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和方法研究

时间:2024-08-31

张晨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担任班委干部职务时,会遇到很多困惑和问题,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应对和处理?

一.案例:

一封信:

感谢照顾和关心,写这封信是我真心不想当纪律委员。我并不是不为班级付出了,我依旧会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班级的。

之前我也找过您,说过两三次,但这次我真的累了,每次上课听得很认真的时候,还得照顾全班人的上课情况,每天都喊,有时候没有多少个人行动起来,他们态度也不好,我不太适合这个位置,我触犯了纪律,比如涂口红,纹身,迟到等,我觉得我没有尽到这个职位的责任,再加上老师你心里的纪律之星等人应该也不是我,我会累,毕竟老师,老师你看着不顺眼,何必强求让我当呢?

我不喜欢做纪律委员,只是当时我用这个职务来约束自己,结果发现本性还是改不了的。

我本身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但我已经为纪律上的事哭过两三次了,别人说我坏话,我并不在意,只是我上次被说服了后,才渐渐发现就因为纪律捆绑了自己,对其他同学比较苛刻,我不想这么为难自己,我的情绪很受他人的影响。总之纪律职务跟我好像不沾边,但是我努力了,尝试了,最后我真的累了。

同学们对我挺好的,不然有其他人这样可能早被骂了吧?我真的不太适合当纪律委员。毕竟上课是自己的事,我盯着也累,学习也是自己的事,我每次这样我也累。同学们的自律靠自己。

二.案例分析和方法研究

1.整体感知分析。

学生写一封信,表示有心里话向班主任倾诉,表达出学生目前担任纪律委员的一种感受,也在向班主任表达一种愿望,自己不再愿意担任。这封信,既是一封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一种倾诉自己内心想法的一封信;又是一封学生不愿意担任纪律委员的一封辞职信。

2.从信的内容分析。学生讲述了自己不愿意担任纪律委员的原因。

(1)“没有多少人行动起来,他们态度也不好”,”对其他同学比较苛刻”,“情绪很受他人的影响”。表明学生是一个很在意他人看法和评价的人,并且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点。她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有比较好的印象,所以當因为工作职责而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她比较苦恼,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会降低。

方法引导:帮助学生,让学生明白纪律委员的职责是什么?并共同探讨如何获得良好的同学关系?建立良好人缘的正确途径?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共同探讨,达成共识-纪律委员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整个班级,并不是折磨大家;要想获得良好的人缘关系,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比如学习好,人品好,管理好,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好,并不是讨好,更不是“走后门”。从而疏导学生的困惑,进而帮助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我触犯了纪律,比如涂口红,化妆,纹身,迟到等”。学生分析了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反映出她是一个有自我认知的人,能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且清楚学校和班级的规定,有规则意识,但是她触犯,又表明她的自制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他人的监督和提醒。因此,自己感觉到身为纪律委员,触犯纪律,自身不足,还需要自我意识和自控力的提高。

方法指引:肯定学生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同时指出她的问题,并了解原因,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为什么自己会去触犯纪律?让她自己想一些办法来解决,老师为她提出的办法做一些建议。更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在帮助她。

(3)“向别人付出”,“我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为这个事哭过两三次,别人说我,我也没有太在意”,“我努力了,尝试了”,“每次班级的纪律卫生都我来查”,“我累了”。学生在做纪律委员时,在尽力做好,有集体荣誉感。但是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没有达到自己所想的那样,有比较强烈的失落感。

方法指导:肯定学生为班级做出的努力,对事情认真的态度,从班级最初到现在发生的点滴变化,来说明她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激发她的自信。倾听她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什么?一起分析,差距还有多大?怎样才能实现?需要做那些努力?让她明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集体的努力,只要坚持,终会实现的,至少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4)“上课是自己的事”,“同学们的自律靠自己”。学生是懂道理的,明白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她希望同学能自律,对同学们有着美好的期待。

方法指导:老师给全班同学加强自律的意识,如何管理自己,配合好管理者的管理很重要,随时教育。

(5)“谢谢老师两年的照顾”,“同学们对我挺好的”,“毕竟老师你看着不顺眼”。学生如此表述,她是一个心细,重视人际关系的人,学生在过节等会给班主任等老师送上卡片祝福,她是一个爽直,重感情的人。觉得班主任看她不顺眼,表明她清楚班主任管理的原则,她自身触犯校纪校规,给班主任的印象是及其不好的。可是,她没有和班主任沟通,就给班主任老师下了定义,用“不顺眼”把她和班主任老师的距离加大了,产生了误会。学生把对事情的解决,用到了对人身上。

方法指导: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要明确地讲清楚,对她触犯校纪校规的看法,摆正态度。老师批评教育的初衷,是帮助学生成长;有情绪,可以理解,但是情绪过后要解决问题,不能在情绪中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