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地方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4-08-31

焦颖婕 孔维斌

【摘要】高校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因此,具有很高的必要性。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分析该课程的意义、目的、内容、教学模式和建设展望,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总结。

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课程建设

高校开设的地方文化类课程运用新文科融合的全新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高校所在地区的历史与发展沿革,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宣传、保护、传承地方文化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同时,地方文化课程作为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的课程,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城市学等多门文科课程相关,符合高校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能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

一、高校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的意义

高校通过开设地方文化类选修课程,将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纳入到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的范畴,进一步丰富高校新文科研究的内涵,也扩大新文科研究的范围。同时,作为高校通识类课程,地方文化类课程也将高校通识类课程建设与新文科建设进行有效融合,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开设地方文化课程将进一步增加传统文化类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与作用,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地方文化类课程对于完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地方文化类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创建与本地文化机构合作的办学新模式,也将会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学术界近年来逐渐重视有关地方文化课程建设的研究,并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根据中国知网近五年来(2016-2021年)以“高校地方文化课程”为关键字共搜索相关论文99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仅有2篇。这些论文中主要论述地方特色文化如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有些融入到思政课程中,有些融入到历史、英语或语文课程中;部分论文主要探讨高职院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方文化内容。此外,关于地方文化课程建设的各级各类基金课题中,国家教育规划课题有三项,国家哲社课题两项,主要是关于地方文化认同,地方文化课程调适和民族文化类课程溯源等内容。

这些论文和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总体上还不能完整、准确地论述高校开设地方文化类所遇到的问题,即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高校课程思政和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在高校开发建设地方文化类课程,本文将从高校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高校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的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乡土校本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等相关知识,熟悉当地文化。而高校开设的地方文化类课程不仅具有以上相应的教学目标,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的目标也有别于其他专业类或公共类课程,不仅具有普通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也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地方文化类课程也要符合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要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人文情怀,使学生在掌握地方文化知识、培养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同时,能够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得到切实提升,满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全面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地方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整理全国其他地区地方文化课程的教学素材,特别是在“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等网络教学平台搜集到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或方法、评价体系、授课视频、考核方式等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可以发现各高校开设的地方文化类课程主要针对所在地区的文化特点选取典型内容,并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生动。

以目前整理的高校地方文化类课程资料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当地的地理地貌、历史发展、典型文化特征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包括:第一,地方文化的历史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的形成历史和特征,以及在全国的定位及与其他地方文化的区别;第二,地方方言文化及戏曲,帮助学生了解当地语言的特点及地方戏曲等语言艺术;第三,地方民俗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地方民俗特点和独特的民俗习惯;第四,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帮助学生了解活跃在当地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及相关事迹;第五,饮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和常见的特色饮食;第六,建筑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当地建筑文化特点及历史建筑风貌。

除了以上的教学内容,高校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还应具备新文科特点,集合文化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特色,增加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知识和社会研究方法等内容,帮助大学生真正做好地方文化研究,宣传、介绍、传播地方文化资源。

四、高校地方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各高校的地方文化类课程通常开设为通识类选修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选课的学生不受所学专业和年级的限制。因此,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有别于其他课程,鼓励教师和学生采取多种方式,通过线下、线上混合,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传播地方文化的教学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线上资源共享,使学生课前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为课堂教学讨论做好准备。同时,按照新文科融合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地方文化课程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城市学等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要求学生线上查找资料,参与课堂讨论和演讲、线下参观走访文博展馆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表达的综合能力。

五、高校地方文化类课程建设展望

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是在高校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新的尝试,对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程建设也存在较大的难度,一是如何将课程思政的元素渗透到地方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掌握地方文化特点与内涵等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有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也对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如何利用新文科的教学理念,融合其他学科的优势特点,构建地方文化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學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淑琴.地方高校文化课程教学中对地域文化的运用——以新疆当代文学作品类课程教学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8(03):61-65.

[2]黄春霞.地方高校校本课程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述评[J].戏剧之家,2018(04):115-1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