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桂北地区民间习俗与农民土地观

时间:2024-08-31

摘要: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胡家田村位于桂林北部,所在乡镇与湖南相接壤。基于该村的田野调查发现,村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的一系列生活习俗均与土地存在密切的关系,有生产习俗、民间信仰、人生仪礼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从这些民间习俗中可以总结出桂北地区农民朴素的土地观。知晓并掌握这些土地观,有助于当地更好地发展村落。

关键词:土地观;桂北地区;民间习俗

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农民)离不开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似乎附着在土地上,从土地上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源。 毫不夸张地说,土地是农民整体人格的一部分。 而农民在长期与土地产生并维持亲密联系的过程中也衍生了自己对于土地的看法,这就是农民土地观。在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民土地观的内涵也产生变化。又因各地发展程度各异、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等因素,各地的农民土地观也显现出各自的特色。可以说,村落发展与农民土地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农民土地观在村落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反之,村落发展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农民与土地,间接地也受到农民土地观的影响。

一、生产习俗与土地观

在过去,当地村民每逢阴历六月初六(当地称“半年节”或“敬牛节”)将开展敬牛习俗。为辛苦耕作了一年的牛采一百种草,做成百草宴来犒劳耕牛。长期以来,该地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在农耕社会,牛是主要的农耕工具,耕牛死亡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保护好耕牛,就保护了主要生产资料,也就维系了农民全家的希望。 当地形成的敬牛节风俗反映了村民与耕牛之间的情感,间接地折射出村民依赖于土地,仰赖土地而生存的事实。六月初六正值一年之中的暑季,天气炎热,村民选择在这个时间给耕牛进行一次犒劳,可见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从对耕牛的尊重反映出对土地的珍惜、敬畏之情,也证实了土地作为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资源对于农民生活的重要性。牛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中经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根源上来看皆是源于农耕社会的劳动方式。当前,这个敬牛习俗已经不存在了,农民种地的工具也都机械化,牛作为耕田工具的身份慢慢地弱化,但农民对于耕地的重视却没有减弱。

二、民间信仰与土地观

土地神是古代农业社会神灵崇拜意识的产物,也是我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神祗,其影响广泛,遍及城市乡野,可以说凡有人烟处,都敬土地。 胡家田村也不例外。土地公,是当地村民对土地神的俗称。总体上来说,土地神信仰在当地覆盖面极广,在该村,每户人家里堂屋下方都供奉着土地公,且常伴有“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这样预示着农业丰收美好祝福的对联。村民们在重要节日及农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那天要进行供奉行为,以祈求丰产。当地的土地神信仰主要有兩个特色,一是范围广、信仰私有化。在其他地区,土地神信仰多以在村落统一建设土地庙集体供奉为主要形式,该地将土地公请回各自家中进行供奉的特点,体现了当地农民对水稻生产获得丰收的极度渴望;二是神明职能的单纯性。当地村民供奉土地神的目的与希望就是祈求丰收,农民们相信土地公会带来丰收,庇佑全家衣食无忧。主宰农作物的收成,是土地神最基本的职责,也是土地神最初为自然神的内在表现。 当地土地神职能的单纯性可以反映出农民对生产收成的高度重视,敬奉土地公也给农民带了心灵上的慰藉。

三、人生仪礼与土地观

当地农民在办理丧事时还是流行传统的土葬,农民去世后,家人会请地理老师到山里看地看风水,为故去的家人选择一处合适的土地建坟墓。当地“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十分深刻,葬礼的仪式程序严谨,不少农民在生前就为自己备好棺木,木材多取自本地山林,死后棺材又葬入土地。安葬是葬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土葬的形式表明了当地将生死与土地相联结的重要观念,认为只有将故去的先人葬入土地之中才能得以安息,这说明了土地之于农民有精神慰藉的作用。

土地具有司冥之职,人们希望百年以后,在另一个世界(阴间)继续与土地保持亲密的关系,继续受到土地的呵护与保佑。人与土地的这种感情关系,正是土地成为人格化司冥神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土葬习俗在当地流传下来,随着习俗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农民这种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思想。回归自然黄土,乃是乡民向往的终极性目标。这也是一种特殊的人与地之关系,是农民将生死和土地相结合的思考结果,传递的是对土地的一种浓厚的信任感。

将死生观念与土地挂钩的行为不仅体现在“死”的仪礼中,也在“生”的仪礼中有所呈现。在当地各个岔路的路口常常可见立在地上的石碑,当地称为“挡箭碑”,是农民为家中“命带关煞”的男童所立的石碑,石碑上写明新生儿与父亲的姓名,并且指明了岔路两边的去向,挡箭碑拥有指路的功能,指路是行善积德之举,用实际行动取媚于神,感化于神,希望祖先神和诸善神祛灾降福,保种护子。 从当地挡箭碑习俗中可见农民赋予了土地抵挡恶煞保护幼童的功能,也是对土地孕育万物的繁殖力的崇拜,祈求家族代代平安。

四、总结

土地养育生灵,承载万物,是人类赖于生存的载体。 土地之于当地农民而言十分重要,在生产、生活、精神和心灵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当地农民的土地观有助于增强地方对土地保护利用的思考和对大地母亲的精神寄托,使人们更加珍惜土地,热爱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因此在该地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尤其是在实施与土地相关的政策过程中,理当以农民的土地观为基础,更好地寻找合适途径去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2]费孝通:江村经济,社会: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12年。

[3]干安生:西南爱牛民俗活动——牛王节,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

[4]潘国英:南方民间的土地神信仰,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

[5]黄诚,唐爱萍: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乡民土地观——以贵州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考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7]石睿鹏:“挡箭碑”信仰研究——以广西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坪寨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8]郑镛:闽南土地公信仰及其当代社会价值,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本文为桂林旅游学院2018年校级课题《桂北地区贫困文化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资源县梅溪镇胡家田村为个案》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PA18。

作者简介:林信炜,1992.09,男,福建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间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