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输电线路新型接地线夹的研制和应用分析

时间:2024-08-31

赵志刚 杨德奖 尹文波

广东电网湛江供电局 广东 湛江 524000

0 引言

接地线作为对停电设备进行临时短路接地时所采用的一种安全工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塔上的工作人员为方便后续流程,一般会打开线夹最大角度,之后会通过弯腰或上扬身体来转动接地棒。由于接地时必须穿戴绝缘手套,使得转动过程极其不方便,所以如果是由技术不熟练的工作人员操作接地任务,往往需要30—45分钟左右,延长了停电时间,也消耗了工作人员的体力。穿戴绝缘手进行接地时的转动也很费力,导致工作人员为图方便拒绝穿戴绝缘手套发生事故的例子时常发生。

1 输电线路新型接地线夹的研制

针对现行导线夹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提高架设效率,减少导线夹头的破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风险,结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提出了输电线路新型接地线夹的研制[1]。

1.1 接地线夹结构设计 本文研制的新型接地线夹,其主要结构包括:上柱齿、固定导轨、下柱齿、同心轴承、弹簧、接地线连接端子、内线夹、固定线夹、螺栓、线夹外壳;其中上柱齿与下柱齿通过棘齿咬合连接并安装在线夹外壳顶端;所述固定导轨设在线夹外壳顶端内侧;下柱齿的底端与弹簧的顶端连接;同心轴承的顶端穿过弹簧和下柱齿,底端与内线夹连接;所述固定线夹设在线夹外壳的底端,并与内线夹在垂直面相对;所述接地线连接端子设在线夹外壳侧面[2]。具体构造详情参见下图。

图1 新型接地线夹构造设计

需要注意在设计时上柱齿的下端以及下柱齿的上端必须都设有4个棘齿,上柱齿的棘齿和下柱齿的棘齿架设方向必须相反。固定导轨安有4组棘齿,其中每一组棘齿必须都安有两种不同规格的深度;其中棘齿深的是导轨,浅的则是止位齿。接地线连接端子数量设为两个,两个接地线连接端子呈垂直分布。线夹外壳还安有两组螺栓;螺栓安装在弹簧下面线夹外壳处,主要作用是便于线夹零件的后续拆装。除此之外,新式线夹能够利用拆卸螺栓实施拆除,以便于零件发生磨损后可以及时更换。

有关闭锁装置是研制导线夹必须重点关注的部分,主要作用是使内、外夹保持闭合状态,提高作业安全性。内、外夹一同夹紧导线,与其保持良好的电荷接触。内、外夹之间的弹簧足以提供充足的夹持力。拉环和内夹连为一体,便于在拆除时起到一定固定作用。操作钩头则主要作用于操控闭锁装置、架设以及导线夹的拆除。

1.2 接地线夹材料选取 内、外夹均采取铜(铝)合金材料,保证其具备较好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弹簧选择抗疲劳强度、耐热、耐腐蚀、耐高温比较优良的不锈钢弹簧;闭锁设备、拉环、操作钩头选取比重小,可强度极高的铝合金,这是因为质量轻而强度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导线夹的使用寿命。这样的材料选取能够保证导线夹质量轻小,具备足够优秀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

1.3 新型接地线夹优势 新型接地线夹优势在于装设方式。本文设计的新式接地线夹改变了以往传统线夹的紧缩原理,由长时间转动转变为按动一次即缩紧,再按动一次即放开的工作原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在35 k V线路环境下安装接地线,工作人员不需要带有横担,减轻了工作负担。在验电以后直接就可以在原位置实施接地线的装设,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转位次数和时间,作业人员和导线之间可以有一个足够安全的距离,大大提高了安全性,符合国家安全规定的相关要求。垂直分布线路在安装接地线时,工作人员能够在下相对下、中两相接地线进行装设,在中相完成上相接地线的安设,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安全,缩短了工作时间。

从时间方面上看,在使用新式接地线夹后,三相仅仅需要8分钟左右,时间大大节省了三分之二,直接缩减了作业时间,减轻工作人员的任务负担,缩短了停电时间。另外,老式接地线夹在螺纹发生磨损后就必须及时更换整个线夹,本文设计的接地线夹零件都可拆卸、更换,大大提高了部件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2 输电线路新型接地线夹的应用

在应用过程中,首先向下启动上柱齿,让上柱齿和下柱齿紧密接触,由于上柱齿、下柱齿的棘齿属于不完全性咬合,所以将下柱齿的反向棘齿推到和固定导轨的正向棘齿临界点即可。另外由于下柱齿、固定导轨的棘齿位置相反,在弹簧反作用力下,从固定导轨中下滑的下柱齿棘齿,会由于作用力自动卡进止位齿;下柱齿滑的导轨距离自动传递到内线夹,内线夹向深部滑出,这是由于弹簧正处在受力状态,固定导轨的棘齿会被牢牢卡在止位齿上,由于固定线夹的作用,在内线夹向深部滑出时,线夹会立即收紧,实现工作要求;工作完成以后,由于上柱齿和下柱齿处于接触状态,所以会将下柱齿推出止位齿,而在棘齿不完全性咬合作用下,下柱齿会继续滑落至导轨处,在弹簧作用力下,推动同心轴承,带动内线夹,安全退回初始位置,此时两部分线夹分开,导线排除,拆卸工作完成。

3 结束语

本文对输电线路新型接地线夹的研制和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传统输电线路接地线夹工作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实现本文设计。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输电线路新型接地线夹的研制和应用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