发布类似规定,明确3年报废。

共享单车的大量生产和快速报废迭代或许使得共享单车的使用价值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从这一方面看,共享单车不但没有实现共享经济增加产品使用率、节能减排的效果甚至反而是在加速资源的浪费。

目前的刚需或是伪刚需

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初曾被消费者和媒体大肆赞扬,在使用方便程度看共享单车确实为最后一公里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市政设置的分时租赁单车囿于申请流程的不便捷和固定地点取用停放限制了消费者使用欲望;地铁口的黑摩的在合法性、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很大弊端;自用自行车路边长时间停放又有被盗风险,使日常出行者对于自行购买自行车望而却步。

共享单车的大量生产和快速报废迭代使得共享单车的使用价值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关于共享单车是否为一个能赚钱的买卖,ofo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ofo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一辆自行车200块钱,在校园里每骑一次5角钱,每天能骑10次,就收了5元钱,200元钱成本可能40天就赚回来了。”

而理论和实际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7年12月共享单车App的运营报告,ofo小黄车和摩拜的日均使用频次分别为1.63次和1.49次。当然,这是冬天的数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7月共享单车的日均使用频次为3.125次。直至现在,尚未有一家单车企业宣布盈利,也就是说,这种考虑租金回本的商业模型还从未被得到验证。而这些都是在共享单车实行各种优惠促销活动的情况下得出的数据,也就是说,或者在优惠活动过后这一数据或会更低。

共享单车的出现似乎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难题,表面上也得到了忠实的拥趸。但是经过《中国民商》记者街头随机访问,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表示如果共享单车平台不再推行各种优惠活动,而是按照原价格进行分时租赁时会考虑停止使用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中低等收入人群,对于出行成本的考虑相对敏感。基于当前共享单车使用费用考虑,基本均为1元每小时,被滴滴出行收入囊中的小蓝单车也从之前的0.5元每小时上升为1元每小时,按照工作日上下班两次使用频率,每年工作日为365天减去52个双休(104天)减去11天的法定假日,即365-104-11=250天,每年使用共享单车费用为1元×2次×250天=500元。一年使用共享单车的费用完全可覆盖1-2辆自行车成本。对于对自行车使用真正刚需人群来说,买一辆自行车或许是更为划算的出行方式。

由此看来,共享单车平台一旦形成寡头或者几个平台达成协议不再烧钱搞恶性竞争,其高昂的购买单车成本和维护成本必然导致两种现象:一者停止补贴或者降低补贴力度和补贴频率,二者继续融资或者宣布退出寻求有实力平台接手。不管选择哪种方案,最终还是要把成本和利润来源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共享单车的使用除了民众的日常上下班需求还有另外一部分临时性使用。在旅游类城市中,大量的外来旅游者由于希望通过骑行的方式来深度了解这个城市。共享单车解决了这类人群在异乡没有单车可骑的问题,但考虑到假期固定、景点相对集中等问题,共享单车在这种情境下的使用率对于庞大的铺货成本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或许有部分城市的部分地区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放大到整个市场必然无法满足其成本覆盖。

资本造就寡头

在共享单车这一领域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优质的产品品质不一定能获得市场竞争成功。在一般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口碑往往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但这一看似再也正常不过的“定律”在共享单车领域被完全颠覆。

如何获取收益以覆盖成本支出将是共享单车平台要考虑的下一个问题

2017年11月16日晚,小蓝单车也是野兽骑行的创始人李剛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一封声明中指出:“再好骑的产品,在缺少了多元化资本支持和良好的财务规划能力时,都显得无力。”“当时我预计一线城市会限制投放、发牌照,因此全力打一线城市,而后得到更大资本加持后,渗透入二三线城市。半年时间,累计投放了60万台车,最高时每日300余万订单,2000万注册用户。”李刚坦言,“只是没想到政府的限制投放比预期要晚,致使前两家投放了大批车辆,比例远远超过小蓝单车。”

