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萍珠
摘要:为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标防灾减灾总要求与气象职能作用,中国气象局提出到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并明确在2022年实现全覆盖。高陵区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有一定的建设基础,自2011年以来,先后开展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三农”专项、乡村振兴专项试点区(县)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实现基本覆盖,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高陵区;气象防灾减灾;標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情况
(一)摸清了“一本账”,做到心中有数。一是通过广泛收集、科学分类、系统整理基层防灾减灾数据,为辖区内的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重点防御单位、防灾减灾救灾设施、救灾人员等数据建立“一本账”,努力做到情况清、底数明,为深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奠定基础。二是建立防灾减灾数据集并定期进行补充完善,并按照《2020年陕西省气象防灾减灾数据格式标准》将更新完善后的气象灾害数据、气象灾害风险数据、防灾减灾救灾设施数据等20多种防灾减灾数据上传至陕西省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平台。
(二)绘制了“一张图”,构建智慧体系。一是与区水利、国土、住建等部门共享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基础数据,共绘高陵区气象防灾减灾“一张图”。包含了本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地质灾害点、内涝隐患点分布图、设施农业重点防护区(雷电防护区、大风防护区)、气象服务设施分布图(辖区内国家自动气象站、区域监测站、雷达站、气象预警大喇叭、气象预警显示屏、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气象信息员等)、地形地貌图等。二是集约了河流水系,并明确标注了区域内易燃易爆重点企业,强调了汛期防汛重点部位,形成了气象灾害易损区分布图,并采用高精度的分辨率,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与评估的精准度,精细把握我区气象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重点承灾体受灾的高风险区,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一张图”将基本地理信息、气象监测站信息、地质灾害隐患点、人员密集场所、工农业产区等信息囊括其中,极大提升了气象灾害预警的针对性和服务的精准度。
(三)织就了“一张网”,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是开展NIFS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系统与陕西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接,通过NIFS系统制作发布预警信息实现省突、国突、12379短信同步发送。二是在西安市区县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开通文件发送权限,将预报预警信息等发送至相关部门、街办、气象工作站,确保了责任落实到位。三是通过区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气象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传递至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建立了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一张网”,通过多种发布渠道,基本实现“一键式”靶向发布,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建设了“一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在高陵区综合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增加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模块,使平台具有数据综合显示分析、超阈值自动报警、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产品制作、预警服务信息发布、系统自动留痕、预警设施监控、服务信息监控等功能。同时确保气象预警服务信息接收与传播、气象灾情的收集渠道畅通,形成预警信息发布与反馈的闭合回路。
(五)用好了“一把尺”,夯实责任落实。通过出台《高陵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规范》《高陵区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叫应”制度》《高陵区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高陵区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留痕管理制度》《高陵区气象防灾减灾监控和考核制度》《高陵区气象灾害分级防御服务规范》等气象防灾减灾职责配套制度,确保“叫应”制度覆盖区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对于暴雨(雪)、大风、高温建立分级叫应制度,设置叫应对象、关联监测站、叫应因素和阈值,对临近泾渭河的村组的气象灾害划分早期监视区、临界警戒区、重点责任区。
(六)筹建了“一队伍”,发挥岗位优势。组建成一支包含气象信息员、气象协理员、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单位负责人在内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年初对人员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并每月进行维护。2020年明确气象灾害责任人143人(包括地质灾害联络员34人,部门联络员109人), 涉及单位20多个,中小学校91个,重点医院3个,旅游景区2个,其他重点单位28个,同时明确街办气象灾害防御网格责任人由各街办分管气象工作的领导担任。通过建立、壮大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队伍,责任配置到人,使预警信息真正做到了发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存在问题
多年来,高陵区虽然以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体系”为切入点,气象服务能力有所提升,取得一定社会成效,但是随着地方社会经济产业调整,气象趋利避害作用还未得到了充分发挥,当前仍存在供给质量不高、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无法充分满足等短板,亟需转型升级,持续以“六个一”标准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构建适应发展需求的现代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
三、工作建议
(一)健全完善区域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服务体系。依托3站2雷达(西安多普勒雷达、十四全运会相控阵雷达、西安大气探测站、西安国家基本观测站、高陵国家一般观测站)的多维度监测体系,通过与省科研所、市气象台、农林部门统筹合作,与渭河上游、渭北区县区县气象局联动,举办科技论坛、学术报告等活动,健全气象服务专家联盟组织体系,将组织队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融合,发挥高陵区综合气象防灾减灾平台作用。
(二)推进气象服务与新型产业的融合应用。开展研究型业务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建立融合新型产业的气象智能观测、试验、科普基地。加强实景观测、雷达监测、环境气象监测等智能化观测网络建设。加强智能网格预报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中的应用,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科普水平。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现代化气象服务模式,通过在高陵区源田梦工场田园综合体建设监测站、气象科普场地,创制指导本地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的气象历法手册,引导公众投身气象文化建设,提高气象科普宣传的影响了,发挥气象趋利与避害双重作用,推进气象服务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气象保障综合服务能力。
(三)以项目,推动资源、人才向基层倾斜。持续争取上级和地方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环境气象服务等系列项目建设,加强与省科研所、高校、企业以及涉农涉灾等部门合作,发展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供给模式,深入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全力助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