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下如何持续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24-04-24

李保红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人民政府,亳州 236800)

引 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发展提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与生活富裕的要求,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因其是影响农村基层政治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我国农民收入受资源禀赋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产生的带动作用有限。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上挖掘潜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概述

中国是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焦点,收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重要环节。新时期,我国已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农村地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明显,城乡发展不均衡普遍存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收入结构有待改善,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增收致富的意义,探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

(一)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民增收理论

农民群体长期在社会发展中处于贫困弱势地位,促进其收入增长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农民增收问题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农业基础性地位,将农民群体视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群体的持续关注,国家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为农民谋取福祉。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把农民增收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党中央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广大贫困人民谋取福利,农民群体受到国家的关注。

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关系重大,是我国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环节。历代中央领导人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使全体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中国的运用改变了中国的贫困面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增收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供求理论与历史主体理论为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其背后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同,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城乡关系具有深入分析,是统筹城乡关系的理论武器。供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深入分析社会总产品的供求平衡问题,供求理论是解决乡村振兴中经济现象的理论指南,***总书记倡导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产品产销能力,是马克思主义供求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意义

“三农”问题的解决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关于农民增收问题做出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发展壮大农村产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挖掘农村市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兴农、立农、富农的重大战略,总体要求将生活富裕作为根本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农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期待越来越高,农村持续增收是新时期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降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重要核心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是受发展不平衡影响最大的群体,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推进乡村振兴要从全局战略高度把握处理工农关系。今后要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提档升级,农民收入提高可增加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投入。近年来,各地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压力较大。“十四五”时期必须实施乡村振兴驱动,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增收致富的实践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致力于乡村振兴,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增收能力不断提高。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突出成就。党中央对“三农”形势深刻分析把握,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三农”问题核心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推动农民增收发展,新时期农民增长致富仍面临诸多困境,要全面分析农民增收致富现状,研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策略。

(一)农民增收致富实践成效

“三农”问题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国家始终深切关怀的重点问题,社会主义实践将农民增收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我国在不同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引导农民走上致富道路。改革开放后,在开启国民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为了促进农民群众利益的获取,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意义重大。我国历来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人民利益能否得到满足,是政府长期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符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地积极探索实施路径,在宏观政策指引下积极实行适合地区发展的措施,农民增收取得积极成效,体现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业产值逐步提升、农业结构日趋多元化等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下,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依据本地发展现状,通过实际政策举措助力农民增收。华佗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甄别地区差异性,做到精准施策,积极实行适合本地区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业结构与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支撑,有效推动农民增收发展。近年来,华佗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各地积极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交通与农田水利的持续改善。在镇政府引领下,部分乡村推动农业多元化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多种养殖业,推动农业结构多元化。

(二)农民增收致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惠农政策,各地政府贯彻党的方针,支持农业发展。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政府在农民增收致富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农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我国为稳定强化扶持农业发展,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增长。近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但城乡融合发展未取得明显改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非农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不断提高。随着农业经济稳步复苏,农民经营性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农民财产性收入绝对规模最小,处于薄弱环节,表明其对增加农民收入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下,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农民增收致富探索成效显著,但在农民增收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阻碍。促进农民有效持续增收要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政策与资金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整合产业布局,助力乡镇企业做大做强。要用二、三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入手,对农村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一)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思路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驱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增长困难、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不稳定增加、集体经济“空壳村”、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增长难度大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乡村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要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帮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挖掘经营性收入增加潜力,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增收带动作用。

基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新态势,夯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径。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塑造生态宜居环境,提高农民增收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深化农业改革,推进农村治理成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要着力培育内生动力,优化农民增收致富的外部环境,不断完善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加快乡村振兴关键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要保持政策的稳定可持续性,书写好全面推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篇章。推进乡村振兴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关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政策逐渐减弱,要推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增长。

(二)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系统措施

现阶段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具有有利条件,同时面临诸多压力。要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学习借鉴各地的经验做法,采取各项措施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要坚持综合施策的同时,提升经济增长效益,提升乡村振兴成效;通过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构建工资收入稳步增长机制;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合作经营、提升农民理财水平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探索财产净收入的增长机制;通过落实“三农”扶持政策,优化农村社会保障,纵深推进对口帮扶,完善保障体系,形成转移净收入增长机制。

产业是繁荣乡村经济的中坚力量,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商业与农业的结合对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要通过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与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的格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推进农产品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能促进农产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健康有序发展,以其集约化、组织化的特点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民是从事农业种植的主力,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完成对农民思想技术的转变,乡村振兴建设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的人才,通过对农民教育将其培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水平提升,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探索制定正确的政策,国家更大力度的支农惠农财政资金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最大的便利,政策制定与策略选择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级政府实行惠农政策,要充分发挥科学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制定乡村振兴政策要因地制宜,针对当前财政资金支撑动力不足的问题,要优化项目资金产出绩效,确保项目可持续落地。

结 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应对我国主要矛盾提出的科学举措,能够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生活富裕反映出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乎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历代中央领导人坚持在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上持续发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下,农民增收致富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发挥受限、财政资金支撑不足等现实困境。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理论指导,提出应对农民增收制约因素的办法,可以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借鉴。乡村振兴的实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各级政府与全体人民奋勇向前,需要地方政府做好长期奋斗准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地方样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