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本文通过对涟水民间艺人“花船老苗”的艺术人生的叙述,分析民间花船舞存在诸多问题及原因,提出传承与发展花船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措施。
关键词:民间艺术 花船舞 传承与发展
引言:花船舞是涟水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涟水县的民间艺人苗绍年在花船舞艺术上曾影响很大,在涟淮沭灌地区提起花船舞,人们必然想到苗绍年——“花船老苗”。
1 “花船老苗”的艺术溯源、特征及历史作用
1.1 花船舞,又称“龙船”、“荡湖船”、“撑旱船”。花船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而在涟水区域也存在近200多年了。花船制作:船体多用竹、木扎成船形,四周围上绿绸布,里外用彩布糊起来,船中竖起阁楼式四方小亭,楼顶扎一大红花,有的在阁楼周边镶满鲜花,故称之为“花船”。伴奏音乐:开场锣鼓伴奏,多为单片、急急风,后改为七字锣,中间边演边说边唱,用二胡、竹板伴奏。花船舞表演:通常为一丑(艄公)一旦(船姑),船公用扇子、船篙(或树条)等道具,持篙旁撑,以数快板逗笑为主;船姑按锣鼓节奏摇动花船,行走缓急有度,如在流水中漂流行进,并以民间小调与艄公应和。
1.2 苗绍年(1896—1978),现涟水县红窑镇(原义兴)镇苗戴村人。1928年起开始玩花船舞,成为名丑,却过着半乞讨的生活。1937年接近共产党,从事抗日宣传。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病逝于他乡。苗绍年是“花船老苗”艺术的在涟淮沭灌地区的代表人物。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89年被录入《中国曲艺志·江苏券》。
1.3 “花船老苗”的艺术特征。苗绍年是位资深的花船艺人,涟淮沭灌地区的曲艺名师,方圆百里都知晓玩花船舞的老苗,他的真正名字却鲜为人知,而“花船老苗”确人所共知。老苗的演出幽默、诙谐,撑着细长软绵的竹竿,手持破芭扇,嘴上粘有活动的八字胡,在紧锣密鼓中出场,随花船在广场转悠表演,做出各种滑稽动作,令人捧腹大笑。开场锣结束后,他精神抖擞、神气十足地说着妙趣横生的方言快板,时而哼着小调,由于押韵、风趣,加之扭屁股、吹胡瞪眼睛,让人忍俊不禁。
1.4 “花船老苗”艺术的社会影响与历史作用。
1.4.1 为生计玩花船而流离失所。1928年,老苗为了生计,与胡集的颜立德、义兴的王大脚(女)联合,他负责撑船(丑角),王大脚坐船(船娘),颜立德拉二胡伴奏,共同玩起花船舞。演出民间传统节目,如《王妈说媒》、《王瞎算命》、《捉跳蚤》等,老苗快板、小调、小戏样样都能,看什么编什么,脱口而出。演出中,善于插科打诨,趣事、俏皮话皆入节目,风趣横生,引人入胜,人人爱看,个个说好。平时,去集市、赶庙会,也到大户人家庆喜、祝寿,讨点喜钱,吃顿饭。他们的花船每到一处,百姓闻讯而来,前拥后呼,热闹非凡,颇有影响。旧社会里,老苗全凭聪明才智和过人技艺,过着飘泊生涯。
1.4.2 为抗日玩花船舞而一举成名。1937年,老苗参加抗日。1943年春,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举办夏令营,进行抗日干部培训。老苗带着二儿苗国峰及媳妇李秀英、三儿苗海峰、侄儿苗准和邢义忠等六人组织起花船舞队,参加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举办的艺人训练班培训。在训练班上,老苗将陈春玉(陈大奶)送子参军的事迹编成快板。演出后,在群众中引起反响,激励许多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朱一苇县长说:“你的花船表演,群众喜闻乐见,我们提供材料,你们好好编,动员群众抗日,不当亡国奴。”老苗好像换了副脑筋,甩掉过去庸俗、落后的唱词,紧跟形势编快板小调。他编有《二五减租》、《老娘劝伪军》、《伪军反正》等曲目,配合抗日开展工作,鼓舞人民斗志。
1.4.3 为解放玩花船舞而成绩显著。在解放战争中老苗的花船舞起到积极作用。1946年3月,在淮阴城南公园大礼堂,苏皖边区政府召开宣教大会。会议期间,老苗根据新四军四支队打高沟、战阜宁、攻淮阴的英雄事迹,编了快板、小唱在大会上作了汇报演出,会场沸腾,掌声不断。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对老苗说:“人民军队的功劳,只有人民自己来歌颂。”苏皖边区主席李一氓握着他的手说:“老苗,你是天才,真不简单。”会上,老苗获得一枚纪念章,还被奖励一件皮袄。涟水第一次保卫战胜得时,他边夜编就的《涟水保卫战》长篇快板,在苏皖边区的《盐阜大众报》、《淮海报》上刊登,颇有影响。
2 “花船老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民间艺术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当下民间花船舞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原本“花船老苗”艺术在涟淮沭灌地区家喻戶晓,现已渐渐失传,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追捧时尚造成“断代灭迹”。当下年轻人追求时尚,而面对年轻人追求时尚的风潮,“土”味十足的老人们疑虑:“民族传统文化会不会被西方文明‘取代’?”今年五月,在涟水县举办的“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节”上,展示了来自我市各地大量的非遗项目,笔者看到,参会的大多是满鬓白发的老人,当这些老人看到那些至今还保留着浓浓原生态的民间民俗文化产品时,老人们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他们用双手把这些民风民俗“收入”照相机之中。但是,许多年轻人却热衷于洋节日、洋文化,传统节日、民族文化渐淡,“断代灭迹”已初见端倪。