比小蓝单车更早发现这一问题的摩拜单车也是靠及时转型才得以和ofo一起站在共享单车领域的最顶端。早期的时候,摩拜单车注重骑行体验,耗费重金造车,成本甚至比ofo高出10倍以上。但摩拜Lite版的投放,宣告了摩拜“体验优先”初衷的放弃。当大量的意欲分一杯羹者进入共享单车领域,骑行体验优劣已经不再是消费者首要选择,再好骑的车也要建立在有车可骑的前提下。当“漫山遍野”的小橙车和小黄车把骑行体验上佳的小蓝车团团围住,消费者不会费力挪开周围的单车而去选择小蓝车。资本有能力花费高额成本造1辆好车,也有理由花费等量甚至更少的成本造出10辆不太好的单车,“围剿”掉“好车”——这或许是通向成功的另一条捷径。

对市场反应敏感度较高的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发现苗头不对时就及时选择退出,悟空单车成为第一批主动选择退出的共享单车平台。如今雷厚义开始重操旧业,继续做现金贷业务。2017年1月份决定进入共享单车行业时,他计算了租车收入,认为毛利率在六成以上,并选择了单车企业还未涉足的重庆,拿出了自有的数百万元拼杀。不过,他错估了共享单车顶端企业的扩张速度。仅仅在他投产的20天后,重庆大学城就出现了ofo的身影,“时间窗口只有20天,当时我就意识到他们拿钱的速度太快了,这些投资者都乱搞。拿钱快,铺车快,就像打仗,当时我就感觉不对。” 雷厚义曾向各大投资机构投了上百份的投资计划书,基本上都石沉大海。复盘整个项目时,他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资本玩法下,共享单车租车盈利模式短期很难盈利,中小企业根本玩不起。对此,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小鸣单车前CEO陈宇莹:“整个市场太过于迅速地想要实现什么东西,结果就导致了最后有点像伤仲永的结局。”这家单车企业曾创下在一个月内连续获得三笔融资的纪录,最后仍苦于资金而濒临倒闭。“没什么好复盘的,这就是一场资本大战。” 陈宇莹说。

而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只倾向于投资领域内头部企业,然后期盼尽快地分出胜负获得收益。正如多年从事投融资业务的从业者所言:“对于出现问题着急用钱的企业很难再融到资,这就是恶性循环,情况越不好的越融不到钱,越融不到钱情况就越不好。”

资本的力量在共享单车的发展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资本集中在行业顶端的企业,后来者多少都会挪用押金,当租金免费时,水池子就干了。”陈宇莹去年10月辞去小鸣单车CEO的职务,理由是“整个行业处于一种大问题之中,凭我一己之力很难挽回”。其实资本的力量早在租车大战、外卖大战等很多O2O领域就已展示其重要性,烧钱博得市场占有率方能取胜似乎成为互联网新兴行业的必胜绝招。但资本的介入对新兴产业其实是利弊各半,资本一方面使得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发展,另一方面又制造了领域内寡头企业,使欲进入此领域的难度提高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降低了市场自由竞争度。

对于资本对于新兴行业发展的利弊有人曾提出:“它(资本)所要考虑,所要做的不是盈利,不是为用户提供价值,而是残忍杀戮竞技场上其他所有同类,以换取迷幻的欢呼与泡沫一样的估值……资本会摧毁的不仅是寡头企业的竞争者,而是摧毁创新创业者的激情和动力,摧毁整个世界。”这一说法或有其道理,但危言耸听的味道却有些欲盖弥彰。任何一个行业中一旦出现了垄断,哪怕是凭借讨巧的手段没有得到反垄断法的制裁,也终将会被消费者所摒弃,之后马上会有新的颠覆者出现并同样凭借资本的力量推翻原有寡头企业的垄断,哪怕这些资本是在用自己的右手去砍掉自己的左手,只要有利益资本方也绝对不会皱一丝眉头,这也正是资本不含感情的逐利性的优势所在。

共享单车盈利前景尚不明朗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可以和高铁、扫码支付和网购并列称为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可以说被社会寄予厚望,而这一领域的前景或许并没有像其他三个“新四大发明”一样明朗。

