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沈际兵
山西永昌三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03729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随之扩大,社会各界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顺时应势,提高施工水平。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占据较大的比重,必须以合理的方法施工,使浇筑后的混凝土有效成型,构成稳定可靠的结构。为此,需要加强探索,准确把握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再将其落实到实践中。
确定浇筑面,将该部位的杂物清理干净。
正式浇筑前,先铺设与混凝土标号一致的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厚度控制在2~3 cm,以便新旧两部分混凝土能够稳定结合。
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方法较多,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中,较为常见的是平铺法或台阶法,按照特定的方向有序浇筑。根据结构层的厚度要求分层有序施工,通常单层厚度以30~50 cm 为宜,成型的浇筑面应平整。
混凝土浇筑时,先平仓、后振捣,切实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振捣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待混凝土不再继续下沉、开始泛浆时,可以结束该处的振捣作业。振捣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振捣效果,亦不可出现漏振、欠振现象。振捣作业遵循快插慢拔的基本原则,分层施工中。振捣器插入下层的深度控制在5 cm 左右,连同本层与该部分共同振捣,构成完整且稳定的整体。
混凝土浇筑期间,及时排除表面溢水,但不可采取在模板上开孔的方法,否则会出现漏浆现象。
顶板混凝土浇筑时,加强位移观测,采集各位移观测点的具体数据,判断顶板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如加固模板,以防偏移。
混凝土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可能有离析现象,为此应缩短混凝土的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时间。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将混凝土制备场所规划在临近浇筑现场的位置,做到随拌随用。
混凝土浇筑施工后,及时安排振捣,尽快优化混凝土的分布状态,提高密实性。
原材料是组成混凝土的基础要素,各类原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对混凝土的性能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到浇筑施工效果。为此,需要合理选择原材料,加强质量控制。采购人员要做好市场调研,结合建筑工程对原材料的要求,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商,由其提供优质的原材料。按照规范采购,材料进场时加强检验,分析水泥、粉煤灰等各类原材料的质量,任何不满足要求的材料均不予以进场。建筑工程不同部位对混凝土的要求有所不同,如在室内地面或低层建筑物施工中,可选择强度较低的混凝土,根据此要求选择相应的原材料。高层建筑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相对较高,此时需提高原材料的品质。
2.1.1 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是重要的胶结材料,在混凝土原材料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但水泥的用量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否则会由于用量偏少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或是因用量过多而导致水化热过于剧烈。在混凝土工程中,需以质量为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类型的水泥,并控制好用量。
水泥的存放管理也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水泥材料进场后需采取防护措施,以免由于受潮、淋雨而出现结块现象。水泥一旦存在异常状况,便不具备使用价值,禁止投入到工程施工中,否则会削弱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结构的成型质量。
2.1.2 骨料的质量控制
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占比较大。以1 m3的混凝土为例,通常所用骨料的含量在0.5 m3以上。土建施工中,骨料的选择方法丰富,可视实际需求以及项目所在地原材料供应情况而定。如人工或天然的骨料。
2.1.3 水的质量控制
水也是混凝土拌和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并且在养护等各个混凝土施工环节均需要有水的参与,由此凸显出水对混凝土施工的重要性。在水的使用中,用量控制为重点内容,不同用水量下的混凝土施工效果往往存在差异。不同施工场景对水的品质要求也有所不同,对水中的硫酸盐含量要求存在差异。由此看来,在对混凝土施工用水质量控制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水量和水的成分两个方面。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任何未经处理的海水和污水均不可使用,一旦掺入某些不达标的水,将直接影响混合料的性能,其带来的质量问题虽然在短时间内未显现,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某些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常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埋下大量的安全隐患[1]。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的要点较多,必须予以有效把控。如控制好混凝土的卸料高度,不可过高,否则易发生离析。若因空间限制或其他原因而出现混凝土卸料高度偏大的情况时,可借助串筒或溜槽辅助施工,降低混凝土离析的发生的概率。逐层施工,保证单层混凝土厚度的一致性。遵循连续施工的原则,以免因施工中断影响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加强振捣,常见设备为插入式振动器,充分的振捣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及平整度,保证混凝土的内外部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中,还需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以此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水泥、粗细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需满足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应具有合理性,使各类材料充分结合,得到优质的混合料。混凝土浇筑工艺流程需具有可行性,以便有秩序性地施工。施工所用的各类设备均要稳定运行,否则会影响施工进度,甚至出现质量乃至安全层面的问题。
