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曾煌辉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州 350108)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探索与奋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并细化了共同富裕目标,指出在21 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奋斗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进行了具体化,将其转变成民族与国家的发展目标,这尚属首次,此外还结合目标实现情况设置了进度表和发展路线图。***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向世界正式宣告中国取得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小康社会已经在中国全面建成,绝对贫困问题不复存在,这也标志着后小康时代的到来,为共同富裕历史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现实基础。然而,就整体而言,距离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还有一定差距,在后小康时代以何种方式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仍需要持续研究与探索。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毛泽东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围绕共同富裕展开了研究与分析。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对共同富裕做出了说明,即加强工农联盟基础,就需要领导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在其看来,共同富裕在本质上就是要建成社会主义的大同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彻底消除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在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上做出了发展与完善,其将社会主义的本质予以理论创新与概括,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除任何形式的剥削压迫与两极分化,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另外,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点就是共同富裕,并且要利用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达到此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江泽民同志在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和现实实践。首先,江泽民同志坚持了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济思想,通过加快地区发展来推动共同富裕,统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其次,通过改革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人民的脱贫致富之路创造了重要的制度条件。
迈入21 世纪,在人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存的时代背景,胡锦涛同志同样致力于探索共同富裕道路,在坚持以人为本中推进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对共同富裕道路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背景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即共同富裕的理论观点,并坚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置于重要地位。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构建富裕和共同二者之间的有机关系,为富裕而共同,为共同而富裕,最终形成融会贯通的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进行一线调研指导,了解贫困家庭的情况,亲自统筹指挥脱贫攻坚战并取得重大胜利,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中深刻的人民性,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不动摇。新时代环境下的共同富裕和中国梦、新发展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交织在一起,实现对共同富裕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在内涵上是发展变化的,更是继承创新的,为后小康时代奋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时期,又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不利影响,新旧矛盾叠加,解决后小康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面临着许多考验。因此,清醒地认识后小康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将会遇到的现实挑战,是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必须攻克的难题。
在后小康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是摆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无法绕开的难题。我国相继推出若干区域发展战略以推动共同富裕,如在西部地区进行“西部大开发”,在东北地区进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在中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等,虽然各项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就整体而言,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
具体而言,首先,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依旧严峻。以2019 年为例,当年东部地区总产值为511 161.20 亿元,这一体量是该年东北地区的10.17 倍,是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2.49 倍和2.34 倍,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和上述区域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其次,南北区域发展差距同样不可忽视。一方面,“南快北慢”的经济增速特点明显。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在2019 年的增速要比前者多1.40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经济比重表现出“南升北降”的特点,就全国经济总量而言,南方地区的经济比重达到了64.56%,差不多2/3,而北方的比重略多于1/3。
不同区域间差距形势严峻,将会深刻影响后小康时代现代化产业体现的分布,进而给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不利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据相关资料表明,中国2021 年的GDP 超过114.4 万亿元,然而就整体而言,城乡间收入差距情况更为严峻。从1978 年开始到2019 年,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明显增加,然而差距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势头。具体而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在1978 年是2.56:1,而在2019 年该值达到了2.64:1,而绝对差额也由1978 年的209 元扩增至2019 年的26 338 元。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由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构成,其中包括房地产市场泡沫、人力资源流动等。面对这一问题,适时推出相关政策措施,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于2018 年正式出台,强调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然途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对人民共同富裕的深切愿望。在后小康时代背景下,在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经济体制改革也随之展开,国民间之前的利益关系持续变化发展,由此形成了全新的利益分配局面。站在历史纵向关系的角度分析,当前采取的分配制度可以较好地助推经济增强,并提升社会活力,然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国民收入差距。中国基尼系数在1994 年首次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在此之后长期在0.4 ~0.5 徘徊,相关资料表明,2021 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4。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三次会议回复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3 万元,月均收入只有1000 元的人口规模达6 亿。对国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和控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需要予以更加全面的顶层设计与政策部署。
如何在后小康时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发展必须面临的现实挑战,作为一项高度复杂、牵扯面广的工程,需要构建一套高效的应对之策。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科学性,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进步意义。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展开了分析与界定,即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此外,基本经济制度还包含了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这说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之处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科学地予以结合,这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站在经济体制的视角分析,共同富裕历史任务的实现,既要保证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政府在其中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加速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则会引发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问题,此类现象值得中国关注和警惕。
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市场机制在提升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优势和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重视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并加以解决。后小康时代中国需要对按贡献度取得报酬和按市场评估生产要素贡献度的体系,围绕个人、社会与国家分配关系进行调节和优化;加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改革,基于公有制主体格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科学结合,进而提升社会资本的利用率。深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撑。
聚焦相对贫困,并妥善处置其中各项问题已经成为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加以正视的内容。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均已达成,然而这并非说明中国贫困问题已经彻底解决,这是因为后小康时代中贫困的存在形式有所变化,即由以往的绝对贫困发展成相对贫困,前者的特点为容易被识别和发现,而后者具有无法直接识别和评价的特征。在后小康时代,中国发展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绝对贫困人口降低,而相对贫困人口规模有所增加;第二,已经脱贫的边缘户或者不稳定户再次陷入贫困境地即返贫,另外还存在因病致贫与因灾致贫情形。所以,需要探索并应用解决相对贫困的实施体系。
首先,对相对贫困主体对象与合理标准予以明确。需注意,在确认合理标准时应和当前基本国情相一致,并将职业、城乡与地区等维度中的发展差距问题考虑在内,而在识别主体对象的过程中既要参考现有标准规范,也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对群体进行识别,提升工作的精准度。
其次,要对相对贫困的帮扶内容与类型加以明确。结合当前研究成果,相对贫困可被细分成三种类型,即生活型贫困、消费型贫困及收入型贫困,相对贫困类型的差异也需要为其匹配不同的帮扶内容。而就帮扶内容而言,可围绕如下维度展开,即完善并优化当前减贫机制工作保障、完善兼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完善扩大收入的政策保证体系等。
最后,围绕相对贫困构建相应的长效处置体系。真正冲破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强化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性,从根本上增强发展动能,同时也要结合深化改革举措丰富举措与流程,这样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多元化的长效体系。
教育公平被视为最大的公平。彻底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就需要真正解决教育公平,这也是后小康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予以重视的重要课题。中国教育中“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值得深思,所以在后小康时代,需把握目前教育领域中的公平问题,为共同富裕巩固人才基础。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机制,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依照各个教育层次明确要求和任务,在义务教育阶段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与有序传递,对高中学校开展“因材施教”给予政策支持,保证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第二,对城乡、城乡教育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资源化解教师结构性缺员困局,扩大教师福利性待遇和收入水平。对贫困山区与民族地区输送优秀教师资源,为师生创设质量过硬的教学环境。
第三,结合不同性质教育匹配对应的举措。各级政府要为民办教育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完善与规范,避免出现教育资本化现象。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便对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不断创新发展,后小康时代推进共同富裕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实践的步伐更是愈发坚定。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伟大历程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直面现实挑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