随着领域内竞争进入尾声,领域内寡头企业逐渐形成,摩拜单车和ofo单车两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0%,烧钱大战已经逐渐停止。两家企业的免费骑行促销早已停止,后来两家企业又不约而同地实行了一段时间月卡制度。现在ofo单车月卡已经无法从平台购买,摩拜单车的月卡虽然还可以买,但价格已经有明显提升。如同上文所提到,当共享單车开始恢复正常收费,选择骑行共享单车日常出行的消费者数量必将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

随着因为之前共享单车平台跑路消费者押金无法提现的问题频发,押金制度也开始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押金监管必然会逐渐加强,对此有平台提出免押金制度。如此一来,对于共享单车平台依靠押金获利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租金获利困难,押金获利更艰难,能不能依靠广告费盈利?2010年,方舟、贝科蓝图单车已经想到了这种盈利模式——户外广告需要城管部门审批,但是直至倒闭都未必得到审批。另外,目前这么多的共享单车品牌,仅有小蓝一家曾经表示打算尝试广告费盈利,可惜还未投入带广告版的小蓝单车就宣告破产。除小蓝单车之外的其他共享单车平台为何不做尝试?是审批困难还是担心影响消费者体验造成市场占有率下滑,亦或是更深度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广告盈利的模式暂时行不通。

即便共享单车盈利模式依然模糊不清,但仍有资本在不断加注。一位接近摩拜的投资人士透露,摩拜已经完成新一轮10亿美元量级的融资,具体消息可能在年后公布。哈罗单车在完成总额达5亿美元的D轮融资后,最近也传出已经完成了10亿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

也许,资本根本就不在意是否能够实现盈利,而是看中它的流量入口。艾瑞咨询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ofo日均总使用次数超过了2500万,摩拜的日均总使用次数有1630万。而垄断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滴滴出行不过千万单。由此看来共享单车似乎从来都不是一门生意,而更像是被看好的流量捕手。

“在一些投资人眼中,单车这个高频的线下支付场景是不可以独立生存的。”一位行业内部人士表示,“它必须依附于主流的平台之下,作为一个二级平台存在。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生存下来,至少在目前看来不是那么成立。”

该人士解释:“因为现有的共享单车都是不挣钱的,短期内盈利不可期,独立生存没有造血功能,它是不可持续的。”

易观分析师赵香的看法与此一致:“单车的盈利难决定了它必须有一个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用户的高频使用或许会使这一行业多一些赚钱的可能,但这也要建立在免费使用单车或使用成本极低从而导致用户高频率使用的情形下。打开摩拜单车App,成就馆(摩拜App积分商城)卖着口罩、车模、钥匙扣,挂着网易、中粮我买网等优惠券广告。优拜单车创始人余熠也将共享单车企业定位为互联网企业,而不仅仅是单车企业,“互联网流量费很贵,电商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获取用户可能要花很多钱,几十元钱或者几百元钱。可以寻找一些比较契合的合作方,把用户引导到其他平台。比如我骑单车到大卖场,中午过来的,估计你是过来吃饭,我可以推荐一些附近的餐馆,这种合作比较有效。”

如何获取收益以覆盖成本支出将是共享单车平台要考虑的下一个问题。互联网专家王越认为,共享单车会朝着免押金、纯信用,甚至是纯免费的发展路径逐渐演进,“经过一两年的淘汰或者被收购、整合,步入了整个行业的下一个阶段:精耕细作,做好内部的整合、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提升,探索兑现方式。”

租金、广告、流量、零售、大数据……共享单车未来可能会叠加更多的收益窗口,但这一切必须以能够继续生存作为前提。有报道称,摩拜单车和ofo新一轮的融资又要开始了,盈利无期、资本无情。在可预期的日子里,生存之战或仍会持续。在2018年不断的竞争中,综合多个盈利模式的共享单车或会突破迷雾闯出一条光明大道。

(责任编辑 李秀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