以分层的方法逐层有序浇筑混凝土,严格控制浇筑厚度,尽可能保证层厚的合理性以及各层厚度的一致性。混凝土浇筑应持续进行,若由于材料供应不足、设备异常或其他原因而中断施工,需尽快处理问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振捣,通常间隔时间不宜大于2 h。
振捣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遵循快插慢拔的基本原则,各振捣点均匀布置,充分振捣,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严格控制振捣装置的移动距离,以设备作用半径的1.5 倍以内较为合适。振捣设备产生较强的作用力,若与侧模距离过小,可能会威胁到侧模的稳定性,为此需使振捣设备与侧模的距离保持在5~10 cm。振捣施工时,将振捣设备适当向下插入,深度控制在5~10 cm,连同该部分共同振捣,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混凝土的卸料高度在2 m 以内时较为合理,若超出该距离,需增设串筒或溜槽等设施,以免混凝土离析。部分情况下,卸料高度可能在10 m 以上,此时必须配套减速装置,以相对缓慢的速度卸料[2]。
建筑结构的混凝土浇筑施工量相对较大,为保证整体质量,宜采取分层施工的方法,逐层有序递进。首层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尽快安排后续的施工,要求在该部分凝固前将第二层浇筑工作落实到位,按照此方法有序推进,直至各层混凝土浇筑工作均完成为止。此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先中间、后两端的同步对称浇筑方法,此时有利于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效率。
在余面分层施工中,首先需一次浇筑至顶部,形成坡度为1∶3 的自然斜面。混凝土浇筑时,首先处理的是浇筑层的底部,该部位的施工完成后,再逐步向上移动,全程尽可能避免中断,将混凝土振捣工作落实到位。在该方式下,能够有效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的结构长度较大时,较为适宜的是采取斜面分层的混凝土浇筑方法。首先,应一次浇筑至顶部,在此过程中形成坡度为1∶3 的自然斜面。振捣依然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步向上推进,最终完成整体混凝土的振捣作业。在混凝土施工中,需要注重施工措施的应用,具体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建筑工程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对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有效提高抗拉强度,改善此项力学性能的关键途径在于减小线膨胀系数。在实际施工中,可以从混凝土的拌制着手,选择低热硅酸盐水泥,同时按比例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和减水剂,在不影响混凝土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水泥、水的用量。通常,混凝土拌制时可选择中粗砂和级配良好的石子。若施工现场的环境温度较高,应采取遮阳措施,必要时可在混凝土拌制阶段采用适量的低温水或冰水,起到降低混凝土温度的作用。
扩大浇筑面和散热面,在一定程度上放慢浇筑速度,减小浇筑层的厚度。也可以采取埋设冷却水管的方法,通入循环水,在水的持续性流动过程中降低混凝土的温度。
根据建筑施工所用梁板的材质、尺寸等基础情况,确定合适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以便高效完成板、梁结构的混凝土浇筑作业。若需浇筑肋形楼板,宜采用赶浆法。在楼板混凝土浇筑施工中,严格控制浇筑厚度,沿着与混凝土浇筑一致的方向完成振捣作业。振捣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移动标志,可提高对混凝土板厚度的控制水平。经过振捣处理后,混凝土的密实度及平整度均有所提升,但为了全面保证施工效果,还需用刮尺或其他工具找平,使成型的混凝土足够光滑。在前述基础上,进一步施工墙、柱连接部位。设置在此类区域的梁体或梁板的施工难度相对较大,需注重对施工时间的选择。通常宜在墙体混凝土浇筑后的1 h 或1.5 h 开始施工,若过早或过迟施工均有可能影响交接部位的梁体及梁板的施工质量。
混凝土浇筑后,进入养护环节,给混凝土的有效成型创设良好的条件(温度和湿度均合理)。混凝土成型效果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在常规的混凝土养护工作中,常采取的是保湿保温的方法,如在混凝土表面覆盖湿草席或麻袋,通过此方法降低热量散失速率,尽可能减小混凝土结构的内外部温差,从而使混凝土有效成型,以免出现干裂收缩问题。若混凝土制备时选用的是矿渣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养护时间应达到7 d 或更久。部分建筑结构的施工中采用抗渗性的混凝土,有必要延长养护时间,即至少达到14 d。
需要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温差,以免因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缝。以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为例,正常情况下前者不可高于后者22 ℃。对于混凝土的内部与表面,两个部分的温差也需得到控制,通常不超过26 ℃。冬季现场环境温度较低,混凝土的温度降低幅度较大,需要注重保温防护,以免由于持续的低温环境而导致混凝土冻裂。夏季环境温度较高,则以浇水的方法降低温度。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若在露天环境下作业,可能面临着脱水的问题。受此影响,水泥颗粒的水化作用有限(水化受到抑制),黏结力较低,易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若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在短时间内大量蒸发,将会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从而出现开裂问题,此时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换言之,需在养护期间加强对混凝土温度和湿度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施工缝是留设在各施工区段间的一道缝,由于浇筑顺序的原因,混凝土浇筑后并未及时推进至下一部分的施工中,期间的间隔时间超过已浇筑部分的初凝时间,此条件下将在新旧两部分混凝土间形成结合面。在建筑工程中,通常需设置施工缝。对于后浇带,主要是出于防止裂缝的目的而设置(混凝土在成型过程中可能有收缩不均的现象,或由于温度的差异而出现裂缝)。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通常在墙、基础底板等部位设临时施工缝,通过此方式将结构划分为多个细分部分,再对该部分作混凝土浇筑及振捣处理,以便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分散结构连接为稳定的整体。对于后浇带的浇筑施工,宜在气温较低时进行,不同施工场景下的宽度要求有所差异,通常为室内30 mm、室外80~100 mm。
混凝土浇筑是建筑工程施工全流程中的重点环节。施工企业需要安排具有资质的员工参与其中,在统筹规划下,将原材料准备、混合料拌制、浇筑、振捣、养护、接缝处理等相关工作落实到位,施工期间加强对各道工序施工质量的检验,判断质量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通力协作之下,打造高品质的建筑工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