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1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表达沟通方式与思维方式均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等也被打上网络的烙印。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要考虑这一变化,依据环境来转变教育模式。在这一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一)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塑造与形成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在碎片化、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超文本的形式为大学生的延展性深入阅读提供了便利,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汲取知识与信息。但与此同时,这一网络环境也容易导致学生的网络依赖症,如“凡事问度娘”、“论文靠粘贴”、“学习拷课件”等。另外,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大学生还容易养成“快餐化”的阅读方式,造成其思维跳脱而缺乏逻辑,浮躁之风也日益见涨,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被逐渐削弱。另外,网络时代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泛娱乐化”等特征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影响,例如匿名性纵容了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出现了“喷子”等群体,这些人在网上肆意地发泄着个人的负面情绪;还有一些媚俗的网络信息也会麻痹学生的理想信念,如“色情网站”等;大学生的思想观在这些信息面前受到极大冲击。大学生还未真正进入社会,其三观还处在尚不成熟的阶段,而网络时代的复杂性无疑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思想观造成影响,容易使其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中迷失方向,出现价值观混乱、信仰缺失等问题。
(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方式。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许多教师会尝试运用线上如微信、微博、网站等的普及性网络资源,对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墨守成规,缺乏对网上教学资源、平台等的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经验不足。在这一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若想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就需要积极克服技术难题,深入了解网络时代新技术、语言与符号,并应用到自身思政教育实践中。可是,这些新兴的技术对于年龄较大、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不强的教师来说,在前期未熟悉阶段就需要先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去运用网络新技术,这使得部分教师“望而却步”,选择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阻碍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三)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网络时代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为高校大学生可以自主表达思想创造了有利环境,这使得新一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思潮与新鲜事物,其主体意识更强。同时,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可以独立获取许多信息,并自由表达观念看法。这一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享受着各种新兴观念的汲取与碰撞,并且尝试结构许多主流思想,长期下来,就容易对千篇一律的说教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传统的高校面对面教授、交流等形式的思政教育课已经很难获得大学生的认同与喜爱。另外,受社会商业利益风的影响,网络上虚假信息、“金钱化”低俗文化也日益泛滥,再加上高校对不良网络信息的监管也容易力不从心,这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权威性受到不利影响,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复杂性。
(一)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保障机制。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先建立起多个保障思政教育工作高效平稳开展的保障机制以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
首先,建立技术安全保障机制。高校应以信息化中心为依托,借助校园网账号统一管理、控制访问权限、升级Web防护技术、异常流量分析以及建立动态攻击防护屏障等,确保高校网络的安全性。
其次,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机制。高校应加强办公室、安全保卫部与党委宣传部的协同合作,从安全防御、内容监管与硬件保障等方面确保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例如某高校利用中央舆情信息直报点的功能优势,对网络舆情与热点事件展开过滤与监控,及时处理掉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害信息。
最后,建立培训学习机制。高校应定期对校内的学生记者团队、党务人员、信息员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展开业务与理论培训,聘请思政教育和网络技术专家来授课,将理论联系实践,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业务水平。另外,高校还要建立相应的奖励与表彰机制,将优秀的网络思政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体系,调动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项目的热情,提升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组织保证。高校应当对原有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进行改善,在保持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同时,对队伍的人员结构构成进行调整,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
首先,高校应吸收数据统计分析人才,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的数据统计分析人才加入到思政教育队伍当中,进而大力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数据预测、挖掘、研判与分析能力,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其次,在学生中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将素质优良、信念坚定的学生骨干吸收到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中,进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在学生之间的引领力与辐射力。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在微博、微信平台与校报等阵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扩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面,进而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积极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宣传教育。高校应当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准确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宣传,进而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高校可在专题思政网上增设“两学一做”教学板块,并制定相关网络教学活动计划,灵活组织各种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并形成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例如高校可借助挥代英诞辰120周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在校园网以及课上宣传,或组织“节日献言”、“故事汇”等活动,加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同时,高校还可在校园网中增设“信仰之窗”的专栏,转载发布一些师生的心得体会,充分表达广大师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增强凝聚力、振奋精神。
(四)在网络中全面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在网络中全面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首先应当确立多个主体参与的网络思政教育格局,除了网络思政教育教职工与学生群体外,高校还可以发动已毕业的优秀校友的力量,如开办“校友论坛”等,为学弟学妹们解答疑惑、宣扬正能量;还可增设“父言母语”互动板块,让家长也参与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当中来。
其次,高校还要建立网上平台,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以学院官网为基础,发布一些最新的社会正能量、三观健康向上的各类新闻、资讯等,进一步提升学院官网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第二,高校还可创建专门的思政网,发布一些校内的思政教育工作动态以及学生新的体会;第三,引导优秀教师与学生共同经营好健康向上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积极组建相关微信群、QQ群等,打造覆盖全校的思政教育“新媒网”。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网上平台的定位需要明确、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网络空间。
最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网络实时传播的特点,高校可成立专门的编辑部,对中国的历史故事、优秀师生事迹、时代感动人物等传统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这些资源转换为学生喜爱的卡通动漫、微视频等网络文化产品。例如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连环画等网络文化产品和资源,及时地向学生传递我国的治国理政新战略、新理念,打造学生喜爱的网上精神家园。另外,高校还可借助“虚实结合”策略,将现实和虚拟、线下和线上的思政教育有效地串联起来,借助集趣味性、教育性的“群空间”、“线上微平台”,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与学习热情,并将这些线上资源运用到线下课堂教学与日常沟通之中,进而在虚实环境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
网络技术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有助于整合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促进学生思维观念的碰撞与融合。通过构建网络思政教育的保障机制与工作队伍,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展开思政教育宣传,在网络平台全身深入地推进思政教育,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