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母语与方言

时间:2024-08-31

摘要:本文整理、分析与讨论了近40年来中国行为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试图在中国行为艺术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本土化特征来分析与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相融合并进行现代性转化的行为艺术的内在文化逻辑。

关键词:行为艺术;中国当代艺术;母语;方言

一、中国行为艺术的源起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行为艺术诞生以来,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使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飞速变革,艺术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其承担的文化责任也随之变化。中国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取向呈现出后现代特征之后又逐渐脱离模仿西方,开始与本土文化环境融合,开始呈现出一种与中国传统艺术(母语)表达不同的、具备中国当代本土特征与文化逻辑(方言)的现象。

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集中探索期,随后的“八五美术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的热潮,行为艺术创作也成为了重头戏。不同于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家直接照搬西方现代艺术,“八五美术运动”时期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反思色彩。中国行为艺术传达的精神倾向开始因为本土环境与本土传统发生转变。

1982年,森达达的《挖掘》标志着中国大陆艺术史上第一次行为艺术诞生。此后,中国前卫艺术家们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艺术运动,最早一批中国行为艺术也在其中悄然诞生。如宋永红与宋永平二人在《一个场景的体验》中制造了一个隐喻政治的红色空间,张国梁、丁乙和秦一峰三人在上海街头黄布裹身成为《街头布雕》,黄永砯为首的厦门达达成员集中焚烧作品等。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将行为与装置相结合呈现,并无明确艺术类型的界限,多通过身体来表现对“身份”、“消费”与“体制”等时下社会思考。

二、行为艺术在中国

在1989年2月5日开幕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中,许多荒诞的行为艺术使展厅内乱作一团。吴山专在展厅里贩卖对虾的行为艺术《大生意》表现了对消费时代美术理论家的影射批判以及对美术馆审判权威的反抗。张念的行为艺术《孵蛋》与李山的行为艺术《洗脚》通过个人身体行为来刺激观众突破传统,艺术成为了对高雅艺术的嘲讽批判的牺牲品。肖鲁在展览过程中偶发灵感,在展厅内将作品《对话》中的电话亭进行枪击,导致展览被勒令停止休整。

20世纪90年代繁荣出现的行为艺术多表现经济飞速发展下的社会变迁主题,消费社会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身份的迷茫以及时间流逝。陈劭雄1991年作品《七天的沉寂》中表现出时间性、行动性与艺术家个人对时间感受的传达。1992年孙平模仿发行虚拟“艺术股票”以示对经济市场的嘲弄。“兰州军团”1992年在《山西日报》上刊载虚构的艺术家钟现代的讣告来讽刺混乱的艺术体制。朱发东身穿“此人出售,价格面议”的衣服在街头游走,对社会中的个人存在发起质疑,探讨个人自由与金钱社会的价值关系。

80年代的行为艺术家们将行为艺术看作社会改革与民主进程的辅助工具,而90年代的行为艺术家表现对抗个人生活现实以及渴求市场物质欲望,这种精神转变在同时期的“新生代”、“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风格流派中也均有深刻体现。

三、中国行为艺术的本土特征分析

“气韵”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谢赫《古画品录》“六法”或顾恺之“传神论”等对传统中国画技法中对“气韵”的强调则与中国传统道教自然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教将神秘化的“道”视为宇宙本原,追求虚无缥缈的逍遥意境。六祖慧能“南宗顿悟”、“北宗渐修”的禅宗学说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在董其昌“南北宗论”中就有深刻体现。

徐冰无疑是在传统资源的当代运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1987年,徐冰将汉字中熟悉的笔划和部首进行无序的随机拼凑,刻制出2000多个无法解读的、无意义的汉字雕版——《天书》。徐冰借鉴中国禅宗北派中最重要的“修行”和“牺牲”精神,在一种外人看来无意义的匠人般漫长苦修的虚无中获得超凡脱俗、大彻大悟。徐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瓦解,制造出庄重神秘但无法解读的矛盾,这也是作品的现代性所在。《何处惹尘埃?》中灾难现场废墟的尘埃落地,地板上显露出的英文禅语冥冥之中昭示了“禅”的存在。

与徐冰作品中蕴含的神秘浓厚的宗教禅学相比,八五时期的“厦门达达”则更倾向于在纯粹西方后现代主义中加入中国式哲思来表现虚无。黄永砯在洗衣机中将《中国绘画简史》与《现代绘画简史》搅成一团,象征着将极具争议的“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长期对立的问题相结合,同时也是对经典正统的嘲弄。

谢德庆的行为艺术作品表现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空无。《笼子》中谢德庆独自囚禁在笼中与世隔绝一整年,与外界断绝一切交流,以一种自囚的极端方式反对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

不同于谢德庆的隔离审判与闭门哲思,何云昌的行为艺术作品善于挖掘丰厚的文化典故并营造出激烈的生命热情。《抱柱之信》中将手臂浇铸于水泥中,灵感源于《庄子·盗跖》“尾生抱柱而死”的场景。《移山》尝试用绳子拖动一座大山,灵感源于中国古典神话“愚公移山”。《击鼓传花》中何云昌与百人共饮,酩酊大醉,灵感取自古代文人酒令猜拳游戏。《长生果》中何云昌在展厅高温空间内绝食三天等待花生发芽,灵感源自古人不食五谷的的道家养生法"辟谷”。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丰厚的本土资源的拿来成为了中国艺术家首先区别于西方语境的特质,能否进行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以及当下反思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

结论

中国现代艺术家的诉求从最初努力摆脱政治环境,到强调个人生存与社会存在,再到物质消费社会影响下的多元发展。中国行为艺术逐渐摆脱了西方文化的血脉影响,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吸取养分而曲折成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对当下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反思与批判。

母语是中国传统,经过古今之变,母语成为白话文,具有现代性因素,成为了世界语的方言。不能没有母语,但更不能回避世界。方言就是这样的古今之变和中西之争的产物。中国行为艺术的发展应当在“他者与异域”、“母语与方言”、“传统与现代”中时刻权衡,反思身份所在,反思传统所在,反思前卫所在,反思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端廷.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区别和分界[J].美术观察,2001.

[2]岛子.批评家的批评与自我批评[M].行为艺术论,上海:上海书店,1993.

[3]邵亦杨.身体策略与社会政治——西方当代身体艺术谱系[J].文艺研究,2013(7).

[4]高岭.中國当代行为艺术考察报告[M].今日先锋,第7辑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5]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高名潞.中国极多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锴(1996-),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天津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在读,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