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历史镜鉴

时间:2024-04-24

李佳伦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引 言

“政党形象”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政治学家、教育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的《政治中的人性》中。他将政党形象概括为选民对政党名字所产生的“意象”。对于政党形象这一概念,国内学者多从符号、受众、传播价值等维度进行界定。中国共产党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党,始终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作为治党治国的有力抓手,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念,致力于让世界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为世界政党传播事业提供有益借鉴。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被世界更多人熟知。***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立体的形象,是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百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及国内外局势的风云变幻,其国际形象塑造也在与时俱进发生变化。根据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曲青山在《光明日报》的论述,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本文将根据该划分维度,分析我党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塑造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从模糊到初建,主观和片面并存

自中国共产党建党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初步形成和第一次建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国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和思想不甚了解,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了解较为片面。此时,西方的主流态度对“共产党”这一概念尚不明确,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也模糊不清,因此并未得到国际舆论的过多关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国内正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大多转为地下工作,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难以被国际社会全面了解。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同时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在旅欧期间,周恩来作为天津《盖世报》的特约记者及《赤光》杂志的创办人,积极开展国际通讯工作,前后发表文章近百篇,描绘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广阔图景。这些文章被称为“周恩来的旅欧通讯”,是建党初期国际报道的代表作,周恩来可以被称作我国现代国际新闻的奠基人之一。

在这一时期,最早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解和报道的国外媒体是苏联报刊。马林在1922年的《论中国南方的革命者》一文中首次用一句话提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南方公会革命运动的基础上共产党无疑地将成长壮大。”虽然偶有涉及,但是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并非世界关注的焦点和主角。据统计,1919—1927年,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90余篇报道之中,与中共相关密切的仅有3篇。由于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和对舆论的全面控制,中国共产党成为西方眼中的“红色威胁”,国际形象遭到了扭曲和污名化。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中被贴上了“威胁”“非友好”“苏联的追随者”等主观、模糊、片面的标签。

中国共产党初步建构国际形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建立。海外开始对中国共产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聚焦。统一战线的思想不仅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以“宣传”为主,通过宣传己方、抨击敌方的方式,激发人民的斗争意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利用自己及友方的媒体机构,在国际社会中发声,如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外文刊物《中国通讯》。这份创刊于1941年3月的刊物向国际社会介绍了抗日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同时,新华社也在不断向苏联新闻社提供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作战材料来扩大国际影响。另一方面,抗战期间大量海外人士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多次会见中外记者,邀请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等国外记者走进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深入交流和亲密接触。以三名美国记者“3S”为代表的国外记者,打破了外国的信息封锁,向国际社会真实、客观地展现了这个中国人民的政党。斯诺在1936年深入采访陕北红军和工农群众,在美国的《生活》周刊上刊发70多幅陕北的纪实影像,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形成客观认知起到了重要奠基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初步建构经历了从冷漠对待到逐步重视,从一无所知到主动了解,从模糊负面到客观积极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在西方封锁中初建,遭受误解

中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对于执政党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欧美部分国家拒绝承认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将中国共产党称作“苏联的追随者”,刻意划分出两大阵营谋求对立。与此同时,新中国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中国共产党被西方国家渲染为谋求“扩张”的奉行共产主义的“红色政党”。

毛泽东同志提出“把地球管起来”“内外有别”等方针,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构建政党国际形象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内外宣传的不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对外传播通讯社、广播电台和出版社相继建立,通过多角度、多渠道来宣传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在北京成立,它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一个部门,其下设的国际新闻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负责外宣任务的新闻出版机构,主要负责编辑发行对外新闻稿、图书、杂志,以及管理对外记者等。1950年1月,《人民中国》(英文版)创刊,这是我国的第一本外文期刊;同年5月,《中国报道》的国际版出版发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编辑部也是在1950年成立的,负责广播的对外宣传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时,我国的对外广播已包含普通话和4种方言在内的32个语种。成立于1931年的新华社,除了设立对外新闻编辑部,还陆续在海外开办国际分社。1952年成立的中国新闻社,服务于广大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同年还成立了外文出版社。对外传播的职能由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和外文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共同负责。1956年,中央将外文出版社划归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领导,形成了对内宣传归中宣部领导,对外宣传归中联部领导的格局。此时,我国对外宣传体制呈现出明显的“苏联模式”。随着对外机构的创立和外宣媒体的创办,我国的对外传播体系逐渐形成,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争取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在西方舆论主导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设遭到反华反共势力的多重围堵,处于长期遭受扭曲和误解。

三、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以来(1978—2012年):打破西方认知,得到普遍认可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时期。4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改革开放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韬光养晦”的策略,主张埋头实干、收敛锋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开始实行“大国外交”战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际社会已经逐步接纳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也被中国共产党所认可。

中央对外宣传工作小组于1980年成立,负责对国际和港澳台的宣传工作,工作主题是“应对对外开放的战略调整”。1986年11月,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对80年代的对外宣传工作进行了定位,将理念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1991年,我国设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代表着我国政府有了专门的管理对外宣传的机构,对外宣传工作也实现了“党政分开”的改革,党的外宣部门在思想上进行指导,政府的宣传单位具体介绍中国情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一度停办的外文报刊陆续复刊,共计有40余种对外报刊。同时,我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对外语种大大增加,对外电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央电视台下设的对外部和对外宣传中心也相继成立。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探索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于1982年3月26日由外交部举行,此后我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自1988年以来,中外记者会和总理问答成为历年“两会”的惯例,成为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宣传中国形象的窗口。

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普遍抛弃了以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深刻偏见,不再将中国共产党视为单纯强调阶级斗争的红色政党。西方社会开始主动了解中国共产党,主流权威人士尝试去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形象来分析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原因,探索中国共产党治理模式下的政党执政的“东方奥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活动,中国共产党均适当地抓住了契机,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对外宣传能力。国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是多重叠加的,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固有认知开始被打破,逐步合理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认同其是一个思想开放、勇于进取的政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兼容并包的政党,开始承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独特性和价值性,对共产党产生了认可。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开始主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执政经验、中国的自主发展道路,以及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宣传时可概括为大国外交、主动推介和自我展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国际形象多元呈现,更加自信开放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实行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变革和治理体系,为推动全球化关系的变革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莫测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的话语优势并未完全随着国家发展而提升,在重要的国际场合仍然受到“他塑”的影响。基于历史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偏见而形成的“中国威胁论”等仍然不绝于耳。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篇章。

结 语

放眼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历程是曲折的,同时也是成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之后,中国共产党立足全球视野,对于人类政党传播和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的见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既是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关乎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基本蕴含:首先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民族政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其次是勇于自我革命的时代政党,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在实践中摸索,为争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坚强的认识理论支撑;最后是承担历史责任的使命政党,我党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的艰苦革命路程,明白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担当有为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顽强拼搏中向国人乃至世人呈现出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在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取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绩的基础上,立足世界眼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一带一路”,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