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篆刻法

时间:2024-08-31

宫洪胜

关键词:篆刻,文字,线条。

吾自幼接触篆刻,至今15年有余。学习过程中诸多坎坷,正如中国的任何一门技艺,真正达到圆通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悟性再高之人也难免被我慢的习气所羁绊,稍有点进步就得意忘形,浮躁不安,进而误入歧途都是常见之事。

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1由此可知,老子的道论把道视为宇宙的起始点和万事万物的总根源。篆刻刊刻技术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技术则很快熟练,如若继续攀登必须思考艺术的本质,通过刊刻觉察内心,反观心境,不断修正自己,陶醉其中,才可称篆刻之“道”。

篆刻是中国传统雕刻印章的艺术,因刻印时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锲刻,故称。一般用刀刻于石、牙、角、木等印材上,先刻印模然后铸成为金属印章。秦玺、汉印为公认的篆刻艺术之源,明、清两代出现众多篆刻艺术流派。以文字为载体的篆刻,所设计的文字必须符合“六法”的造字规律,石虎先生说:“汉字是中国人省律行止的式道,是中国人明神祈灵的法符,是人类直觉思维图式成果无比博大的法则”。1思考文字本来的意象,才可与浪漫质朴的古人产生精神对话,离真正的自己越近。另一方面则为刊刻技术:中国艺术均以线造型,如何刊刻出具有生命力的线条,高明的刊刻法与金庸小说里的“独孤九剑”“乾坤大挪移”“九阳神功”等皆为秘而不传,很多印坛高人的刻印全过程是绝密之事,赵孟頫有“用笔千古不易”,吾以为刻印亦然。

刊刻技法自古文人雅士众说纷纭,余以为篆刻“心法”第一,首先要调整心态,安神静坐,沐浴更衣,怀着对古人绝对的敬畏与虔诚之心,体会古人烂漫的诗性,方可与古印产生共鸣,;生活哲学同为从艺之道:多数厨师都在比谁的刀法快,谁切的薄谁切的细,顶尖的厨师在思考不同的刀工呈现的多种可能,做出具有特色并耐人寻味的菜品。

今人探讨刀法不外乎“切”“冲”“削”等,潘天寿有“用刀之法,立刀直入石使锋芒两面齐谓之正入刀 ,一面侧入石谓之单入刀,两面侧入石谓之双入刀,一刀去又一刀去谓之复刀,从下往上冲谓之冲刀,不疾不徐欲抛还住欲放还留谓之涩刀,又名挫刀;轻举不凝重谓之轻刀;锋两边相磨荡谓之舞刀;直切下去谓之切刀;各种刀法变化无穷,然总要腕下有轻重,有顿挫,有筋力,多用中锋少用侧锋为妙。”3潘老的阐述详实有据,但刀法之多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之感。

篆刻刀法以切刀为基础:以刀尖入石,此时刀为斜势,让整个刀杆垂直切向石头,此法切出的线条果断凌厉,线条富有韧性和刚劲,需要注意的是切刀法基本是从右到左(右手执刀)刊刻,刻线条的近身端时手臂和手腕自然摆放,收刀向外;刻远身端的线条则需要手臂打开,甚至要微微架起,才能保证向心力,收刀向内。切刀的作用还表现在冲刀中,冲刀虽然比切刀的刀杆要倾斜(单手操作时),但入刀时需要用切刀法做“起刀式”,收刀时也要让刀几乎垂直于印石做“收刀式”。冲刀的方法根据执刀的不同也多有区别,“五指执刀”“单钩与双钩执刀”等单手执刀时运刀方向基本为左右向冲刀,依靠刀的摆动(单手)来“提刀”让刀刃的发力点向前不向下,这三种执刀法的治印高手也可做由上到下的冲刀,但当今印坛寥寥无几。

齐白石的执刀法为双钩法,齐白石治印大多为单刀直沖,但其执刀角度又与切刀法的角度类似,其线条又生猛刚劲,左手拇指辅助(与民间版画艺人刊刻法类似)向远身处推刀,此种刻法右手可以保持相对放松,线条发力均匀,调整刀的斜度和刀刃的宽度用单刀法直冲即可出现丰富的线条,虽然线条是一面光一面毛,但需要注意的是刊刻过程中也会出现双刀和其他刻法,在任何一方优秀的印章中,刀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握刀法需攥住刀杆,拇指的摆放不同出现的效果也不同,拇指有压住食指和压住刀杆之分,前者刊刻相对灵活,后者刊刻较为生猛,运刀重点在于手腕和手臂,手指需要保持自然放松,手指可以觉察到线条精微的一些变化,运动方向主要为由远身到近身处运动,可以做到气力双足,印风气象高古生猛,线条老辣苍劲,印坛大多数人认为精微不足,印坛高手使用此法较多,且能做到多种刀法并用,实属难得。

刀法虽多,但核心点在于让气力聚集于线,以刀与石头垂直90度为中心点,360度自然摆动,手指自然卡住刀杆、臂、腕打开呈“抱圆式”,相当于“太极法”,气力自然聚于刀下,关注点于气,以先人古法为之,即可做到“八年出刀”,继而各种刀法只要气力到,便可“无刀胜有刀”。画有六法,印亦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刀法古劲,三曰布置停匀,四曰篆法大雅,五曰笔与刀合,六曰不流俗套。此六者气韵生动最难,气韵生动以下五法皆人所能为也3。

中国各技艺均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的民间木版画,其刊刻技法尤为高级,左右手相互配合,轻松自然,变化多端,刘彦湖、陈国斌等先生均有用此法。老艺人们经过多年的刊刻训练总结出一套刊刻理论,实则也均为篆刻之“干货”。中国传统木版画与西方版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根性不同,是一种非物质的长在骨子里一种“文化自信”,即所谓“诗意的浪漫”与“神性的神秘”。与民间老艺人对谈,谈的最多的就是“味道”,“点到为止”“没有力量,味道不对”“没有神性”等等,艺术就是这样,技术上升到道的层面,就是看有没有“文化反思”与“社会推动力”,要找到最能触动“真我”的那个点,有“独立性”和“探索性”的作品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理想的的艺术家应当具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刻苦学习的潜能,同时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并且在艺术上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志向,并不遗余力的鞭策自己,同时具有改变世界的壮志雄心。

参考文献:

1,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2019,12重印)

2,中国篆刻杂志社《中国篆刻(石虎专辑)》浙江:中国篆刻杂志社,2017.10

3,潘天寿《治印谈丛》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4(2015.5重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