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焕才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计算机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主要工具,计算机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焦点。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出就业导向,结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来制订教学方案,结合企业计算机人才需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优化网络技术、计算机维修、计算机组装等实训教学内容,提升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就业导向;教学策略
引言
中职计算机教师要以就业为导向,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任务教学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个人或小组任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微课讲解计算机网络安装和调试过程,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方式,结合企业网站维护、广告设计、企业内部局域网设置、计算机故障维修等岗位任务开展教学,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借助技能大赛跳板,优化计算机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就业指导基础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1.1 增强课程与就业指导的贴合度
1.1.1 融合就业指导思想
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在教育规划期间,应保障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以期获取优异的教学成果。为此,中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应结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宗旨等内容,完成课程规划与设计,提升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顺应市场人才需求,提升学生就业适应力。结合企业对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的需求,加强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建设,提升课程与就业指导的贴合度,保障教学应用性[2]。
(1)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体系中,为学生融合就业指导内容,树立学生学习职业观,使其认知自身计算机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
(2)教师定期访问大型人才市场,以应聘者身份与招聘单位人员建立交流,获取单位招人的技能需求,以期把握市场对人才专业性的整体情况。例如,芜湖电缆工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三年制,在三年内教学期间,教师应准确把握市场计算机人才的技能要求,考察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比如知识产权掌握熟练性、表格操作能力等。结合用人单位对专业性的实际需求情况,科学规划教学体系,以期建设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顺应用人单位的人才技能需求。
1.1.2 提升课程设置科学性
部分中职院校教育工作,在设计专业课程时,具有一定教学规划针对性,能够顺应实际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融合个性化教学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修课程,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喜好,完成课程选择,以此促进学生形成择业观,认知自身职业发展优势。与此同时,调整课程实践活动占比,增强课程之间教学关联性,提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切实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其在就业中拥有一定优势。
例如,以表格制作为基础,教师在就业市场、网上招聘等渠道,获取用人单位对学生表格制作的要求,比如熟练操作EX-CEL表格,此项用人技能要求,应设立实践课程,要求学生从公式添加、透视应用等方面,逐一形成熟练的操作能力。在课程结束时,结合学生操作产生的时间、操作正确性等因素,给予学生评分,并予以公示,保障評分的公平性。融合学生操作时间考核,是基于用人单位在试用期期间,会结合人才的工作效率、工作品质,确定雇佣关系。为此,在教学评价期间,以就业指导为方向,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使其对待计算机学习项目,形成正确认知,便于其熟练完成表格制作。
1.2加大实践活动占比
新时期,更为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中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以期获取更多教学资源。在校企合作中,能够提升中职院校实践融合的占比,便于增强学生实操能力。学校应以自身教学课程为出发点,设计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便于学生学习其中的先进性知识。在校企联合期间,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确定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便于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在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将会接触多重工作问题,便于学生能够深入探索问题,提升学生问题探究能力[3]。
在校企合作期间,形成以就业指导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具体流程为:
(1)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以此保障会议召开的便利性与有效性。在会议期间,各家企业表示自身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校方予以记录后,由专业教师完成线上教学工作草案。校方将教师的教学计算内容,借助大屏幕予以展示,让合作单位予以调整,针对设计不完善的教学设计,加以优化。比如大多数合作单位,表示应添加知识产权教学内容,校方将其作为必修课程,为学生开展技能教学,顺应合作单位的用人需求;少部分单位,提出了图片处理的技能需求,校方将其作为选修课程,便于学生依据自身喜好,参与图片处理课程学习,在此类企业开展校园招聘时,可从选修课程学生中,完成招聘,增强教学工作的个性化与针对性,有效运作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
(2)开展用人单位实习形式,提升中职计算机实践课程占比。三年制计算机应用中职教学工作,在一、二年级时,应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1:1的配比形式,以此保障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第三年时,应执行学生顶岗实习学习,便于增强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期间,应使其充分融合岗位,认知岗位工作性质,了解企业文化。与此同时,校园教师为学生提供在线专业性指导,解决学生实习期间存在的专业性问题。如若在学生实习期间,实习所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具有先进性,在学校未予讲解。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统计在岗实习学生的实际情况,收集新型软件信息与操作专业性需求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实习单位取得联系,让学生回校一星期/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新型计算机应用内容的补充与指导,以此建设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计算机教学工作与企业实际需求的适应性,提升学生在岗价值创造能力,彰显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意义。
1.3 建设教师教学能力6816A859-14DE-4471-AE49-F887F905D427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以期保障教学品质,发挥教师教学指导的最大化价值。由于现阶段,中职学校开展的计算机课程,与市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应适当提升自身职业实践机会,比如假期,以兼职形式参与企业计算机工作,全面性获取相关单位的工作运作形式、人才技能需求等信息。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综合完成计算机教学设计工作,减少灌输式教学枯燥性,综合保障教学品质。
教师获取企业用人需求的具体措施为:
(1)定期搜索相关单位的用人招聘信息,从用人要求中获取就业市场人才技能的各类信息,以此完成课程调整,提升课程设计与市场用人需求的契合度。
(2)定期拜访合作企业,实际参与企业岗位工作,感受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熟练程度,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实践课程。
(3)学校定期为教师布置任务,让教师自主完成企业用人调查工作,以此提升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正确认识,便于有序开展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工作,保障课程与就业指导思想的融合效果。
(4)学校应保障计算机应用教学人员的实操能力,使其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各项技能,适时以市场用人需求为主导,让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在教师完成教学方案设计时,由教育管理人员予以考核,评价其教学方案的可行性,针对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实践课较少、实习时学习补充未跟进等问题,加以完善,形成系统性教学模式,便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有序实施,达成就业指导课程融合目标。
结语
中职教育作为现代城市生活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元素,其作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这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中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但我们也要承认,目前仍然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问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相互助力,攻克难关。
参考文献
[1]李芹香.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19(44):72.
[2]潘巧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學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9):102-103.
[3]侯培杰,杨佩兰.以就业为导向提升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8):129-130.6816A859-14DE-4471-AE49-F887F905D42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