2.2 金钱利益驱使“人亡艺绝”。现在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多是些老人和一些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在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奉献着,许多人关注的是金钱。谈起民间民俗文化的现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危机.“目前民间艺术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局面在南京,过去家家户户都会扎花灯,如今只有几十个人在做这种工作。令人扼宛叹息。
2.3 传统民俗教育“冷漠失误”。分析年轻人“冷淡”传统民俗文化而热衷“洋节”的原因,除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等原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展教育,致使青少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都不够。部分民俗专家忧心忡忡地说:“事实上,恢复、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并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事情……所以说,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当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
3 “花船老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是我们文化的基本原素,我们要加大保护力度,使之传下去并发扬光大。为此,笔者根据花船舞的艺术特点、艺术价值、传承状况,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与要求,与“花船老苗”艺术的特点,对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建立档案,培训技艺。组织专人对花船舞艺术的发展史、表演技巧、演唱曲调进行搜集、整理,建立花船舞的艺术档案。对“花
3.2 创建队伍,形成网络。第一、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具有较为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运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服务乡里,创业谋生,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政治上关心尊重,业务上培养引导,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能人的示范、组织和引领作用。第二、发展民族民间“花船老苗”艺术的传承人。值得欣慰的是,老苗的孙子苗传连已成为“花船老苗”艺术的第二代传人,正在延续他叔叔的文化的血脉。要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开设课程,让他们跳起花船舞,扭起秧歌来。第三、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要尽快建立文化志愿者管理和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格局。
3.3 古为今用,研发创新。第一、改变对“花船老苗”是“草台班子”的认识。“草台班子”泛指长期流动演出于民间集镇的戏曲班社。当前,我们要改变对“草台班子”的认识,不能用老眼光看待“草台班子”。当前涟水地区活跃20多支民间艺术团体,这支民间艺术团体长年活跃在广大农村,为农村群众服务。第二、邀请专家,在现有的花船舞表演、音乐、曲调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古为今用,形成一个“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活力”的舞蹈作品,这样适合不同人群的欣赏习惯。第三、让民俗文化登上大雅之堂。把花船舞作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品牌加以打造,每到民俗节日、重大节庆等活动,应该把花船舞推到前面,进行表演。
结束语 花船舞的艺术在涟水县域曾普及流行,它是人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花船老苗”这一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利用、让这一文化遗产开出新时代的藝术之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涟水县志》(1997年)-----------江苏古籍出版社
2、《涟水县志》(2014年)-----------方志出版社
3、《江苏省志·文化艺术志》(200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
4、《江苏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券一》----南京大学出版社
6、《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涟水县资料汇编》(上下券)------涟水县文化局编
7、《中国曲艺志·江苏券》------------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严蓓蓓,女,汉,1985年11月生,本科学历,群文馆员,舞蹈编蹈老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