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坚持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4-24

韩艳伟

(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500)

引 言

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和血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何谓文化自信?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教授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文化自信来自何处?意义何在?如何坚持?这是本文需要阐明的几个问题。

一、文化自信的孕育土壤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国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吸收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这是文化自信得以孕育的肥沃土壤。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出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体系。

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明虽历经诸多波折,却能一脉相承地延续,没有出现断层现象。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从物质层面的影响世界历史的“四大发明”,到精神层面的儒家文化、魏晋风度、诗词歌赋等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因此,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谈文化自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信心,也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当今社会,西方国家依旧把控着世界话语权,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塑造他国形象,这就更需要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展露中国智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艰辛历程中。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已然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召唤我们以新的姿态去奋斗。未来,我们必定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昂扬的姿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中去。

历史作为一种延续的现象,不可割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奋斗中创造了革命文化。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在列强的铁蹄之下求生存。面对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就在我们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英勇抗敌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不断凝聚、不断丰富,成为凝结亿万中国人民的坚固纽带,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液,同时也形成了优秀的革命文化,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汇成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精神河流,激荡百年而绵延不绝。时光不断流转,但精神的力量却将永恒地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1949 年10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生产力已近饱和的农业,发展基础基本为零的工业,都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同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始萌芽并生长。1978 年,在中国大地上铺陈开来的改革开放,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中国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经过40 余年的发展,今日的中国,综合国力强盛、人民幸福安康。

就是在这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优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二、文化自信的国家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记忆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华民族遭受了无数劫难,但中华儿女从未屈服,他们以坚忍的意志、奋斗的精神坚持了下来。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不懈的奋斗中所培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精神的力量无法触摸,却可以传承;无法形容,却可以延续。

(一)文化自信能够凝聚力量

文化自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更是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它能够产生强烈的磁场,让人民自发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其国家认同、政党认同,从而自觉地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在这一新征程上,文化自信所具有的精神动力,带给我们强大的底气和自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从苦难辉煌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愈发坚定、更加从容。

(二)文化自信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政治、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增强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是伴随着20 世纪后期各新兴领域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们也因此开始关注文化之力。

在19 世纪和20 世纪,军事和科技改变了这个世界,那么在21 世纪,文化将改变世界。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在于硬实力的对抗,还有国家软实力的竞争。未来,谁掌握了文化发展的先机,谁就拥有了强劲的文化软实力,那么它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先导权和话语权。“四个自信”理论是对长久以来国家竞争领域认识的一次突破。

(三)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

只有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用最深厚的感情把这种自信传递出去。长期以来,正因为我们对自身文化充满高度的自信,才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自信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原创的发展方式,为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全新选择。因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对“我们是谁”这一问题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回答。也就是说,只有对我们的自身文化拥有高度的认同感,才能自觉地、清晰地、深刻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四)文化自信事关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否能够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如何理解这一表述中的“美好生活需要”?它是怎样的生活?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丰富、社会和谐、生态美好都应该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意,文化自信则构筑起了美好生活的精神基石。如何做到文化繁荣?如何处理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毫无疑问,要坚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合理借鉴外来文化。前者则要求保持对自身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才不至于本末倒置,丧失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做到把传播中华文化作为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才能构筑起美好生活的文化之墙。

三、文化自信的外化路径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有过举世瞩目的辉煌,也有过记忆深刻的教训;我们有过“开元盛世”,也有过“贞观之治”。我们曾经几度骄傲地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队首,培养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豪迈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们经济发达声名远播的影响。然而,进入近代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我们久闭的国门被轰开,与国门同时被轰开的还有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在外部帝国主义和内部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让我们对文化的信心产生了动摇,甚至一度把近代以来的悲哀归结为中华文化的落后,形成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

胡适在20 世纪30 年代曾经提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不难发现,不仅普通百姓常常觉得在外国人面前不可比肩,甚至学界精英也抱有这样的心态。作为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这种心态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造成了一种极为危险的影响。而这种文化自卑的心态并没有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完全消失,甚至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今日之发展。比如,在学术界,很多学科的研究话语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有的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西方理论比中国的好”,实行“拿来主义”,完全脱离中国实际。但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它能否与国情相适应,能否满足这个国家发展的需要。还有的人实行“关门主义”,即拒绝外来文化,完全使用中国传统的一些思想来认识中国、改造中国,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影响着我们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一)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汲取着历史的养分,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融入在中国人血液里的精神符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人生。从小学课本中的“四大发明”,到中学学习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些都伴随着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忆,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要合理有效地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防止别有用心者借用“发展传统文化”之名行颠覆主流意识形态之实;另一方面,我们要深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坚持古为今用,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力与创新性。

(二)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五千年历史的积淀,那么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诞生于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之中,其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象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且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转变。在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体现了那个时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也是激励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提升其活力,增强其吸引力,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三)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群众不但是文化的创造者,还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最广泛的传播者。因此,文化脱离了人民,也就失去了它自身传承发展的土壤。文化也只有服务于人民,为人民大众所共享,才能焕发其勃勃生机与活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不但要有充足的物质生活,还要去看“诗和远方”。这就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体现在文化建设中,那就是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文化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蕴藏的丰富内涵。

(四)坚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了2035 年的文化发展目标,即建成文化强国,这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还意味着文化强国。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发展,在未来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强大文化软实力国家的形象。因此,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结 语

总之,只有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孕育的深厚土壤,以及其在今天中国建设中的国家地位,通过各族儿女的共同努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站在世界舞台上洪亮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